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者视点-李家凯博士: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2022/11/7 9:59:46  阅读:266 发布者:

李家凯,19771月生,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贵州绿色发展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经济,出版专著、教材4部,完成省部级及地方委托课题10项。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进行了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蕴含着三重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1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扬弃。建国之初,我们党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也就是“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基于“赛先生”的现代化,更准确地说是基于英美等以资本和工业革命为主导的现代化。这些国家的现代化理论和道路、模式是当今世界的主导,至今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在近代以来受到的列强欺凌让国人看到了西式现代化带来的先进生产力、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这引起了当时国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一百多年来,中国先后经过了洋务运动、苏联模式引进、借鉴亚洲“四小龙”模式等,传统现代化的理论长期主导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看到传统现代化理论优势的同时,我们也逐渐发现了明显的弊端,比如,在带来总体经济实力提升的同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贫富差距的拉大、经济金融危机的周期性出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基于“丛林法则”的现代化理论将发达国家视为“中心”,发展中国家成为其“外围”。这种理论必将把世界导向零和博弈的泥潭,加剧世界的危机。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辩证否定,是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自信的重要体现。

2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赓续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在农业文明时代创造了长期世界领先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和制度。这些优秀的传统,既体现在诸子百家、程朱理学的著述中,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各个阶段。在整个历史演化过程中,中华民族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包容发展、自主发展,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先进科技发明和政治、文化先进思想的世界性传播,对西方工业革命、海洋战略、政治革命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的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思想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同时也将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凝练形成的执政理念、精神谱系和实践成果总结了进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对这一历史的系统总结。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不是来源于西方现代化理论,而是植根于中国,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理论,具有赓续中华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3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理论支撑,整个理论的发展、完善和成熟将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过程。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必将引导伟大的实践走向成功。面对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世界动荡变革的国际新形势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传统现代化理论已经难以适应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必须提出新的现代化理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新时代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探索与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提供现实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和实验的广阔空间。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都统一于实践逻辑,并在实践的推动、演化中得以充实和丰富,共同体现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中。

转自:贵财学术之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