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陈金龙:在学界“混”,要拿出点东西
陈金龙,一辈子很简单,就待在三所大学里——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
他是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是广东文科领域为数不多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时间回到1981年,他一跃出龙门,考进湖南师范大学读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3年后,受好友之邀南下华南师范大学任教。千禧年后已是博士生导师的他,选择到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学界的一段佳话。
在陈金龙的世界里,学术研究是一件苦差事,但在学界混,终究要拿出点东西,毕竟高校老师不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不要等退休了,什么都没留下来”。
多年加速奔跑后,58岁的陈金龙依然感受到身上的责任还在推着他前行,在为人师的道路上,他还想拿出更多学术成果,不负学校,不负自己。
要带博士,首先要是个博士
1977年12月1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如春雷般响彻整个中国。高考的到来给许多年轻人带来了希望。
当时,在湖南益阳的陈金龙,便是其中之一。他一心渴望用读书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
1981年,陈金龙如愿以偿,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后,陈金龙继续求学,考上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
那时的大学,招生规模小,湖南师范大学仅招生1000多人,但招生人数已在全国已经算多了,可以说,陈金龙当时没有太多选择,“反正能考出来就行”。
第二次成为学生,已是20年后。
2001年,已经评上教授的陈金龙,选择考博士,入读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在当时教育界,一名拥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人去攻读博士学位,并不多见。
“要带博士,自己要是个博士。”陈金龙说,时代在变化,上世纪80年代放眼全国,硕士已是凤毛麟角,一个专业里博士数量寥寥无几,但现在不同,每年全国博士招生数量超10万,“如果不读博,就跟不上时代,就会被忘记”。
陈金龙想要逼迫自己学习更多,没有想在某个地方止步不前,对他来说,追赶时代节奏,方式之一是读书。他是被一种危机感和上进心推着往前走,走完了整个学生生涯。
师者:要把道理讲清楚
湖南师范大学是陈金龙教师生涯的起点。1987年,陈金龙留校任教。7年后,受好友之邀南下广东,到华南师范大学教书。
上世纪90年代初,高校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不少人选择下海经商。但“下海潮”不曾改变陈金龙对自己人生定位,“培养学生,传承治学方法,对老师来讲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陈金龙热爱上课,曾经有人建议他砍掉一些本科生课程,但他认为,“做大学老师,首先肯定要跟学生讲课,教学是职责,也是对学生负责”。
“学生跟你磨磨蹭蹭,老不毕业,我有时真的会骂他们,督促他们。”因为比较严厉,很多学生都怕陈金龙。但在学生发表论文方面,他既用心,也严格。“毕业后你不能抱着文凭不好好干事啊,否则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我。”他总是对学生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升抬头率,陈金龙有自己的方法。
师者解惑。他反对课堂娱乐化,认为搞形式创新短时间可以赢得掌声,但不可持续,一定要把道理说清楚,把问题讲清楚,能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不解决问题,还是达不到效果”。
在中山大学读博期间,导师林家有教授对他影响颇深,他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去选择论文的选题。至此,陈金龙获得一个启示,指导学生要让学生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让学生成为主体参与到研究中来。
58岁的陈金龙做了一辈子老师。他对这份职业有了很深的认同感。在他眼中,做老师人格相对独立,时间弹性,能掌握自己命运,“想什么时候评教授,自己努力就行。”
师生关系保质期更长。陈金龙说,师生之间有一些传承关系,但其他职业,人一旦退休了,就没有多少人理你。
身为师者,陈金龙对自己有所求,“要不断追求,去努力,才能带领学生走到学科发展前沿,才能严格要求学生”。
学者:不留下东西,别人不服你
“我的兴趣更集中在学术,历来靠学术生存。”曾经,陈金龙有机会担任校领导,但他放弃了。
在高校教书,陈金龙不只是教师,还是一名学者。他清楚地知道,在学界混,不能靠行政职务,得靠学术成果,“在学界生存不留下东西,别人不会服你”。
2006年,陈金龙关注了少有人研究的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带动了整个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研究,并于2017年9月出版专著《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
他还在继续引导学科往纵深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今年,他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情感史的研究角度,“我不喜欢走别人的路,不想跟在别人后面。做学术不能人云亦云”。
2017年,在陈金龙的带领下,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南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A-层次。2020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华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
多年来,陈金龙的生活,无外乎就是工作和学习。
他生活朴素,几十年如一日骑自行车,学院每年召开学术会议,会议上不管是知名学者,还是学生的发言,他都会认真做笔记。研究生办董海军说,他经常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思想观点都要听一听,说不定就会有闪光点。
“他的工作状态是极为饱满的,可以说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也没有休息的时间。”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周宪表示。
高强度的工作已让陈金龙产生疲惫感,他计划卸下行政职务后,多留时间给自己,给家人,给学术研究。
陈金龙时常想起林家有教授,80多岁高龄还在做研究,出成果,做学术交流,因为“研究是一种生活方式”。
陈金龙说,学术这条路,会继续往前走,不会停的。
转自:“学术与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