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我国科学家培育出基因编辑短尾羊,避免人工断尾
2022/11/2 10:17:48 阅读:243 发布者:
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短尾细毛羊
最近,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李孟华教授团队与新疆畜牧科学院刘明军研究员团队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该团队此前经过五年的合作,基因编辑出了细尾羊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今他们又成功培育出了短尾细毛羊。
目前,我国的绵羊存量仅占全球的13.5%,国内的存量远远无法满足本土市场的需求,优质的羊肉、羊奶制品等依赖于进口,主要进口源为新西兰、澳大利亚两国。
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截止2021年10月,我国羊肉的进口量达35.42万吨,进口额高达20.13亿美元,近年来国内羊肉的需求量总体呈递增趋势。而此次研究人员成功通过基因编辑培育出短尾细毛羊,对于解决绵羊的种质资源问题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成果于8月11日发表在《基因组研究》期刊上,研究者通过野生帕米尔盘羊与西藏绵羊杂交群体以及哈萨克羊与特克塞尔羊杂交群体,在跨物种杂交后代的非整倍体染色体重组与组装、基因编辑创制新种质资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对此刘明军表示,“我们利用新发现的TBXT基因突变,一方面以该突变位点为分子标记,对目前正在新疆伊犁开展的草原肉羊育种核心群进行短尾选育,显著减少了尾巴长度,为培育短尾肉羊建立了分子选育技术和育种核心群;另一方面,我们对细毛羊进行TBXT基因编辑,经过扩繁组建了基因编辑短尾细毛羊育种资源群,为培育短尾细毛羊创制了珍贵的种质资源。”
02
为何要基因编辑短尾羊?
研究人员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培育短尾羊,到底是基于什么原因呢?或许很多人为此感到疑惑,但若是问问绵羊的养殖户,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在养殖绵羊的过程中,养殖户遇到最大的麻烦就是绵羊的原生尾巴过长,特别是产毛为主的细毛羊、产肉为主的特克赛尔羊等,这两个品种的羊都是长尾巴。过长的尾巴首先会影响绵羊的交配——绵羊的发情期短而且不明显,这就会影响绵羊的受孕率和繁殖率;其次在羊毛采集方面,长尾巴容易被粪便污染,影响羊毛的成色和质量;再者在羊肉生产方面,羊尾巴的膻味特别大,会让羊肉的品质下降。
而基因编辑细毛短尾羊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新疆畜牧科学院的研究员刘明军指出:“人工断尾耗费人力、物力,羔羊还可能会因断尾引发一系列感染,造成发育受阻,影响生产性能,甚至导致死亡。培育不需要断尾的优良短尾绵羊品种,是世界绵羊育种的目标之一”。这也解答了为什么科学家要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培育短尾羊。
03
基因编辑其他牲畜进展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该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在畜牧业中基因编辑技术可谓是大放异彩。
CRISPR/Cas9的新型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畜牧业动物基因组的相关研究受益,并对动物基因组的精确修饰研究提供了可能性。CRISPR/Cas9工具也成为畜牧业基因组研究的首要方法。
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牲畜进行基因编辑,能帮助动物提升抵御疾病的能力,提高肉禽制品的产量,以应对日益突出的粮食紧缺、安全等问题,让人们能获得更多优质的肉类食物及乳制品。
目前,国际上科学家主要进行的牲畜基因编辑包括小鼠、鸡、猪、山羊等,比较广为大众所知的是基因编辑猪,转基因猪成为了人类“备用”的器官来源。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基因编辑动物就会被端到我们的餐桌上来。
转自:“深究科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