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意义和理论——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2022/10/25 14:04:36  阅读:173 发布者:

严书翰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意义和理论——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严书翰◆文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五个方面基本要点,回答了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科学理念的重大理论贡献要从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路径和理论支持等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和把握。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最有力佐证,具有极大的当代意义和理论价值。

      ——严书翰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成果。它全面和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为当今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人类社会指出了美好目标和前进方向,因而具有重大的当代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用十个“明确”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第九个“明确”主要就是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思想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是以专题形式摘编习近平的相关重要论述,它的编排有明显特点:简明、清晰,准确,这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手材料。由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因而它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本中占很大的篇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十七专题、第三卷第十七专题、第四卷第十八和十九专题,都是论述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尤其是第四卷共设21个专题,其中第十八专题:“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篇幅最长,共计36页。

上述内容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这条主线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的主要观点有:

(一)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而这个规律是可以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就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经济低迷,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地区冲突频繁发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明显上升,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生物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病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加剧了国际格局调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人类面临严峻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在实践中作出的正确抉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中国首先提出的,由于有“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有一系列举措配合,如发起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至今已举办七届)和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受到了各国的普遍欢迎,尤其是“一带一路”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次写人联合国文件。正如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由伟大倡议变成了各国在实践中的共同抉择。

(四)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论基础

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20159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这12个字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引起了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这12个字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相关内容后来写人了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永恒期望,发展是世界各国的首要任务,公平正义是奠定国际秩序的基石,民主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自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反映了人类社会对共同价值的追求,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论基础。

(五)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目标和原则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对这些问题作了精辟论述。综合这些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主席20171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简称“日内瓦总部演讲”),可以用“五个坚持”和“五个建设”来概括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和目标: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主席还提出中国对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项原则: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时代之问、世界之问

20171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提出并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演讲开宗明义指出:“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这就是时代之问、世界之问,要回答这个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就需要深入思考和回答这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今天的我们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主要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世界近代以来1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严酷的冷战。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付出了惨痛代价。中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付出了伤亡3500多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尽快实现和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他们最迫切的要求,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

在战争劫难之后,人类一次次地反思战争与和平的真谛,多数人明白了这个重要的道理: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如果能在全世界人民心中坚定地树立起和平理念,那么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力量。

(二)今天的我们现在哪里

这个问题主要是回答要正确认识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今天的时代,既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主流和发展趋势的时代,又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应该看到:当今世界虽然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但风险和挑战仍然层出不穷。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正因为如此,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然是时代潮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过去的50年,尽管国际形势跌宕起伏,但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世界总体保持稳定,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一大批国家成长壮大,十几亿人口摆脱贫困,几十亿人口不断走向现代化。

还应该看到,当今世界也是挑战层出不穷和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加剧了这一趋势。世界经济陷人低迷,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威胁仍然存在,公平和效率、增长和分配、技术和就业等矛盾更加突出,贫富差距普遍存在,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新的挑战。亚太地区数十年来第一次出现经济整体负增长,世界经济正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天下还不太平,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就对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失去信心。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纵观历史,人类正是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我们要坚定地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风吹雨打,人类总是要向前走的。我们要善于从历史长周期比较分析中进行思考,又要善于从细微处洞察事物的变化,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凝聚起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强大力量”。

(三)如何对待不同的文明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当今世界,人们对很多问题,如民族、宗教、国家、文明等的看法不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度看,如何正确对待不同的文明,这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处理得好则会推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处理得不好则会带来矛盾甚至冲突。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度对这个问题作了精辟解读,对正确认识不同文明作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容纳包容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早就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的一段话,讲的就是和而不同的道理: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习近平总书记还列举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人如何对待佛教的史实:“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人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还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度,全面论述了中国对待不同文明的鲜明态度: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这里概括的人类文明的三大特点: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条条在理,可圈可点。习近平总书记得出结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国正确对待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四项原则:一是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二是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三是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四是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他还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四)如何对待全球治理体系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这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我们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条路径即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坚持交流互鉴、坚持绿色低碳,这都与全球治理紧密联系。

应该看到: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已跟不上时代发展,不适应现实需要的地方越来越多,因此,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是包括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共同呼声和普遍要求。为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提出: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应由各国人民来商量,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我们据此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而且付诸行动。20169月杭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我国的全球治理观,第一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第一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第一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的主席声明,第一次把绿色金融列人二十国集团议程。

与此同时,我们也明确指出: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国际多边主义的积极参与者。我们主张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并不是要对现有治理体系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而是进行改革和完善。强调要使全球治理体系更好地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维护和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五)今天的我们将到哪里去

这是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所作的中国回答,提出的中国方案。20133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时,就已经涉及“我们将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59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正式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命题,但没有全面展开。20171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全面阐述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首先提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接着回顾了最近100年来,人类社会经历的苦难和进步,指出100年来,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今天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强调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那么今天的人类社会应树立什么样的科学理念呢?对此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那么今天的人类社会应往什么方向努力才有出路呢?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和目标,即“五个坚持”“五个建设”。习近平主席还用了“四个决心不会改变”回答了世界各国对中国未来政策走向的高度关注: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实际上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这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根本问题。

三、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科学理念

对于这个科学理念的重大理论价值,要从这三个维度理解和把握。

(一)反对和批判“普世价值”,主张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普世价值”。何谓“普世价值”?就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其价值观进行包装而且把它说成是最优越的价值观,要求别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效法和实施,要是哪个国家对此说"",他们要么污蔑这个国家是“独裁政权”“专制制度”,要么就搞渗透、破坏活动甚至颠覆别国政权,我们坚决反对和批判的正是这样的“普世价值”。

由于我们鲜明地反对和批判“普世价值”,难免招致西方媒体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攻击,他们或者歪曲我们的见解,或者用颠倒黑白的观点攻击我们,说什么中共不承认并反对人类社会有共同价值。我们要看清西方那些人散布这个谬论的真实面目,西方一些人鼓吹“普世价值”,实际上是要借用这个名头,抹黑我们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的文化传统,企图给我们造成两难选择:要么被冠以反“普世价值”的污名,使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流失;要么乖乖归顺西方,接受西方价值观对中国的改造,放弃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他们的附庸。环顾全球,分析这些年来一些地区和国家发生的剧烈动荡,大多与西方国家搞的“颜色革命”有密切联系,而且后果极为严重。过去几年,源自中东、北非的难民潮牵动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民众颠沛流离,甚至不少年幼的孩子在逃难途中葬身大海,令人痛心疾首,分析其中原因,“颜色革命”难逃干系。联系这些残酷现实,西方国家尤其美国四处推销“普世价值”的政治用心就昭然若揭了。我们要认清西方一些势力把宜扬他们的“普世价值”作为推行“颜色革命”的重要手段,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擘画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弘扬了全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观,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媒体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的中国共产党反对人类共同社会价值的谬论,从而使社会主义中国站到了真理和人类社会道义的制高点。

(二)有崇高的目标,又有实现目标的路径和平台

我们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是搞乌托邦,也不是一厢情愿,而是既有崇高目标,又有有效途径,因此,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可以用一段话加以概括,这就是中国同世界各国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前已论述,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路径就是“五个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念,顺应了当今历史潮流,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正处在一个挑战日益增多、风险层出不穷甚至可能会出现惊涛骇浪的时代。人类社会面对这些不可回避的难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一起去努力解决。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中国方案就是提出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可以从现实和发展这两个维度理解“一带一路”具有的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着共同挑战。怎样减少当今世界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互联互通为着力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开辟了一条人类社会相遇相知、共同发展、共赢发展和共享发展之路。二是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当今世界的很多难题,如恐怖主义、政局动荡、冲突战乱、难民危机等,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发展不足。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没有和平,发展无也从谈起;没有发展,也难有和平安宁,更没有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基础。在发展问题上,各国应相互合作,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应者云集,就是因为它找到了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回应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自2013年提出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已将“一带一路”倡议纳人重要决议。“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理念层面转化为行动、从愿景层面转化为现实。

“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的大手笔,从而使我国内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逐步从原来开放末梢走向今天开放前沿,开辟了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境界,这在国内外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事实充分说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正如有的国际媒体所说,“一带一路”建设正书写经济全球化的新篇章。

(三)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支撑,是与时俱进的原创理论

前已论述,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理支撑。而世界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成熟表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世界交往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世界交往是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和社会交往的统一,世界历史是以经济交往为主导和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世界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马克思话语体系中的“世界市场”也就是经济全球化。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曾经有过宏大的写作计划,他曾想把自己要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本巨著分为六册:1.资本;2.土地所有制;3.雇佣劳动;4.国家;5.对外贸易;6.世界市场。马克思要把“世界市场”放在最后一册,作为他巨著的结论性书稿。由于马克思过早去世,这个计划未能完成。但是包括世界市场在内的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这个预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

前已论及,人类社会也正处在一个挑战日益增多、风险层出不穷的时代。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风险仍在,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不断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逻辑十分顽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还在蔓延。国际格局以西方为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难以为继。当前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表现出来的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把经贸和高科技等发展问题政治化,既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又很不得人心。面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人们不禁要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理念深刻回答了这个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面对动荡不定的大千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打独斗不行,独善其身不行,坚持冷战思维更不行。也就是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坚持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没有出路,妄自尊大注定碰壁。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世界各国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共创美好的未来,人类都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让我们携起手来,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在当前世界的诸多挑战和风险面前,科学回答了当今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为人类社会指明了美好目标和前进方向,绘制了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的愿景,这是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原创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最有力佐证,具有极大的当代意义和理论价值。

文章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22年第9

文章作者:严书翰

转自:学术与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