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科交叉沙龙06|“极地研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利举行

2022/11/8 17:19:17  阅读:255 发布者:

近日,中山大学学科交叉沙龙(第6期)“极地研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珠海校区顺利举行。

沙龙现场

本期沙龙由科学研究院主办,“一带一路”研究院承办,科学研究院院长、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极地研究中心主任程晓教授,中山大学海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黄瑶教授作为联合召集人,分别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探讨极地研究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沙龙邀请了来自校内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国际法、国际政治、历史学、外国语言文学、哲学等学科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极地治理开展研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智慧。国际翻译学院院长常晨光教授、历史学系(珠海)主任吴滔教授、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牛军凯教授、科学研究院文科处曾佳妮副处长(主持工作)、陈诗诗副处长、综合处海珊副处长(主持工作)出席此次沙龙,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费晟教授,国际翻译学院陈杰教授、闫凯副教授,历史学系(珠海)史宏飞副教授,国际关系学院李骏副教授、姚炯副研究员参与讨论发言。沙龙由“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哲学系(珠海)陈建洪教授主持。

  //  

程晓教授现场讲授“北极的观测、探测及治理”

主旨演讲部分的第一位主讲人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程晓教授。程晓教授主要从极地与全球气候变化、极地大国博弈、我国极地战略与发展现状、中山大学极地工作介绍等方面,结合自身多次前往南极、北极地区科考的经验深入浅出地对极地现状、极地科学研究前沿做了系统的介绍与分析。他认为,极地资源丰富,事关人类未来的发展,而且极地是全球变化的前哨与屏障,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开展极地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紧迫性。中山大学在2020年成立了中山大学极地研究中心,并于20229月正式命名“中山大学极地”号极地破冰多用途船。中心将积极开展极地研究,未来将致力于构建完整的极地观测与探测技术与装备体系、推动建立极地空---海立体观监测平台,为我国极地科考、北极航道开发等提供关键支撑。

  //  

黄瑶教授现场讲授“北极渔业治理与中北冰洋渔业协定”

主旨演讲部分第二位主讲人是法学院黄瑶教授。黄瑶教授主要从北极渔业治理与《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签署的角度来探讨分析北极治理的法律现状。黄教授首先对极地相关法律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继而重点分析评价了《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的内容。《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挪威北冰洋沿岸五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冰岛和欧盟五方共同签署缔结。中国在2021年核准通过了该《协定》。《协定》填补了北极渔业治理的空白,是北极国际治理和规则制定的重要进展。黄瑶教授认为,我国加入该《协定》具有必要性,为今后我国参与制定相关规则和确立制度创造了条件。

主旨演讲之后,与会学者展开了自由研讨。来自不同学科的多名学者围绕着北极研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认为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学界也必须要加强对国际事务的研究。大洋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系费晟教授分享了澳大利亚学界开展极地研究的经验借鉴。国际翻译学院陈杰教授重点阐述了深入推进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国际关系学院李骏副教授认为新加坡参与北极治理的路径及方法值得借鉴。国际翻译学院闫凯副教授从地缘、人口、历史等角度阐述了俄罗斯在北极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历史学系(珠海)史宏飞副教授通过对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世界各国联合对极地的大规模、多学科考察历史的回溯,分析了美国借由国际科技合作实现政治目标的具体过程。国际关系学院姚炯副研究员认为从《协定》的缔结经验来看,在非本领土范围内,国际法可发挥的作用是否可以更大值得再探讨。

沙龙最后,科学研究院文科处曾佳妮副处长(主持工作)介绍了本次沙龙的缘起、认为这是第一次借助跨学科交叉平台—“一带一路”研究院来开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对话,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为了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科学研究院将定期举办“中山大学学科交叉沙龙”,通过这一会议平台的搭建,为各学科继续深入交叉合作提供助力。

转自:中大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