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乡村优秀校长特质的个案研究

2022/10/31 17:12:37  阅读:154 发布者:

河南省济源市某乡镇的一所百年乡村小学,经过历史洗涤,它依然坚守初心,保佑乡村教育特色。尤其是近几年来,该小学在校长的带领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流动率几乎为零,学生生源流失率持续降低,甚至出现生源回流现象,收到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与家长的赞誉,本研究对该学校的校长展开了个案探索,一起来看看~

作者:张兰婷 李为民,来源:《教育学术月刊》2021年第11

摘要

乡村教育的优质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而校长是乡村学校发展变革的灵魂、引领者和实践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借鉴“洋葱模型”素质理论,从核心特质、内隐特质和外显特质三个层次剖析描绘乡村优秀校长的特质与具体表现。即扎根乡土的教育情怀是促进其不断成长和推动学校发展变革的内驱力,是乡村优秀校长的核心特质;博学笃行的谦逊人格是乡村优秀校长的内隐特质;在核心特质和内隐特质的引导下,专业化引领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全员参与式学校管理、实现与社区良性互动,这种勇于创新的专业才能彰显了乡村优秀校长的外显特质。三种特质由内而外层层递进、相互作用,共同型塑了优秀乡村校长独有的个人特质。

关键词:乡村学校;优秀校长;洋葱模型;特质

研究背景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 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战略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乡村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国家文件及实施建议的出台,使得乡村教育的发展受到空前的关注与重视。随着乡村教育投入加大, 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乡村教师待遇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审视当下,即使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受到城镇化进程的涤荡,农村人口依然表现出强烈的“离农化”“向城化”倾向,学生生源和师资不断流失,乡 村文化日渐凋敝与荒漠化,乡村教育受到强烈冲击。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得当下的乡村教育发展笼罩了一层前所未有的阴影。如何找寻丢失的乡村教育的独特优势,重建滋养抚慰乡村青少年健康 成长的物理场所和精神家园,是乡村学校面临的又一困境。这一困境的消解与突破,需要教育工作者 的持久努力。

校长作为乡村教育工作者的领军人物,能否以自觉的意识担负起振兴乡村教育的责任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乡村教育的发展。当下有些乡村学校的校长,或以乡村条件艰苦、生源较差为由,疏于对学校的改革与管理;或以行政事务繁忙为由,无暇顾及学校的教学工作,导致乡村学校质量每况愈下, 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教育的颓唐与衰败。当我们为乡村教育现状忧心忡忡之时,河南省济源市某乡镇的一所百年乡村小学,经过历史地洗涤,它依然坚守初心,保有乡村教育的特色。尤其是近几年,该小学在D校长的领导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流 动率几乎为零,学生生源流失率持续降低,甚至出 现生源不断回流的情况,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 的赞誉。即使在条件相对艰苦的村落,它依然闪耀着优质教育的光芒。鉴于此,笔者走进这所百年小学,以校长特质为突破点,挖掘隐藏在其耀眼光芒 背后的“秘密”。通过四次对学校的考察、与D校长 的深度交流,两次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全面搜集 相关资料。以此为基础,借助“洋葱模型”,建构D校 长在管理与改革这所乡村学校中所表现出的优秀 特质的层级体系,以期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该校 长的优秀特质,为乡村校长的培养提供借鉴。

基于洋葱模型的乡村优秀校长特质

洋葱模型是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人才资源评 估的重要模型。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在麦克利兰 的素质理论基础上,结合冰山模型的表述及逻辑形 式,提出了“洋葱模型”理论。该理论采用层级化、 立体化的方式展示个人素质构成,将人所具备的素 质表述为一种层层嵌套的结构,这种层层的“剖析” 方式 ,类似于洋葱的横切面而被称为洋葱模型 (onion model)。

洋葱模型所展现的人的素质由内到外依次分 为核心素质、内隐素质和外显素质三个层次。核心 素质作为个体最深层次的素质,是定位与驱动个体 形象与行为的最核心的动力,内蕴于个体的个人信 念与行为中,以内隐而稳定的形式影响着个体对相 关事物的判断及其行为,主要表现为动机和稳定的 个性特征。内隐素质则处于素质结构的中间位置, 是沟通个体核心素质与外显素质的桥梁,主要是通 过自我形象和价值态度的确立形成的人格特征,这 些稳定的品质在核心素质的统摄和引领下积极地 作用于个体行为,成为促进个体发展的内隐素质。外显素质则作为最外层的素质要素,是落实个体行 动的关键一环,是核心素质与内隐素质的外在体 现,容易观察与测量,如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等。素质的三个层次由内而外,由里层到表层,由抽象到具体,渐次展现了个体素质构成的逻辑层次关 系。

借鉴洋葱模型这种由内向外,由稳定特质到外 显行为的系统化表述方式,结合笔者多种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的D校长的相关资料,建构乡村校长优秀 特质的层级结构。如图1所示,将乡村校长的优秀 特质分为核心特质、内隐特质和外显特质。作为乡 村校长而言,扎根乡土的教育情怀是促进其不断成 长的内驱力,也由此构成了乡村优秀校长的核心特 质。在乡村学校改革发展中,校长虚心学习、脚踏 实地做实事,这种博学笃行的谦逊人格是优秀乡村 校长的内隐特质。在核心特质和内隐特质的引导 下,校长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与水平,努力践行学校 改革,这种勇于创新的专业才能彰显了乡村优秀校 长的外显特质。三种特质相互作用,共同型塑了优 秀乡村校长独有的个人魅力。

乡村优秀校长特质的具体内容

依据乡村优秀校长特质的洋葱模型,整理D校 长的研究资料,以理论论述与访谈内容相结合的形 式,呈现乡村优秀校长特质的具体内容,以期为其 他乡村校长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核心特质:扎根乡土的教育情怀

教育情怀是教师执念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和 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1] 。它并非教 师教学层面上的技术操作,而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意 识,是无形地渗透于教育者的行动过程中并对行动 产生影响的精神力量。这种情怀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意义限制的追求,终其一生,兢兢业业,矢志不 渝,更主要的是教师在精神中获得职业满足感,体 验生命的充盈。纵观中国教育史,先后涌现了一大 批扎根乡土、具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家,如梁漱溟、晏 阳初、陶行知等。他们心怀大爱,身体力行地致力 于用教育改造乡村的伟大事业中。时至今日,乡村 学校较以往有了更大的发展,但相较于今日的城市 学校,乡村学校环境仍较为艰苦,乡村教育工作者 能否突破外在环境的藩篱,热爱乡村、热爱学生,坚 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将全部的教育热情投入到教学 中,更加取决于教育工作者内生的信仰和对教育发 自真心的热忱与执着。

1.乡村教育情怀的萌芽。D校长是土生土长的 农村人,长期徜徉在乡村的自然风光中,浸染在淳 朴温情的乡村文化里,对乡土有着浓浓的依恋情 结,在潜移默化中被环境型塑为质朴的乡村人,同 时对这片承载自身身体与心灵的乡土大地有着深 深的执念与热爱。在周围环境及其身边人的感染 下,D校长在幼年时期便萌生了对教育事业的渴望, 教育情怀已悄然在心底发芽。

我们对D校长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回忆起自 己的旧年往事,他是这样描述的:

我父亲和我爷爷在村子里面都是威望非常高 的,所以在我内心有一种想法。我也应该成为一个 有威望的人。我觉得人的名字也包含父母对子女 的一种期望。我出生时都在讲“为人民服务”,然后 家里看墙上这个标语,就起个“为民”的名字吧。其实也真的是这样的,从很小的时候就萌生了要为他 人服务的念头。

怀揣“奉献他人”的信念,D校长走过漫漫求学历程,在求学期间,亲眼目睹了多位校长为学校的 发展殚精竭虑,内心深受触动。

我们这个学校,凝聚了好几代老校长的心血。他们真的是在这里扎实做事,虽然农村环境相对艰 苦,但是他们真的是苦中作乐。我那时候就看他们经常加班,同时也是全心全意帮助那时候的年轻老 师,毫无保留地指导他们。那时候,学校的教学质 量很好,我当时就想自己工作后也可以留在这儿, 像这些老校长一样,为农村教育做点实事。

D校长朴实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在家 庭和学校双重环境的熏染下,内心逐渐萌芽扎根乡 土、服务教育的情怀。这种情怀,在其幼小的心灵 中扎根并不断影响和左右着 D 校长未来的职业生涯。

2. 乡村教育情怀的茁长。结束求学生涯的 D 校长,裹挟萌芽于幼时的教育情怀,一同踏上乡村 教学的工作岗位。在岗期间,D校长时刻将发展乡 村、服务乡土的责任感融入教学,执念于教书育人, 追求教育本真。工作后不久,热爱教育事业的D校 长被当时的老校长看中,老校长开始有意培养与指 导D校长。

我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分别在不同的小学任 教。当我转到九务小学时,遇到了刘校长。刘校长 觉得我工作比较认真,有意识培养我。教学、学校 会计、教导处主任等岗位我都干过。刘校长一直把 我当做储备干部来培养我,锻炼我各方面的能力, 并时常告诉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希望我在学校 里做出一番事业。那段时间,我不仅教学有了很大 进步,在管理学校方面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校长 的栽培让我内心奉献教育的感情也更加强烈。

正是在老校长的带领下,D校长扎根于心底的 教育情怀有了现实的土壤并在其中茁壮成长。一 方面,D校长心底原有的教育情怀得到现实的关照 并自觉转变为具体的行动,使其在行动中不断践行 与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这是促使其进步的内在动 力。另一方面,老校长的认可与培养,给予D校长更 多的热情与信心,使其坚定不移地投入到教学与管 理中,这是促进D校长进步的外源性动力。

3.乡村教育情怀的内化。内化是指将外部客体的东西转换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并将其渗透到自身的身体与行动中。D 校长的教育情怀在儿时扎根,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茁长,最终外在的教育情怀内化和融合为D校长自身个性的一部分,以 不自觉的方式渗透在其教学生活的点滴之中。概观D校长的工作历程,其教育情怀的内化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个人对乡村教育的坚守,二是教育情怀 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影响并感染着身边的教育工作者。

由于D校长的勤恳与努力,他的工作业绩十分突出,在当地颇有名气。此时,各个学校,包括城市 学校都向其抛出橄榄枝,希望D校长可以离开现在 的乡村学校,去其他学校发展,但 D 校长都果断拒绝。采访中,他提到:

在干校长期间,我也曾被上级列入过“后备”干 部,每年年终也要写总结汇报。我后备两年后便自 动放弃了,领导也找我谈过调动入城之事,我都没 去走这些路。我觉得乡村情怀让我觉得有责任、有 义务去为这里的孩子们建设一所有品质的村小。

面对各种外在的物质诱惑及名利追逐,他始终保持初心,以教育为志业,这是一种忠于自身的内 在追求,超越功利取向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 引导下,D校长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感染和带动了身边的同事。

我常对老师们说,教育是良知活,所以后来我在学校提了这样一句口号,把教师的良心可视化。说教育是良心,那良心这东西看不着,摸不着啊,对 不对?我说把良心可视化,那就是体现教师的专业 水平,教师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科,仔细研究自己的学生。

D校长时常将“教育是一种良心活儿”这句话挂在嘴边,以此引导学校教师要扎根乡村,打磨课堂, 悉心从教,以自身的专业水平赢得家长尊重和社会 赞誉。在校长的熏陶下,教师们的教育情怀也逐渐 养成,开始自觉担负起服务于乡村教育的使命。诚 然,相较于城市学校,乡村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都 较为有限,导致在大多数乡村学校经常出现教师外 流或者师资短缺的情况。但在D校长的学校,近五 年来,教师的流动率却为零。针对这一现象,我们 与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在和几位教师的交流中, 他们都提到自己愿意跟着D校长做实事,发挥自己 的价值。可见,作为教师的领导者,如若心系乡土, 倾情教育,并以身作则感染熏陶教师,就可以形成 扎根乡村、热忱于乡村教育的有凝聚力的教师群 体,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乡村物质条件的局限而产生 的教师群体的外流与不稳定,这便形成了一种教师 专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并 不是干乡村教育的人,没有一个好的;只因从事乡 村教育的人,没有好的伴侣。没有好的伴侣,就不 能生发力量去干!”在从事乡村教育的漫漫征程中, 乡村校长就是教师专业发展路上的伴侣,教师和校 长集聚力量,共同致力于改进乡村学校的艰巨任务中。

(二)内隐特质:博学笃行的谦逊人格

博学笃行意旨广泛学习并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有所落实,其实质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知行关系 是中国哲学史上探讨已久的话题。毛泽东继承中 国传统知行观,结合社会实践,进行创新性改造,在 《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知”是指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和 科学理论,“行”是指各种社会实践。经历实践、认 识、再实践这种循环往复的历程,形成良性循环,渐 次达到更高层次的认识与实践[2] 。在社会实践中, 如若知行脱节,以知为最大满足,不肯躬行践履,则 无异于纸上谈兵;以行为最大满足,忽视科学理论 的学习与引导,则必然产生盲目的实践。偏执于一 方而忽略知行的和谐统一,必然无法真正意义上改 进认识与实践。在学校变革和管理中,校长应该秉 持知行统一的思想,不断以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 用于指导学校变革的实践改进。随着国家政策对 乡村教育的倾斜与扶持,乡村校长有了大量外出学 习的机会。但是,一些校长却只是走马观花地应付 上级指派的培训任务或者外出几天看新鲜,也有一 些校长学习时热血沸腾,立志把学习的理论成果转 化为教育实践,但回归现实却又止步不前或浅尝辄 止。乡村校长办学中的知行脱节,致使学校禁锢在 原有的模式中,并无起色。而D校长长期践行知行 统一的教育观,不断向他人学习,并将自己所学自 觉地应用到学校变革中,以理论促实践,长此以往, 型塑了其博学笃行的谦逊人格。

1.博学之源:向重要他人学习。广博的知识基础是校长应有的专业素质之一。正如访谈时,D校长说道:“我只有自己学习,才能感染我们的教师学习,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D 校长不仅是这样说 的,也是这样做的。

谈及自我学习,D校长提及最多的是他生命中遇到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尤指在个体的生活 中,对个体的成长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并为个体 所意识到的具体个人或群体。这些重要他人会影 响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乃至信念与价值观。在型塑 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照重要他 人的来源不同,一般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 重要他人两种。前者意旨日常生活中个体认同的 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而后者是指因受到个 体特别喜爱、崇拜、尊敬而被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与个体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并且对个体的影 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或精神激励上[3]

反观D校长的成长历程,在其工作期间,出现过多位重要他人。D校长谈及现实生活中通过交往互 动直接给予其影响的人,如老校长对自己的鼓励和 支持、当地教育局相关人员对自己的帮助、高校教 育专家对自己的专业引领等。访谈中,D校长分享了自己向重要他人学习的故事。

早年外出学习,专家曾讲 :人生有五个贵人 “重要他人”)。当年,我听专家这番讲话时印象之所以深刻,就因我工作中遇到了我生命中的贵人 ——刘校长。他一心培养我做一名优秀的校长。他信任我鼓励我: 干吧! 有成绩了是你的,出问题了是我的。他就像一名父亲,不断地教导于我。他谆谆教诲的语言一句句刻在了我的大脑:一个篱笆三 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让我在刚参加工作那些年快速地成长,受到大家好评。还有几位老校长也是如此鼓励支持我。

我们教育局的领导都十分赏识我、激励我,提供给我好多努力进修的机会,都算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们学校还有幸在教育局的牵头下,与高校的 专家团队合作,专家们在课程建设上给了我好多建议。这些都是我现实中遇到的贵人。

D校长不仅善于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重要他人学习,而且努力寻找书本中那些优秀的教师作为榜样,向榜样学习,以榜样激励自己。如D校长通过书籍或者视频间接地接触了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 并深受其影响。

窦校长的《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让我受益匪浅。她的那篇《麻雀》的执教经历,给了我一个极大的好奇心,增强了我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这种好奇一度带我走进《易经》,明白了一些人生的 哲理。学校的学风:格物致知,学而不厌,是我对学习的一种真实感受。以至于我把它作为学校的一 种学风,来培养更多有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的老师和学生。

D校长向重要他人学习的历程中可以看到,一方面,重要他人是可以打破时空藩篱,根据自身 情况主动选择并学习的。这就为相对闭塞的乡村 学校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乡村教育工作者可以 借助多样化的学习平台获取学习资源,继而选择优 秀的他人作为学习榜样。另一方面,在重要他人的 影响下,教育者除了习得相应的外显知识,帮助自 己更好地解决一些学校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以外,更 能获得精神鼓励和支持,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熏 陶。这种熏陶更多的来自于重要他人的内在品 质。比如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方式,亦或是教育观 念、习惯等。这些内在品质认同和内化容易改变当 事人的某些信念、行为,更能有效地激励与引导其 以此为榜样,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D校长敏锐地 找寻到自己的重要他人,并以此为引领者,努力完 善提升自己。

在完善自身的同时,D校长还不忘引领教师走向学习之路。一方面,他将“向重要他人学习”作为 引领教师学习的理念,努力让教师寻找自己的重要 他人,并虚心学习。同时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做学生 的重要他人,引导学生。

我给老师讲,我做校长就努力做你们的贵人,你们当老师你们就努力做孩子的贵人,真的是这样 啊。教育不是说我们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这个东西 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内心播下一颗美好的种子。

D校长把学校少有的经费用于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定期为教师购买专业书籍,鼓励教师外出学 习。长此以往,教师们慢慢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 惯。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专业引领,教师不只是知 识的传播者,更是终身学习者,是促进学生向美向 善发展的引路人。陶西平曾说:“我们需要提倡一 种‘大气的教育’,这种教育应当视野广阔,目标长 远,底蕴深厚,品味高雅,能够真正成为一种为学生 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4] D校长以重要他人为 引领的核心观念,正是基于师生终生发展的“大气” 教育,在这种立意高远的教育理念渗透下,师生不 仅获得知识,更能收获影响其一生的财富。

2.笃行之基:一点点做加法。以理论知识为武装,自觉改良实践,是D校长“笃行”的体现。“行”并 不仅仅指D校长的外显行为,更加突出强调其时刻 改善学校管理与教学实践的行动意识,以及引导教 师不断践行的意识。访谈中,D校长提到:

我出去学习,肯定会认真记录,把所学的东西试着运用到我们学校中。学校教案模板设计,是我 在北京学习期间看到了人家教案的设计,引发了思考,才开始不断地去完善。我在我们学校倡导的教 师之间的观摩课。我使用国内较为先进的课堂观 察量表,这便是我去华东师范大学进行学习所获得 的知识,把它用到我们的课堂上。

D校长的学校,从学校课程建设、到学校教学设计的整体创新,再到具体某一教学环节的改动, 甚至家校合作管理,都是校长在内化了相关理论知 识以后,结合本校实际,做出的实践改进。同时,D 校长还时刻引领教师不断践行所学。

我有个理念,让他们每次学习回来带回一粒种 子,让它生根发芽,让它慢慢地做加法就很了不起 了。每次我们的老师学习回来,都会带回一些理念 或者做法,用在自己课堂上。我们学校教英语的段 老师去焦作学习,带回来了人家记单词的方法,由 汉语拼音的拼法迁移到英语单词记忆中,应用到自 己课堂上,效果还不错。我们的英语老师自费学习 接触了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用于我们的课堂中,提高了孩子的视唱歌谱能力……

在办学中,D校长时刻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鼓励教师外出学 习,并对在外学习的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即不需要 教师面面俱到地记录所有的学习心得,但一定要带 回一点东西。这所谓的“一点”东西,如同星星之 火,然而汇聚在一起,却发出璀璨的光芒。

D校长博学笃行的谦逊人格使得原本落后闭塞 的学校在新的理论知识的指引下一点点得到改进, 逐渐焕发乡村学校的魅力。反观当下一些乡村学 校校长,经常抱怨外在环境的限制导致自身没有条 件进行实践改革。或许这种“革命式”的改革观念 本身就是错误的。改革,并非意味着推倒重来,而 是在现有基础上一点点的改进,逐步提升教师队伍 的内在质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抓住一切可利 用的时机,学习他者先进的经验,进而结合学校自 身情况,有所选择地去改进,这种知行合一的“渐进 式”改良,正如D校长口中的“一点点做加法”,或许 是当下基于大多数乡村学校现实问题而设计的可 供选择的路径之一。

(三)外显特质:勇于创新的专业才能

实现课程与教学的专业引领、勇于探索学校内 部管理与改革、积极与社区互动,寻求学校的外在 支持力量是乡村校长必须面临的三大挑战,也是其 理应担负的业务职责所在。D校长时刻牢记校长的 责任与使命,在教育情怀的动力驱动下、在博学笃 行谦逊人格的影响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与水平,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工作中。

1.专业化引领,促进课程教学改革。课程与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它赋 予学校内在的文化涵养和无限的进取活力,决定着 学校的办学品质。对于物质环境较为落后的乡村 学校而言,能否超越外在环境的局限,充分保障学 校课程建设的质量,不仅是乡村学校发展的应有之 义,更是弥补其外在劣势,赋予乡村学校独特魅力 的关键。D校长清醒地意识到课程与教学在乡村学 校发展中的独特地位,结合当地乡土文化,D校长尝 试进行学校课程建设,使得Y小学形成了较为完整 且乡土性较强的特色课程体系。同时D校长带领教 师扎实教研,不断改进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乡土文化是农村地区独有的资源,勤勤恳恳的农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造出了一系列经久不衰 的文化品牌[5] 。作为乡村学校中的学生,他们不仅 仅生活在教师、课堂、书本所构成的知识生活之中, 而且同时嵌入在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与乡村文化底 蕴每时每刻的渗透之中[6] 。可见,乡土文化中也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否意识到乡土文化的教 育价值并自觉地将文化渗透到学校课程建设中,需 要课程建设主体具备文化自觉意识。D校长作为长 期浸润在乡土文化中的教育者,具备较强的文化自 觉意识,他深刻地理解所在乡村文化发展的来龙去 脉并自觉地挖掘与传承文化,再融合于学校的课程 建设中。D校长将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 以特色乡村体验与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本土文化进 行有机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学校所在地,是夏都原城的所在地,文化底蕴深厚,晋文公 “伐原示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学校就把“信” 作为学校的课程建设的文化主题,积极探索以“笃 信、诚信、自信”为内容的信文化教育。把“信”文化 深深植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了适合农村孩 子、地域特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 的“全面+个性”课程体系。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引领下,利用当地乡土特色进行课程实施,乡村儿 童主动参与自然劳作,与长者进行故事交流,在多 样的乡村民俗文化中感受着乡村的温暖,在田间地头乡村知识人的文化传播中获得心智的启蒙。正 是乡村独有的文化给予乡村课程独特的韵味,给予 乡村少年的生命以真实的乡村蕴涵。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如何将课程建设的美 好愿景落到实处,需要高质量的教学保障。而提高 教学质量的前提在于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队 伍。D校长深谙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因此D校 长在教学改革中尤其注重改进教师教学水平。提 升教师教学水平,需要校长自身具备较高的业务水 平。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 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成为一个好教师,一 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D校长即是在自 身钻研教学的基础上,引领教师发展的。

我平日里会选取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书籍读 书学习,即使行政工作再忙,我也要求自己拿出一 定的时间大体了解和研究一下各门学科的内容和 性质,了解当下教材体系。

在自身钻研学科知识的基础上,D校长时常深 入课堂,浸入教学,与教师们一起交流讨论。

我平时会去听老师的课。两位老师上课时恰 巧都是讲了植树问题。我听了以后想说,这节课的 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植树问题,放在咱们学科角度 上面,它的基本思想就是模型思想。这样,这节课 整体的结构就出来了,那就是第一找相关的数量, 第二要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第三总结规律写成一 个公式,这就是课堂的路径。

在闲暇时间,D校长深入课堂,听取年轻老师讲 课,把所遇所悟进行理性澄清,反复揣摩各学科教 学的特质,增加教学的理性自觉。并将自己的思考 与年轻老师分享。在这样的研究中,不仅提升了自 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带动了年轻老师的发展。

2.全员式主体参与,创新管理模式。学校管理 涉及学校内外人、财、物等各个要素的协调与统筹, 它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筹划工作,需要校长充分调动 各方力量以获取广泛支持,从而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乡村学校如欲获得长足发展,同样需要校长具 备多方位的调控与管理能力。由于乡村学校坐落 在本村,其生源范围大都来源于本村或者相邻村庄,学生总体人数较少,学校全员数量有限,这就为校长的全员管理提供了可能。D校长抓住乡村学校人员少、结构相对单一的特点,鼓励全员示范育人, 多主体形成教育合力。

除了引领教师以专业育人外,在D校长看来,学 校安保人员不仅是学校工作的后勤保障,也是学校 的主人公,他们的素质与风貌传达着学校的形象与 气质。D校长加强对学校安保人员的管理,不仅培 训他们的业务能力,同时传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

我经常说:学校里的每个成员对自己的定位首 先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然后才是具体的岗位职责。咱们门岗同样是这个道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首先 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然后你才能把这个门看好。

D校长将安保人员定义为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及其学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定 位下,D校长安排对学校安保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一方面,明确他们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专门为他们开设了写字、古诗诵读等课程,在业余时间,给 他们授课,积累其文化知识。

咱们乡村学校的孩子比较调皮,平日里文明礼 仪方面不是很好,但是现在每天从大门口进出的时 候,他们会向保安问好,这都是保安教育他们的。而且咱们学校现在的保安他能背300首宋词,写的字很漂亮。

学校安保人员在对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一 身份的认同下,自觉地担负起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的责任。同时在这一身份的驱使下,主动提升自 己,积极学习,在践行自身工作职责的基础上,自身 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学校管理不仅需要内部人员的配合,同时需要获得学生家长的支持。与乡村学校而言,学校与家长、与乡村社会等之间特殊的交往环境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7] 。一方面,乡村里大多数中青年在外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代管,学校很难与学 生家长取得直接联系,导致家校沟通不畅。另一方面,即使一些学生家长陪伴在孩子左右,但由于父 母辈文化程度较低,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较少,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对学校开展的工作配合度较低等。这些问题,无疑加深了学校与家长、与乡村的隔阂。实现学校的高效管理, 必须突破学校与外在环境的藩篱,获取外在环境对学校工作的支持。D校长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 并呼吁学生家长积极投入到学校工作中。

我校以前的家长会发挥的作用不大,为此,我们确立了一月一次的家长学习班,征订家长学校教材,印刷家长学习笔记并检查学习情况,评选优秀家长学习笔记。在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同时, 我们也积极利用省关工委家庭教育专家讲座机会, 组织全体家长参与学习!

不同于单一的召开家长会,家长只能被动地听从教师的说教。D校长将家长培训以多种活动的形式落到实处。这些多样化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家长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不断培育家长的责任意识,增进了家校沟通,从而获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当校长,当常思教育之本、百姓之苦。疫情后复学,为了让更多的家长能够安心地去上班挣钱, 学校克服一切困难,想方设法让所有孩子中午在校就餐,以减少家长接送、做饭等一系列琐事,安心去上班挣钱!心中常念家长,家长又如何不支持学校?“真好,真好”!时常会听到家长念叨学校的好!这原本就是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应该全面思考 的,我常常会这样想。

真正意义的家校合作不仅是单方面要求家长 的付出,应是学校与家庭相互给予与奉献。在严格 培训家长的同时,D校长深刻体谅乡村家长赚钱养 家的辛苦,全力照顾学生,尽力减少家长们的后顾 之忧,真正做到与家长共情,长此以往,家长对学校 工作的配合度越来越高。

除了赋予教师、安保人员更多的民主管理权之 外,学生家长也被当做学校的核心成员,赋予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权。这种全覆盖的管理模式, 一方面可以真正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使命感和主人公意识促使全员共同将小规模的乡村学校当做自己的家园,细心呵护,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同时也打造出了一道彰显乡村学校特色的美丽风景线。

3.承担乡贤责任,实现与社区良性互动。学校与乡村社区是天然近邻。学校发展离不开社区,失去了乡村社区的支持,学校难以形成合力育人的机制。乡村社区发展离不开学校,离开了学校,乡村社区的文化品味会严重缺失[8] 。从组织与职能来看,“小学就是深入村落的国家机构……小学还是 村落中唯一的国家机构,在乡村背景与乡村气氛中就更显出一种不可替代的身份,它与乡村的互动就 具有了深长的意味[9] 。可见,乡村和学校的互动是发展乡村学校的关键。

D校长深谙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意义,在管理学校的同时,主动承担自身在社区的乡贤角色,实现 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发展。乡贤是乡村文化催生的 一种特有产物,主要指传统乡绅阶层中有贤德,有 文化,在乡村公共事务中有所担当的人,也常常被 用来指称现当代乡村社会中的贤达人士[10] 。乡贤 大都是有着较高威望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村落中传 统文化与习俗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推动者。乡贤在 乡村中承担着多样化的责任。一方面,作为知识渊 博、熟谙乡村习俗的年长者,乡贤时刻准备以“大家 长”的身份出面协调村里的诸多事务。大到村里的 发展大事,小到邻里之间的纠纷,都需要乡贤的介 入,以保证乡村生活的有序运转。另一方面,作为 乡村文化的代表,乡贤对乡村教育的关切和支持也 是其分内之事。可见,乡贤不仅是乡村文化的传承 人,也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推动者。

D校长作为在村里教书几十余载的知识分子, 在村里颇具威望,是村里名副其实的“乡贤”。他不仅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身份,同时也主动承担乡贤责任,架起了乡村与学校之间的桥梁。谈话中,D校长提到:

村里有个家长里短,都来找我。村里村民因为生活琐事吵架了,跑来告诉我,让我去协调,他们很信任我,我也乐意去做这个事情,我一般都给他们讲讲道理,让他们互相退让一步,他们也都会给我面子。

D校长提到经常有村民找到自己,出面调解村里的一些纠纷,这是被村民赋予的一种权力,这种权力的产生正是费孝通先生提到过的“教化权力”。这是一种并非横暴专制,也非政治赋予的权力,而是在乡土社会的演变中不自觉衍生的[11] 。这种权力可以较好地诠释D校长的乡贤角色身份。乡贤的在地性使之熟悉、亲近、认同村庄,了解当地民间的话语方式、话语形态(如方言俚语),鉴于其心有灵犀式的妙悟能力和话语的逻辑总结能力,他可以将民间朴素、感性、鲜活的话语表达提炼上升为理性、理想、规范的教育话语[12] 。再将规范的教育话语转释成村落社会易于理解的乡言俗语,并以此教化村民,较好地调节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D校长在谈及与村民互动协商,讨论学校事务时,向我们讲述了一件趣事。

我父亲在我们村威望很高,我也励志成为他那样的人。在学校建设这一块,我说什么,村民都是非常支持的。但也会遇到困难。最初我要把村里的唯一活动场所改建为这所学校,村里人都反对, 他们说村里面就这一个活动场所。我说人家把这 个项目定到咱们这个地方,以后学校周围慢慢就会 发展成规模化的。我一说他们就说行,村里开个会研究研究就可以。我说你们想打篮球,学校有塑胶 篮球场。我们可以错时开放,大家共同享用。最后 村民全都支持我。

村民对乡贤所持有的敬重与仰望,使得村民愿 意无条件地支持其决定,为学校发展助力。梁漱溟在论及乡村学校与乡村建设时提出,“中国问题之 解决,其发动以至于完成,全在其社会中知识分子 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所构成之一力量。”[13] 当下很 多乡村学校的校长也和 D 校长有着相似的背景经 历。长期生活在乡村,已经在“熟人社会”里有一定的威信与地位。但并未意识到自身优势,未能主动建立学校与乡村社区的互动,导致乡村学校成为散 落在乡村中的一座“孤岛”,相对封闭地进行自我发展。同时,乡村社区也因缺乏与乡村学校的互动失去勃勃生机,乡村文化的涵养逐渐式微。

总结与反思

D校长作为乡村校长,常年致力于学校发展,他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优秀特质。访谈中,多次被D校长炙热的教育情怀所感动。他是一位朴实的乡村人,依赖于乡间泥土而得以扎根,在悠长的时间里,从容地摸熟乡村人的生活,并与他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他又不仅仅是一位乡村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怀揣教书育人的梦想,脚踏实地做好每 一件事,成为这片土地上“伟大的教育者”!

D 校长的故事反思当下乡村学校的教育现实,一些乡村校长仍未意识到自身乡村教育的独特性以及与乡村社区互动的深远意义,在学校发展引领中以城市化教学理念为主体,排斥以乡土文化为底色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将天然的社区资源拒斥在学校门口之外,导致乡土文化及乡村社区日渐边缘化。一味将城市学校的发展与定位作为自身模仿 的对象,由于自身所倚的环境基础与条件异于城市 学校,往往导致此种模仿因缺少根基而流于失败,又因此种模仿本能上拒纳乡土的文化资源,又致使其丢失了本应具有的乡土特色,导致学校发展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好的乡村教育应从乡村内在生命的痛痒处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外面移花接木上去。乡村教育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力,而是以“现代 化”的名义改造乡村的堡垒。它是乡土的,是乡土知识、传统文化的涵养地[14] D校长扎根乡土的学 校改革,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更有着对乡村教 育何去何从的深度思考。

转自:“社会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