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仰作为人类社会中居于统领地位的精神现象,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支柱,对于意识形态的形成发挥着创立、建设和维护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现代新型信仰形式,是新中国意识形态形成的信仰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不断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意识形态;功能;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11BKS0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倪红燕 (1961-) , 女, 北京人,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工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信仰处于人类精神领域的最高层, 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意识的表现, 当它的雏形———古代的图腾崇拜、社稷祭祀、占卜迷信出现时, 就被统治者利用, 为部落、族群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发动战事服务, 而自从信仰以宗教为载体和表现形式开始, 其理论和教义便被国家纳入到思想统治当中, 构成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要素, 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对于整个意识形态建设发挥着支柱性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全新的现代科学信仰形态,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有效发挥了对意识形态的创立、建设和维护功能,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功能
信仰是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精神支柱。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形成过程中, 对于某种思想理论的信仰支撑着政治、哲学、法律、道德、艺术等意识形态的发生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 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信仰体系。”[1]如中国封建社会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对儒教的信仰成为西汉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 渗透到政治、法律、伦理思想观念的创立中, 儒教信仰从此成为两汉及后来各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的精神支柱, 构筑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主流。信仰在社会意识形态创立中的作用, 还直接体现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治形态中, 如中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是在宗教信仰的直接支配下形成的。
社会意识形态归根结底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 但是旧的社会意识形态不是仅靠生产方式这一物质力量就可以改变的, 因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即自身的传承性和反作用的能动性。这一属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形态改变需要有更为先进科学的思想理论及其信仰的精神力量, 因此, 只有当新的先进的思想理论被人们接受、信奉和推崇, 成为自觉践行和追求的信仰时, 才能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 推动社会以先进的政治思想取代落后的政治思想, 实现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在人类历史上, 一个新的社会阶级想要取得国家政权时, 往往先要更新、推崇一种新的理念及其信仰, 以新的信仰的精神力量为支撑促进政治理念的改变。
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时, 正是传统思想文化面临危机、异常脆弱的时候, 以儒教为主构筑的信仰支柱及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大潮和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带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下, 变得不堪一击, 回天乏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在苦苦探索中找寻着新的信仰、新的精神力量之源。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 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 毛泽东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2]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 在改造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普遍性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 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开始创建崭新的意识形态。作为全党智慧结晶的毛泽东的著作, 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理论, 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无数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用青春和生命去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 为创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奠定了不朽的精神基础。
正是依靠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及整个上层建筑, 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诞生成长, 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 都是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推进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立的根基, 发展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统领、作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功能
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内容, 是对人的意志的最强大、最有力、最根本的支撑源。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 信仰有不同的内容, 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原始社会产生了对自然神崇拜, 以祭天活动来表现;图腾崇拜则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视作与本氏族有亲戚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奴隶社会出现了多神教信仰, 伴随着国家的出现, 信仰进入上层建筑的最顶层。“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统治阶级既掌控着一个时代的物质生产, 也掌控着精神生产。在统治阶级的信仰指导下, 构建了一系列体系化的观念模式, 形成国家的政治、法律、道德思想理论和规范等意识形态。如在中世纪的欧洲, 对宗教的信仰直接并全面决定了各国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规范的形成, 在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局面。在中国, 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主要与儒家、道家学说的思想理念息息相关, “天不变, 道亦不变”、“奉天承运”等思想观点, 既反映了对“天道”的绝对信仰, 也反映了信仰的内容, “天”是“道”的根源, “天”是规律, 但“天”是未知的, 是只能顺应的。“道”是“天”决定的, 是低一层次的比较具体的规律。“天”和“道”落到现实中, 都成为体现帝王将相意志的载体。这些思想观点蕴含了对所谓“天道”的信仰, 如道教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 “道”是最高信仰之归属;儒教则将“天”作为万物的主宰, 也是信仰的终极对象。佛教对中国传统信仰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 作为一种宗教信仰, 中国的佛教虽然没有像中世纪的欧洲那样成为国教, 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 但佛教传入中国特别是隋唐以来, 佛教引起帝王的高度重视。佛教信仰既满足了广大民众的信仰需求, 也成为帝王巩固统治政权的精神基础。寺院建筑、大型山体雕塑等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历经长年累月, 在浩大的建筑工程中, 即体现了帝王对宗教信仰所具有的精神力量的崇拜, 也在这个过程中凝聚了统治者的政治理念和民众的道德观念。建筑艺术形式承载和表现的佛教信仰, 持久深入地渗透于人心, 印证了历代帝王对意识形态建设的良苦用心。
信仰通过附着在意识形态中的政治思想理念、宗教理论教义渗透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中, 对国家的上层建筑及社会整体发挥着至高无上的精神统领作用。政治思想本身是以某种主张、主义为基础的, 政治信仰对这种主张、主义深信不疑、高度崇敬, 将其奉为行动指南, 因此政治思想本身也蕴含着信仰的因子。
中国共产党人自从认识、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 就将其作为新型的信仰去信奉和追求, 将共产主义作为为之奋斗的理想。中国共产党人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历史纪元产生的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上的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以真善美的力量凝聚了中国志士仁人的精神力量, 推动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意识形态的全面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后, 开始在国家的宪法和共产党的章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党章和新中国的宪法不仅在内容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而且这两部根本性的大法本身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政治理论、法律体系、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的建设,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持, 使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了国内外各种严峻挑战, 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相结合,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建设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在充满开创性、探索性、挑战性的思想理论建设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日益懂得, 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功能, 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准确把握及在其基础上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创新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准确把握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性要求,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实性要求, 是检验这一信仰是否科学、是否真诚的试金石。而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有机结合、创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的、根本的要求。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功能, 就要不断学习、研究、掌握、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 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 防止以对宗教甚至迷信的信仰方式信仰马克思主义。要善于从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辨析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共产主义的因子, 如古代墨家、儒家的思想, 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等等。要善于批判西方500年来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汲取其积极合理的因素, 同时必须自觉反思当前“西方文化的植入化现象”[4], 持续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于中国实际、糅合古今中外优秀思想文化的理论体系, 让“三个自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维护功能
任何一种信仰都是对所持理念的执着追崇, 是一种不二的选择;任何一种信仰都具有保护既定信仰、排斥其他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干扰的作用。因为任何信仰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 一种信仰是由一种价值取向决定的, 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的利益需求。一个社会整体的利益格局取决于其政治理念及由政治理念决定的政治制度, 社会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源于人们的利益需求及获取的力量, 这种利益需求及其获取的合理性都离不开信仰这一精神力量的支持。
人类的历史和现实都不乏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的不同民族、不同信众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战争, 因为不同的信仰实际上是不同利益需求的载体和信众赢得利益的精神支撑, 表面上是不同精神理念之间的冲突, 实际上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对生存发展利益的争夺。
在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创建过程中, 某种信仰始终作为力量源泉和价值理念巩固和维护着体现其追求的社会政治思想、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等观念体系。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利益主体单位, 整合了国民的利益需求及获取途径的共同信仰, 国家在一种共同的、主流信仰的引导下构筑并维护意识形态体系, 使其为国家机器的运转提供合理性、合法性的精神基础。国与国之间发生矛盾甚至冲突有种种表征, 其中有些冲突直接表现为不同宗教信仰的教派之间的冲突, 但不同宗教信仰之间冲突现象的背后是承载着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摩擦碰撞, 之所以国与国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不同信仰的矛盾, 是因为信仰更具有根本性, 支撑着国家的意识形态以至整个上层建筑。
因此, 动摇一个国家的政权最直接的莫过于动摇其信仰, 尊重一个国家的主权首先要尊重这个国家的信仰。美军一士兵在阿富汗焚烧《古兰经》后引起阿富汗民众的极大愤慨, 原因就在于此。而一个国家要维护自己的政权, 前提就是建设和巩固自己的信仰, 进而建设和巩固自己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巩固离不开信仰的维护, 需要信仰这一至高无上的精神支柱作为力量的源泉。美国新就任的总统宣誓时都要面对《圣经》, 将基督教作为最高信仰来构筑国家的政治理念, 美国的国歌《上帝保佑美国》同样体现了信仰对意识形态的维护作用。
《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也就是说, 我国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构建形成的。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最新形态的信仰, 是不同于旧的信仰形态如图腾信仰、宗教信仰等的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信仰, 作为在这一信仰基础上建设的国家, 自然会受到各种各样风险的考验和挑战。一是来自民族传统文化中落后势力的阻碍。传统信仰在人们内心的积淀必然不会在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内更新。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凭空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传统信仰中的积极因素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基础。二是来自现实中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背弃。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和强调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从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实践中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有些党员领导干部或者因各种理由不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或者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当作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 这就不可能真正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在实践中就不可能切实体现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风范。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甚至利用手中的公权大肆谋取私利, 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 甚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合理性产生质疑。三是来自外部的持不同信仰的敌对势力的动摇。人类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以往比较直接地体现在攻城掠地这样的物质利益的争夺上,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用战争手段实现政治目的, 使对方屈服于自己的意志, 已经不现实了。在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矛盾中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对方的内部下手, 通过价值观、信仰的渗透、瓦解进而动摇其意识形态, 让对方按照自己的理念和意志行事, 服从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无疑是最“文明”的取胜方法。马克思主义是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形成的, 否定马克思主义, 动摇中国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分化瓦解中国的意识形态, 无疑是西方敌对势力打压中国、抑制中国的发展, 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高明”举措。因此,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 就要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理念, 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自觉能动作用, 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不断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放在历史长河的视域下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意识形态的维护, 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毕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立不过一百多年,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也不过一百多年,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信仰推进的社会实践都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 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相比, 时间要短得多;加之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全新的信仰形态, 其信仰的客体基础是科学的理论,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不同于宗教信仰的教义等信仰客体形态, 因此, 人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理解和接受。对于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来说,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思想上层建筑的维护需要日积月累, 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创新实践。
从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人类社会中的曲折进程, 在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方面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反思。前苏联解体的外在原因是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 美国的意识形态“西化”、“分化”战略渗透到前苏联, 使前苏联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以往建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意识形态必然导致崩溃。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西化”、“分化”也是通过各种途径、用各种形式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进而分化、破坏国家的意识形态, 实现其颠覆政权、搞乱国家, 最终趁虚而入, 实现遏制、控制的目的。
新形势下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维护功能, 需要着重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扬弃传统的思想文化及信仰形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要对传统文化和信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注意汲取传统精神文化中积极、进步的因素;同时对落后的思想观念、封建迷信等非科学的信仰要批判、鉴别, 努力吐故纳新, 推陈出新, 以不断充实、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清除党内腐败分子, 树立优秀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现实形象。党员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是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进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苍蝇”、“老虎”一起打的果断举措, 还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政治形象,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同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 再次要求全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做到在言行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自身行动赢得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服和推崇。三是积极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瓦解。要对各种现代传媒保持高度警觉, 对各种外来思想文化及时做出准确判断, 摒弃其中有悖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取向, 对种种别有用心的文化思潮、网络舆情要果断处理, 防止其蔓延, 为维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转自:“科研阵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