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多校官宣:专硕3年!

2022/11/3 17:10:13  阅读:203 发布者:

近日,2023年考研报名已经开始,新一轮考研大战正式拉开序幕,也有不少考生对于选择学硕还是专硕倍感纠结,当我们细看各研招院校发布的招生公告或简章时会发现,多所高校延长了专硕学制,这一消息随即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其实关于专业硕士学制的争议一直都存在,专硕学制2-2.5年、学硕学制3年的惯例,已经被大家所熟悉。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除了医学、法学等专业的专硕需要读3年,其他专业的硕士足以在2年时间内完成培养,每年众多学生选择报考专硕的原因也在于其相对学硕来说较短的学制。

但近年来,国内研究生学制正悄然改变,那么2年制专硕的时代,是不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专硕学制延长成趋势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基本制度的规定,硕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2-3年,学校可依照实际需要作出调整;在2009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对专硕培养提出了“学习年限一般2年,实行学分制”的教学要求。但在过去几年,国内多所高校已经开始对专硕学制进行调整。

今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称:“我校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3年,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本学科的基本学习年限。将基本学习年限由2年调整为3年的学科,在过渡阶段实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至2年毕业,良好者可申请提前至2.5年毕业,具体标准由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东南大学在《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章程》中表明,学校硕士研究生所有专业的学制均为3年。中南大学也在217月发布了《关于2017级及以后研究生的学制与学习年限的说明》,其中提到,学校研究生学制:硕士生学制三年,博士生四年,优秀硕士生可以提前半年毕业。这也就意味着,中南大学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专硕已经与学硕一样为3年学制。专硕同样实行3年学制的还有西北工业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

除了将全部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周期调整到3年的学校外,还有一些高校先行在部分专业实行专硕3年学制的改革,比如华中科技大学自2022年起,会计专业及软件工程专业从2.5年的学制变更为3年,汉语国际教育、电子信息等十余个专硕,全部改为3年制。南京师范大学在今年最新的招生公告中,拟将2023年国际商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等专业硕士的学制由之前的2年更改为3年。

从多所“双一流”高校在专硕学制变革方面的动作可以看出,延长专硕学制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学制“加时”,缘由为何?

多所学校宣布专硕延长后,关于“专硕学制延长至3年是否必要”的争论也随之登上热搜。

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显示,考生倾向选择专硕的主要原因是,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就业,第二原因是考试难度低于学硕,竞争压力小。第三是因为学制时间短。那么,如果专硕都变成了三年制,多读一年对于专硕同学有哪些影响?它的必要性在哪里?

对于大部分2年制的专硕研究生来说,第一个学期高密度学习理论课,第二个学期紧锣密鼓开题做研究,甚至有的学校在研一第一学期就早早发布了即将进行论文开题的任务,这对自认为研究生阶段刚开始的专硕同学来说,无疑是一个暴击:什么?刚开学就要准备毕业了?

如果对自己要求更高的同学,在完成日常课程之余,还要参加各种比赛、导师项目等,那些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有含金量科研成果的学生,显然会有较大压力。济南大学教授李金屏也曾表示,“技术含量稍高的项目,2年时间都不够用,大的项目几乎不可能交给这类学生,他们只能做那种短平快的小项目,但是这种项目对学生的经验要求又特别高。”

在两年时间里兼顾理论课程、实习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并非易事,这也就造成了处处都有所涉猎,但可能一无所获的结果。学制调整为3年,看似只增加了一年甚至半年的时间,却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导师指导,阅读专业书籍、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可以较为完整地做完一个项目,有助于人才的“达标”,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不可小觑。

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有“学”与“专”之分,其中,学硕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究能力,也涉及为博士生教育输送优秀人才,培养学术后备梯队;而根据国家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定位,专硕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这就要求专硕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但有些高校的专硕因为学制太短,学生在实践环节无法有充足的时间积累经验,这无疑会影响专硕同学专业能力的提高。因此,考虑到专业硕士要兼顾工作,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保障学位的质量,增加时长就显得“合情合理”。学制“加时”其实也是在坚持标准的情况下做出的一个改变,越来越多的高校延长专硕的培养时间,也更能契合院校对于专硕的培养理念和要求。

“延时”之外,培养模式更关键

过去,专硕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大多是作为学硕考研失利后调剂的Plan B,但其实近年来,国家对于专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提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一半,并且明确指出,争取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中,专硕招生人数增长明显,从2011年的15.8万增长到2020年的60.2万,专硕招生人数增长近4倍。在“十三五”期间实施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推动下,对研究生培养规模和结构进行了科学的调整,从2017年起,专硕招生人数首次超过学硕,并持续高速增长,专硕招生规模占比在2020年超过60%

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专业型硕士培养单位数量正在大幅增加。在教育部发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写到,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向专业学位倾斜。在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中,共计拟新增1500多个硕士点,专业型硕士学位点就占了1115个,比例高达70%以上。

由此可见,研究生教育的风向在持续吹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硕正在成为读研主流。但在培养模式方面,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专硕和学硕应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过去很多高校的专硕都是参照学硕培养,“2年学制(专硕)变成学硕压缩版”。

延长学习学制可能只是专硕培养模式改革的第一步,面对近年来逐渐扩大的专硕研究生群体,形成与学硕有区别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各大高校需要继续探索的。

调整学分要求

部分高校在发布延长学制消息时同步公示了新的培养方案。以河海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调整为3年学制后,在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上,学位课程由20学分增加至23学分,非学位课程则从12学分减少到9学分。课表显示,基础课程方面,原有的6门里剔除了社会政策和社会研究方法;专业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创新创业与职业素质课程分别在原来2门、3门和14门的基础上添加了3门、1门及4门,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学分由选修10学分更改为了至少选修6学分。

双导师制度

目前高校普遍施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作为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方案。校内导师教好理论知识、做好学术方面的指导,校外导师凭借个人行业内丰富的实践经验承担起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工作,两者打好组合拳。

今年1月,江苏大学研究生院发布《江苏大学研究生双导师工作办法》,工作办法提出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科教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鼓励教学科研团队合作指导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由校内指导教师(主导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副导师)共同指导。在学校共建的联合培养基地中进行科教产教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也由双导师共同指导。

而在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中,针对专硕教育,在原本“双导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将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革新专硕培养模式,以解决专硕和学硕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

一系列的动作表明,发展专业学位,已经成为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趋势。

因此,学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学习时长问题,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专业硕士的培养确实应及时回应这种变化。

总体来看,适当延长专硕学制,一方面有利于促使高校进一步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明确不同学科下学术硕士、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特色,实现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弥补2年学制下学科基础知识学习时间偏少,以及社会项目实践不足的现实窘境。

END

转自:软科

转自:投必得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