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华社记者徐博因病逝世,曾是第一批进入汶川地震震中的记者

2022/10/31 9:11:15  阅读:162 发布者:

20221015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2级优秀校友、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徐博同志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43岁。

徐博长期在新闻一线进行报道工作:在汶川地震时,他是第一批进入映秀镇的三位记者之一;并曾作为第九批援疆干部,于2017年至2020年期间支援新疆建设3年多时间

汶川地震时,徐博深入震中灾区,在通讯和电力设施遭到破坏的艰难报道条件下写稿和发稿,为读者带来一线报道,还尽己所能帮助废墟中的被困灾民给家人报平安。2016年接受清华校友专访时,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新闻工作心得——“‘以己之昭昭,使人之昭昭’,如果一件事你自己都不明白,又如何让你的读者明白?”。

2008515日,徐博在震中汶川县映秀镇的简易窝棚里发稿)

惊闻徐博逝世噩耗,院友们纷纷表示哀悼,在此摘发学院师生的悼词,以表纪念。

第一时间,我就获悉此事,非常震惊,不胜痛惜。

汶川地震时,徐博是第一批进入映秀镇的三位记者之一。当时爬山越岭,冒着生命危险,攀崖过壁,脚下是悬崖峭壁,下面是滔滔江水,事后许久还做噩梦,还报道过青海玉树泥石流等。所以,不到四十,就晋升高级记者。

徐博的成长首先得益清华,其次在于国社平台,最后是个人的境界、努力与坚守。徐博最初是希光老师从外文系选拔的得意门生,2001年我来清华后,他又慨然把徐博托付我。徐博的进步与成就,离不开希光老师的识人之明与栽培之功。

悲莫悲兮生别离,壮士一去不复还!

——李彬

第一次见徐博,是在清华的宿舍。2005年,我已经到新华社工作,他研究生马上毕业。徐博放弃外企的高薪而选择去新华社工作,在新闻学院传为佳话,我也多了一位并肩作战的好兄弟,很是高兴。

工作之后,大家各自忙碌,相聚的机会不多。2008年汶川地震,他和技术局的工程师李彤克服各种困难挺进震中的英雄事迹,让我领略了他作为男儿的血性。

徐博有一次找我借相机,他腿受伤了,拄着拐,还要去给孩子的活动拍照,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温暖。日常我们会不咸不淡地在微信上聊点什么,一直说等疫情结束了,一起吃个饭,今天却阴阳两隔了。

徐博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他一点也不圆滑,喜欢他的人,觉得他正直热情,是一个好大哥。不喜欢他的人,觉得他疯狂又高傲,让人咬牙切齿。

听说他原来是一头长发,带着自来卷,喜欢摇滚乐。我见到徐博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寸头,爱吹口琴。这几年见他的时候,总是眉头紧锁,心里藏着很多故事的样子。很多故事,就这样跟着他一起走了。

他也许是传说中的菩萨吧,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请我们一起珍惜此时此刻的一切。

师兄一路走好。

——刑广利

现在被称为南区16号楼的建筑物,是我在想到徐博时最常回忆起背景。我大二时,搬进这栋楼的一层。寝室的旁边就是徐博的寝室,他也是人文学院的学生,恰巧也到了新闻学院读书(他读硕士,我读本科),于是就逐渐熟络起来。

徐博生性豪爽,有时在谈话间会不自觉地带出一些有天津口音的腔调,加上一头半长的自来卷,令人微妙地感到一些江湖中人的气派。正好我当时刚刚剃了个光头,于是我们两人走在一起时,难免会令其他惯于良善度日的清华同学们感到一些压力。这也颇使我们在对面的14食堂打饭时得到过一些免于排队的好处。

我们住在16号楼一层的最深处。那里有个凹进去的空间。这个地方是16号楼和17号楼的连接处,但因为联接两个楼之间的门长期被锁,而且又正好在我们宿舍的旁边,于是这里就成为了我们在熄灯之后的活动空间。如果不开灯这个空间终日漆黑一片,即便打开掉在天花板的老式白炽灯,堆积在墙边的各类杂物也会创造出不少的暗影,产生暗影憧憧的效果。

而且,活动空间的角落里面还挂着一支拳击沙包,徐博自称在北体大练过拳击,有时也会给我们展示一下他的技巧。砰砰声倒是虎虎生风,着实令人信服。这样的氛围加上终日盘踞此处的卷毛徐博、长发赵剑琳、徐广宇和大光头的我,更使得其他人不想要在这里逗留,于是这里就成为了我们的乐土。我和徐博的大多数合影,都拍在此处。

记得2001年的秋天,徐博心头有事,叫上张皓和我去清华南门外现在已经拆掉的白玉韩国烤肉喝酒聊天。他无疑是高估了自己的满腹愁肠对二锅头的适应能力,在被我架到厕所吐了一气以后,居然坐在卡座上睡了起来。结账离席以后,我们走不了几步,他就耍赖坐在马路牙子上要睡一会。被这家伙搅得不胜其烦的我,便使出了耳光大法(当然也并没有很用力),把他一路打回宿舍。第二天中午,徐博捧着脸来找我说,往常喝完酒以后都是头疼,今天竟然是脸疼,而且还梦到被人打,真是奇怪。时至今日,我才说出他脸疼的真正原因。想来他在天有灵,也不会见怪,就当是乐事一桩。

正像我们新闻零的毕业剧《荒岛余生》一样,我们班里少数几个人先行走出了园子,探索外面的世界。沈伯韩和我去了国社,之前在这里的还有新闻九的邢广利学长。一年后,研究生毕业的徐博也到了新华社,不可谓不巧。不过,因为我一直沉醉于体育新闻,也没能和他有什么工作上的合作。如今,换做他先走出了人世间,去探索新世界。想来,依照徐博的个性,在新的世界里也应该会继续灿烂、豪气且用力地生活着。

徐博,记得要快乐哦。在我们再见之前,你就先好好地休息吧。

——胡孝乾

来源:清华新闻与传播校友会

转自:传媒见闻”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