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基双位点电催化硝酸盐和CO2合成尿素
2022/11/8 14:59:15 阅读:208 发布者:
文献信息
文献来源:ANGEW CHEM INT EDIT
影响因子:16.823
通讯作者:张海民、梁长浩
发表日期:2022.10
机构: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10958
科学问题
在使用CO2和NO3-合成尿素的过程中,关键步骤是生成具有较低能量势垒的活性*NH2和*CO中间体,需要一种高效的电催化剂,能够吸附和活化NO3-和CO2,以实现C-N偶联。
主要研究成果
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表征
图1a显示了催化剂的制造过程。在CNT上获得石墨碳包封的非晶Fe和Fe3O4 NP。图1b、c显示了明显的纳米管结构,不同尺寸的Fe基NP负载在CNT表面。较大的NPs的尺寸在10~20 nm之间(图1c)。HRTEM图像显示NPs为石墨碳包裹的非晶铁的特定结构(图1d)。除了这些大尺寸的Fe(a)@C NPs外,图1e显示超细NPs的粒径范围为1~5 nm,面间距为0.250和0.294 nm,分别为Fe3O4立方相的(113)和(022)。通过元素映射图像进一步确认成分,图1f中的HAADF图像显示超细Fe3O4 NPs,Fe、O、C元素在该区域分布均匀,而大尺寸Fe(a)@C NPs的HAADF图像(图1g)显示铁信号非常突出,而铁位置的氧信号不明显,提示Fe(a)@C的形成。上述表征表明,CNTs上同时形成了大尺寸Fe(a)@C和超细Fe3O4 NPs。
利用XPS技术测定了样品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图2a)显示出Fe、O和C元素的峰值。在图2b中,C 1s的XPS谱在284.8和285.9 eV处可分为两个峰,分别对应C=C和C-O,O1s的XPS谱(图2c)可分为C-O(532.6 eV)和Fe-O(530.5 eV)两个峰。图2d为Fe 2p XPS谱,可拟合10个峰。位于733.5、728.3、725.7和723.9 eV的峰分别对应于Fe3+(卫星)、Fe2+(卫星)、Fe3+和Fe2+的Fe 2p3/2轨道,718.8、714.7、712.8和711.0 eV处的峰值分别属于Fe3+(卫星)、Fe2+(卫星)、Fe3+和Fe2+的Fe 2p1/2轨道,在720.5和707.9 eV处的峰值对应于Fe0。XPS结果结合HRTEM和XRD测试进一步证实了Fe(a)@C和Fe3O4 NPs在CNTs上共存。
电化学性能表征
对Fe(a)@C-Fe3O4/CNTs进行了电化学测试,以评价其合成尿素的性能。图3a显示了饱和Ar和饱和CO2电解质中Fe(a)@C-Fe3O4/CNTs的LSV曲线。当CO2引入体系时,Fe(a)@C-Fe3O4/CNTs在给定电位范围下的电流密度比饱和Ar电解质中的更大。在饱和CO2的0.1M KNO3中进行恒电位电解,计时电流曲线如图3b所示。图3c显示随着施用电位的增加,尿素产量和FE含量均有所增加,在-0.65 V(vs RHE)条件下,尿素产量最大,为1341.3±112.6 μg h-1 mcat-1,FE含量为16.5±6.1%。在CO2饱和的0.1 M KNO3中电催化10 h进行稳定性测试。如图3d所示,计时电流曲线变化不大,说明催化剂的稳定性较好。
机理解释
在饱和CO2的0.1 M K15NO3和K14NO3电解质中进行的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尿素确实来自Fe@C-Fe3O4/CNTs催化的CO2和NO3-偶联反应。图4a和图4b显示结果表明合成的尿素来自于CO2和NO3-在Fe@C-Fe3O4/CNTs上的电催化偶联反应。为了直观验证C-N耦合机制,对Fe(a)@C-Fe3O4/CNTs进行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测量,信号采集范围为1000-3600 cm-1,施加的电位分别设置为开路电压、-0.45、-0.55、-0.65和-0.75V(vs RHE)(图4c)。对于给定的电位,从1100到1800cm-1(图4d),尿素中NH2的弯曲和振荡频率分别在1637和1172 cm-1在1304 cm-1处也有-NH2。另外,在1665 cm-1处出现了一个拉伸峰,对应于C=O带。1455 cm-1处的条带是尿素的C-N拉伸造成的。在1415 cm-1处还观察到C-N的拉伸振动,说明部分尿素可以通过C=O基团上的氧原子和N-H基团上的N原子与Fe2+配位形成Fe2+-尿素络合物。原位FTIR测量清楚地表明,通过Fe@C-Fe3O4/CNTs催化CO2和NO3-的偶联反应成功地实现了C-N偶联。
利用DFT计算揭示了尿素合成的催化反应机理。根据结构表征,我们建立了C+Fe3O4、碳包覆晶体Fe(Fe(C)@C)和碳包覆非晶Fe(Fe(a)@C)的表面结构模型(图5a)。在揭示了NO3-和CO₂的吸附行为后,接下来揭示了在这三个模型上*CO₂还原为*CO和*NO3还原为*NH2的可行性。图5b显示C+Fe3O4表面上*CO₂直接转化为*CO在能量上比其他模型更有利。图5c给出了NO3-还原为*NH2的自由能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Fe(a)@C能量最低,更有利于*NH2的生成。从耦合过程(图5d)可以看出,过渡态(TS)能垒约为0.79 eV,其次是向*CONH2的释放过程,这是一个自发过程。
结论
本文通过液相激光辐照技术合成了Fe(a)@C-Fe3O4/CNT,其中Fe(a)@C和Fe3O4 NPs作为协同催化位点。Fe(a)@C-Fe3O4/CNT对CO2和NO3-的电催化偶合产生尿素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尿素产率为1341.3±112.6 μg h-1 mgcat-1。原位红外光谱和1H NMR测量证实,所产生的尿素源于CO2和NO3-的偶合反应。理论计算揭示了Fe(a)@C和Fe3O4双位点在吸附和NO3-和CO2的活化,从而生成尿素形成的关键*NH2和*CO中间体。
转自:“科研一席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