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山西大学石岩教授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上刊发的一篇关于研究方法的“漫谈”。石岩教授从研究方法的哲学立场、适应性、研究策略与程序、评价标准四个方面对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区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和区分。这篇文章不像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那样宏大,但在最根本的属性层面,言简意赅地对两种研究方法范式进行了解读。这是研究方法初学者非常有用地阅读资料。
作者:石岩
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石岩,博士,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山西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体育科技》编委。
揭示问题本质是科学研究者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并不是只有一种正确的做法,总会有多种选择和方案。体育领域还没有独特的研究方法,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已被体育研究者广泛使用。无论我们采用哪种方法开展研究,都必须依赖严谨的经验和事实,而非纯粹的逻辑推理。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多种多样,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和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事实上,研究方法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也无对错之分,好坏、对错只能结合使用目的来评判。因此,结合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要求我们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有一个清晰认识,以便于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目的作出正确的选择。
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规范体系、研究程序和实践。量化研究是一种理论检验式的研究,质性研究是一种理论构建式的研究(蒋逸民,2016)。量化研究从理论出发,用经验数据对理论进行检验;质性研究从经验事实出发,建立事实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建立概念或理论。二者的区别之处较多,本文主要从哲学立场、适用性、研究策略与程序、评价标准四个方面予以说明。
哲学立场方面
量化研究以实证主义(positivism)和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为基础。在本体论上承认客观世界的因果性,认为客观世界独立存在于人的感知之外。在认识论上,认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研究者在研究实践中应保持中立。量化研究往往是通过大样本的方式,以统计学和概率论为基础来发现和解释事物规律。质性研究的哲学基础比量化研究的要更丰富和复杂,在质性研究内部,有的研究方法也遵循实证主义范式,如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以诠释主义(interpretivism)或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为哲学基础的质性研究则与量化研究完全不同,它们强调个体性和独特性,坚持主观诠释和建构,以理解(understand)作为认识论的原则,强调在具体场景和事件中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进行解释性理解。
适用性方面
由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哲学立场不同,在面对不同问题时的适用性也就不同。量化研究适用于研究三大类问题:第一,描述性问题,即现状不明的问题;第二,关系性问题,即变量关系不清楚的问题;第三,因果性问题,即因果不解的问题。例如,目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如何?参与哪些体育项目?这样的问题就是描述性问题;如果我们想继续了解参与体育锻炼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一个关系性问题;如果再进一步探讨参与体育锻炼对居民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那就是因果性问题。上述问题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干预实验、统计分析来回答。
质性研究强调要深入了解被研究者的想法、感受以及意义,其适用的研究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触及被研究者内心或心路历程的问题,如王进(2008)进行的一项关于退役运动员退役过程的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对8位运动员退役过程中的意识和行为进行了深入诠释,再如李丹阳和张力为(2020)以一位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受伤运动员为个案,刻画了该运动员从严重受伤到重返冬奥的心理康复历程;第二,所研究的问题在不具控制的情境中,如我们团队在研究球场观众暴力问题时,因为球场的特殊情境以及观众在球场中情绪和行为的随机性,就必须采用质性研究进行探索;第三,已有理论和研究无法对问题进行解释时,就非常适合进行质性研究,如我指导王莹博士开展的中国优秀运动员形象问题研究,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始终是探索式的,且可供参考的理论也很少,从形象定位到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理论,完全是以质性研究进行描述、解释和理论构建;第四,适用于研究多元、复杂的问题,如我们在进行青少年体育暴力问题研究时,考虑到青少年体育暴力的偶发性、复杂性和突然性特点,选择了以质性研究去刻画青少年体育暴力的特征和发生过程。
研究策略与程序方面
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采用的研究策略存在差异。量化研究的策略主要包括调查与抽样、实验研究。质性研究的策略主要包括个案研究、民族志、现象学、扎根理论和行动研究(Denscombe,2021)。大体而言,量化研究的策略更多的是为了检验理论,调查与抽样的核心目的是要测量一个社会现象或趋势的某个方面,收集事实检验理论,实验研究则是要辨别因果关系。质性研究的策略目的则更加多元,如扎根理论更倾向于澄清概念或建构新理论,而行动研究则是要解决具体问题,为实践提供具体指导。
研究假设、样本、收集与分析数据是研究程序的几个关键点。量化研究的研究假设需要非常明确,即基于已有理论和研究作出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推测。由于质性研究使用归纳法,所以在研究之初并不会形成明确的研究假设。相反,质性研究会在资料不断收集、分析和诠释的过程中暂时性地提出假设,用以引导下一步的资料收集。
关于样本,涉及“选谁”和“选多少”的问题。量化研究过程中,确定好样本总体后,随机取样是首选,样本数量可以通过显著性水平及想要获得的效果量、统计功效大小进行估算。质性研究的样本选取要与研究问题紧密相关,随着资料的不断涌入,资料分析的不断深入,逐步选取更多样本。质性研究对样本量不做估算,饱和目前被视为一个可接受的评估质性研究样本量是否充分的标准。
收集与分析数据方面,量化研究在收集数据时大多会使用问卷(以研究目的为依据)或量表(以理论和构念为依据),并且会严格评估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因为测量工具的信、效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据质量。量化研究的数据分析主要是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质性研究的数据主要有三种来源:访谈、观察和文档。访谈数据是基于人们所说的而不是所做的。观察数据依赖于研究者“自我”的记录,文档数据则面临真实性辨别的问题,二者的信度问题均较为突出,因此,质性研究往往会收集多种类型数据。质性研究中数据分析方法较多,其中内容分析、扎根理论、话语分析、会话分析和叙事分析被广泛应用。
评价标准方面
什么样的研究是一项好的研究,对“好”的理解有多种角度,但是一项研究始终要面临结果是否真实的问题。量化研究中效度的分类较多,包括构念效度、统计结论效度、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评价量化研究时,可以从程序规范性和结果层面进行,如Protogerou和Hagger(2020)开发了一套用于评价心理学调查类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可以从程序规范性层面对一项研究作出评价,而王进(2010)则是从统计功效层面来判断一项量化研究的质量,直指研究结果(I型错误和II型错误)。如果想更全面地评价一项量化研究,也可以进行重复实验。
质性研究经常会强调真实性,真实性意味着通过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观点,对社会生活给出一个合适的、诚实的、均衡的说明。开展研究时,当研究者的经验主张得到了多种经验数据的支持,便具有了效度。效度正是源于许多小的、不同细节的累积结果,它们集合在一起建立起有分量的证据。同时,当质性研究者连续地在不同的数据中探索,并考虑它们彼此间的联系,就会增加效度。当研究者意识到离散细节间的关联时,效度就会增加(Neuman,2021)。因此,评价一项质性研究,从程序规范性层面进行较为合适。在《我国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系统评价及其控制》一文中,我们提出了信度控制策略与效度控制策略。信度控制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包括抽样阶段增加“抽样判定”、理论生成阶段增加“理论生成过程检验”;效度控制解决现实层面的问题,包括保障研究人员方法学水平的“方法学素养自测表”、保证选题效度的“交流验证法”、保证方法适配的“方法适配性检验”以及保障研究结论现实相关性的“交流验证法”与“理论发展判定”。
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区别有很多,不同学科领域的方法学专著中或多或少都会提及,但最终在研究实践中,它们的根本区别取决于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作为实证研究者,应始终坚持方法服务于问题,在一项研究中,可根据面临的问题及时对研究方法进行调整,有时候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比单一方法更能成功。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