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2/11/10 17:17:50  阅读:163 发布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受访学者们表示,要实现宏伟目标,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十年实现历史性飞跃

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令现场聆听报告的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倍感振奋的,是党和国家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历史性胜利:“十年来,党和国家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完成了脱贫攻坚历史任务,曾经的832个国家级贫困县、近1亿贫困人口,如今和全国人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取得这一成就的意义非常重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实质性提升,国家构建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的能力更加强大,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步伐将稳步加快。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样深刻体现了高质量发展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着眼点、出发点、落脚点。“高质量发展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福祉为目标,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力量。”在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张为付看来,新时代十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民生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确立,是中国立足自身实际探寻现代文明发展路径的伟大思想实践,必将深刻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的发展模式。”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汤玉刚表示。

2017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五年来,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安树伟调研发现,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积极的成效,地区比较优势更加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等区域协调发展目标,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在主持起草“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领域,还包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其他各个领域;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一串串真实的统计数据,记录、见证了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的历史性跃升。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徐康宁认为,贯穿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夯实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明显增强了发展的新动能。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新产业不断涌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升。经过新时代十年的发展,许多重要的战略优势呈现出来,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出现一批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5G通信、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处于世界发展前列,数字经济发展迅猛。这些成就为下一个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亮出高质量发展这一鲜明主题。尽管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挑战,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依然坚定前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正如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段华明所说,新时代十年的发展成效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还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

发展主题决定发展方向。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进入新时代,发展始终是硬道理。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握最大国情、最大实际的唯物主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有雄厚的物质技术作为基础,没有发展,就没有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现代化自然也不会实现。我国现在处于新发展阶段,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发展和只追求数量发展的阶段,今天要的是高质量发展。”徐康宁表示,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关键还是在于遵循新发展理念,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方面。以创新发展为例,就是要使科技创新在发展中担负的角色更加突出,发展的成果更具有科技进步贡献,发展的效率更高。

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科学分析和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刘迎秋认为,既要突出强调和全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保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始终;又要在鼓励勤劳致富和先富带后富的过程中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进一步深化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的过程中,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益,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常收入,在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科学有效地持续推进和实现共同富裕。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再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在推动经济建设不断向高级形态迈进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且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表示,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突出贯彻新发展理念,着重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改革任务更加繁重,所以必须解放思想,以开拓精神和专业态度,推动改革开放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高质量发展衡量着一切工作和检验着发展实践。”段华明分析道,在发展特点上,把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在发展目的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在发展路径上,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与公众的共享和普惠结合起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在发展要求上,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必由之路。汤玉刚认为,一方面,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根本驱动力,公平竞争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才能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涌出,促进资源配置的动态高效。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有序运作又需要政府的介入,例如基础教育、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重大基础设施提供等方面,政府的积极作为可以确保市场的有效运转。同时,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进行科学干预,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有为”。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经济运行的供给、需求、政策等环节。张为付表示,从供给层面来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利用创新、知识、人才、数字等要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坚持创新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经济质量,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从需求层面来看,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实现机会公平和社会底线公平,通过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激发有效市场需求。同时,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创造关键产业发展的“需求窗口”,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从政策层面来看,应避免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以及功能性和竞争性的政策缺位对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在政策导向上全面审视实体经济地位以及产业体系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协同,使政策的制定实施精准深入。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五大方面,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新发展阶段,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与任务,如何在保持发达地区高效率增长的基础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在市场税收负担正常水平前提下更好促进民生事业发展,如何在激发各类主体活力的支撑下推进共同富裕,如何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容量下更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亟待有效解决。“回应以上重大问题,在主观上需要更高的战略思考,在客观上需要建立和完善更加专业、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因此,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成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周德禄说。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重解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难点和堵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重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同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两个毫不动摇’的任何动摇,不仅会影响甚至损害国民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甚至损害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同时还会严重侵蚀和损毁党执政兴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刘迎秋表示,报告给我国民营经济主体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送上了“定心丸”。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重解决产业优化升级问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到党的十九大明确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四大协同要素,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做出重要部署,再到党的二十大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张为付梳理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概念的发展历史后发现,“现代产业体系”的提出和发展是在继承经典产业结构理论基础上,针对我国深刻转变的经济现实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反映了党对产业发展演进规律认识和理解不断丰富与拓展的过程,构成了我国经济政策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重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为高质量发展稳住农业基本盘。乡村振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支重要力量。孔祥智分析道,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乡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农村社会发展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他们可用于消费的收入,进一步支持国内大循环;有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解放更多劳动力,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我国虽然已发展成农业大国,但距离农业强国目标和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孔祥智提出,就乡村振兴事业而言,农业产业急需高质量的引擎推动。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相结合;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要提升我国重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形成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为高质量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多位受访学者注意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四大战略被并列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举措,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安树伟表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全国区域发展的统筹安排和总体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具有跨省域、跨流域、与其他战略叠加性的特征,是一种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战略,其目标在于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提升区域引领带动能力,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

成长春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经历了从低层次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协调性均衡的发展过程。如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发展有了新的任务,其中,东部地区从过去“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提升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一脉相承。

东北经济全面振兴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连强表示,东北地区要在发挥好传统支柱产业作用的同时,注重在新一轮产业布局的产业更替中发展好新经济、新产业;要深入实施乡村战略,在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加大科技创新,推进创新基础性制度改革,精准化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科学攻关;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转变战略重点,加快核心要素集聚。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注重解决内外联动问题,为高质量发展维护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共建‘一带一路’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和推动力量。”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卢山冰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不追求零和博弈,采取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既利己又利人,是一个包容的、平等的、多元化的国际公共产品。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必然迈向更加光明的前景,走好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受访学者表示,展望未来,我们要遵循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把握工作重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