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两个决裂”与“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和现实意义

2022/10/25 13:51:07  阅读:485 发布者:

吴文新 | “两个决裂”与“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和现实意义

吴文新◆文

《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决裂""两个必然"的思想一样规定着共产党人之初心、使命和最高价值追求。"两个决裂"本质上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并在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实现与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传统观念体系的彻底决裂,因此"两个决裂"规定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对象和核心内容。在"两个决裂"中,与私有制彻底决裂具有决定未来社会制度性质的意义,与私有观念彻底决裂则对所有制的革命性改造和整个社会形态的共产主义化起到巨大的能动反作用;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二者之间会逐渐形成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无论从历史还是理论的逻辑来看,"两个决裂"都来自于"两个必然","两个必然"的固有之义。"两个决裂""两个决不会"之间也存在着历史的和辩证的关系,后者是对"两个必然"的深化和细化以及完善和发展,只是表明了前者的历史复杂性和曲折性,更加表明了共产党人自觉的历史能动性的重要性。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表明,"两个决裂"的历史过程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共产党人永葆初心,恒守信仰,,"两个决裂"终将成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实践主题。

      ——吴文新

《共产党宣言》(下文简称“《宣言》”)发表迄今已过173年。此时的世界与发表这部著作时的世界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说那时候是全球航行发现原料地、欧洲资产者对亚非拉的暴力殖民、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及其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铁路的扩展、世界市场的开拓等,那么现在则是全球攫取资源抢占市场、美国独霸多国崛起,全球互联网及移动多媒体和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魔法般颠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可预测和难以掌控等等。近年来由美国挑起的中美博弈,以及2020年很可能源于美国并持续至今肆虐世界的新冠疫情等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更加深化了人类世界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和平安全风险,世界正在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矛盾的激化,多数底层人民生活的急剧恶化,都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回到马克思”,回到《宣言》所确立的共产党人的使命———“两个决裂”!我们认为,这一思想浓缩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价值追求和最终归宿,也就是“两个决裂”思想的理论内涵、历史的和辩证的关系以及其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

一、“两个决裂”的理论内涵

《宣言》第二部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讲到,“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并对来自资产阶级的各种质疑进行批驳和答复,在分别论述了所有制和政治、思想观念等问题之后,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决裂”,也就是“两个最彻底”,实际上“进一步深入阐发了共产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革命思想。对照上下文,我们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分,针对“消灭私有制”的种种质疑展开了两个大的方面的论述。

1.“消灭私有制”本质上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的客观规律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因为资本主义之前的私有制终究会被资本主义私有制所消灭,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人类历史上私有制的巅峰形态或最高发展阶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显然,共产党人要消灭的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针对那些来自资产阶级立场的责难,《宣言》一一进行了答疑和反驳。

其一,自给自足的小农和小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已经被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所消灭、为资产阶级的大私有制本身所代替。因此,这种私有制不是共产党人的革命对象。

其二,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不过是消灭这种所有制、这种私有财产的“社会性质”,使之回归其作为“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的“集体的产物”和“社会力量”的本质;并不消灭无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作为雇佣工人实际上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的劳动及其积累为资本家“创造的是资本”,共产党人要改变的是任何财产的“资本”属性即其剥削或奴役他人劳动的功能。

其三,无产阶级所有的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就是满足其劳动力再生产的、甚至低于其必要量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一旦资产阶级私有制被消灭,那么,“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的这种“占有的可怜的性质”才能被消灭,无产阶级每个人才能真正像“人”一样活着。

其四,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就是消灭基于这种所有制的资产阶级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因为它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范围内不断产生着这种生产关系的自由买卖和自由贸易,而这种自由仅仅是对中世纪的农奴而言有进步意义,对于无产者来说则恰恰是新的枷锁,从而使无产者失去个性、强化依赖性或奴性。

其五,消灭私有制就是要让无产阶级不再是“无产”阶级,因为对无产阶级来说,属于他们的“私有制”已经被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所消灭;实际上,正因为无产阶级没有私有制,才有了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或者反过来也是这样。

其六,“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也就是消灭一些人利用这种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占有他人劳动的特权,也就是要消灭剥削;而且也只有消灭了私有制,亦即消灭了剥削的根源,才能彻底消灭人对人的剥削制度和历史现象。

最后,消灭私有制并不会消灭了勤劳而兴起了懒惰,因为它消灭的只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勤劳”和“懒惰”,懒惰的其实正是资产者们,消灭了私有制也就消灭了这种不劳而获的懒惰,激励了劳有所获的勤劳。

2. 消灭私有制必然引起一系列社会结构的变化

《宣言》说:“所有这些对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的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责备,也被扩展到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方面。”显然,那些人责备共产党人对私有制的消灭,按照历史的逻辑也必然谴责我们对社会结构其他方面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造。

首先是法。《宣言》说:“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资产阶级的法律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统治意志的体现,仍然是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意志形态、规范化、制度化乃至暴力化形态。因此,消灭了私有制,也就消灭了资产阶级的法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基础。资产阶级对消灭私有制的恐惧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和生死攸关的!

其次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资产阶级社会也不例外。但是基于私有制的家庭是什么样子呢?占人口少数的建立在“资本”和“私人发财”基础上的家庭,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的卖淫”为补充的。而卖淫是一种公开的“公妻制”!但资产者嘲笑共产党人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就是要实行公妻制,即所谓的“共产共妻”!《宣言》说,其实不用共产党人来实行公妻制,资产阶级制度就在大多数人口中实行了公妻制!按照共产党人的逻辑,消灭了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也就消灭了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资产阶级家庭制度,也就消灭了作为其补充的无产者的公妻制,消灭了最原始、最兽性的丑恶现象———卖淫!资产者对消灭私有制的恐惧还在于他们奇怪的家庭逻辑,那就是他们认为共产党人实行公有制,必然就是公妻制,因为“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做单纯的生产工具的”,他们把自己的妻子也当成了和自己所拥有的物质生产资料一样的东西,一旦物质生产资料被归社会公有,那么他们的妻子也必然会被充为“公有”!实际上,“不言而喻,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资产阶级的恐惧归根到底还在于对其终将丧失根本物质利益和社会统治地位的恐惧。

第三是教育。《宣言》说,“正如阶级的所有制的终止在资产者看来是生产本身的终止一样,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在他们看来就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而资产阶级的教育不过是“把人训练成机器”的奴性的教育。由于消灭了私有制,当然也就消灭了教育的这种性质和功能,使教育回归培育人、促进人自由发展的本质。但是与消灭资产阶级的家庭相关联,也同时消灭资产阶级的家庭教育,代之以社会化的真正的人的教育。“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当消灭了资产阶级私有制,也就消灭了教育的资产阶级性质,当教育不再为资产阶级培养劳动机器的时候,资产阶级以及它赖以生存和发财致富的无产阶级也就没有存在的条件了。

第四是祖国和民族。资产者责备说,共产党人消灭私有制,就是要消灭人们的祖国,消灭民族。而《宣言》告诉我们,消灭祖国和民族的正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为“工人无祖国”,在资产阶级条件下,他们在任何国家都处于完全相同的生存境况之中,除了肤色和语言差异,他们没有任何区别了。民族界限的消失则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最大功劳之一:“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显然,这是一个进步的历史趋势,民族区隔的消灭还将在私有制消灭之后加速进行:“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它们更快地消失。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因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总而言之,国家和民族界限的消失,不需要共产党人的特殊行动,它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发展的自然产物,而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消灭不过加速了这一趋势而已。

最后是观念。《宣言》说,通过以上反驳,已经可以自然得出结论,一旦消灭了私有制,建基于此的一切观念也会或早或晚退出历史舞台,如下文详述。

3. 消灭传统的观念是消灭私有制之后水到渠成的事情

《宣言》告诉我们:“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第二个‘决裂’是第一个‘决裂’的逻辑产物和必然结论”,与私有制彻底决裂必然导致与私有观念的彻底决裂。

首先是利己性。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这是资产阶级观念或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本质。而人的利己性、自私性实际也都是一种观念、人的一种心性,一种经济的、政治的、伦理的和价值性的意识和理念,因而是由私有制的现实生活派生的、第二位的,而不是天生的、第一位的、决定性的东西。《宣言》批驳道:“你们的利己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利己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资产阶级以为自私性、利己性是人的永恒不变的本性———这一观念至今依然普遍流行,甚至被当作不证自明的前提性的永恒真理或绝对真理(公理)而成为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逻辑预设;除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之外,其他流派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大厦均建基于此,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无论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等“普世价值”还是宪政、公民社会,司法独立抑或“公有制万恶之源”论等,无不建基于此!荒诞乎?既荒诞,又不荒诞!荒诞的是,它把历史的暂时性当成了永恒性,把特定历史阶段才出现并必然要灭亡的私有制当成了人类社会永恒的所有制形态,把基于这种所有制的私有观念当成了天然合理并永恒发挥作用的观念,甚至把它看成是人类一出现在地球上就内在具有的本性,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之机械、浅薄和幼稚岂不荒诞!但现实地看,它又不荒诞,因为我们人类所处的世界历史依然是在私有制———特别是资产阶级大私有制发挥主导作用的阶段,这种私有制必然产生利己、自私的私有观念,只有这种观念才能为他们的利益进行辩护和合法性的论证,难怪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呢!马克思说,认为人性自私并非资产阶级所独有,而是一切基于私有制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由此可见,在利己性、自私性上,资产阶级并没有什么独特创造,只不过是比以往的剥削阶级在自私的程度和规模上更加“一览众山小”而已!

其次是革命思想的形成。《宣言》说:“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它举例说,当古代世界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中世纪的基督教所代替了;当资产阶级开始与封建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的时候,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就逐渐战胜了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宗教自由和信仰自由就是这种胜利的产物。当有人说在这些变化中,一些永恒的观念即永恒真理比如自由、正义等依然保存着的时候,《宣言》说,这些所谓永恒真理不过是以往一切私有制社会中阶级分化和对立基础上的共性的观念而已。因为“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也就是说,随着私有制的消灭,以此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以此为源泉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消灭,那些源于这些关系并与之相适应的种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都会逐渐消失,而代之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这正是《宣言》所揭示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内容。

4.“两个决裂”:共产主义革命的真正对象和实质内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宣言》得出一个结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显然,这里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就是在资产阶级所有制之前的一切私有制都被代替了的前提下的特殊的私有制,那就只能是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传统的观念”也就是由这种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私有观念———比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私有观念是集历史上一切私有观念之大成,是私有观念的巅峰形态。

同时我们看到,这“两个决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内在地相互联系,虽然后者会能动地反作用于前者,但最终是前者决定了后者,所有制的革命具有根本的决定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宣言》之所以做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的论断,乃因为消灭私有制是消灭与私有制相关联的一切“传统的观念”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简言之,《宣言》所论证的“两个决裂”规定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质内容和精准对象,那就是要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决裂,要同资本主义的私有观念体系彻底决裂,也就是“对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否定,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实际上蕴含着基于所有制革命的整个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革命。

二、“两个决裂”来源于“两个必然”

《宣言》第二部分论证“两个决裂”,是以第一部分论证的“两个必然”为前提的,或者说,正是“两个必然”的客观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对象和任务就是“两个决裂”。

《宣言》第一部分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宏阔高度,纵横捭阖、驰骋数千年,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做了扼要而清晰的梳理,特别是对资产阶级初步建立起来的这个社会形态的世界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论述和评价。在这里,我们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过是物质生产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由于物质生产中人与人关系(阶级关系)的形态和性质不同,人类社会自然地划分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或存在形态,而这个形态的实质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所决定的种种客观的物质性社会关系。也可以说,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实质上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力进步基础上的形态更替,所有制的形态更替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核心内容。显然,这里论证了社会形态更替或者说所有制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

这种必然比之于“现代社会”亦即资产阶级社会,那就自然得出结论:资产阶级社会也是暂时的,也有其内在的矛盾和特殊的发展规律,终究它也会被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或所有制形态所代替。《宣言》论述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阶级矛盾上的种种表象:“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因此,我们看到这样一幅情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显然,这段话在当今世界比《宣言》发表的时代更有深刻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另一个阶级,及其跟资产阶级的斗争,也经历了种种形态的演变,他们历经磨难和曲折,付出了惨重代价,才逐渐地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在愈益丰裕的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之下依然过着奴隶般贫困生活的根源,认识到如何摆脱这种被剥削、被压迫的窘况的根本出路———“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因而“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相比较而言,“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

总体而言,“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两个必然”的历史结论。

显然,正是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本身在推动了社会化大工业这种巨大的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创造了创造这种物质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本身,而这种所有制却使无产阶级根本不能跟资产阶级分享自己创造的任何财富,这就是这种所有制形态的致命缺陷!因此,恩格斯说:“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所以共产主义者完全正确地强调废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恩格斯的“废除私有制”在《宣言》中表述为“消灭私有制”,本质完全相同。如此看来,“两个必然”至少直接地蕴含了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必然被无产阶级所“彻底决裂”的内涵。而如前所述,与传统观念的彻底决裂不过是这种所有制决裂的伴生物或必然结果。

三、“两个决裂”之间辩证的和历史的关系

既然与传统观念的彻底决裂不过是与资产阶级私有制彻底决裂的必然伴生物,那么只说与私有制彻底决裂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单独、并列地提出与传统的观念的彻底决裂呢?

1. 与传统的所有制彻底决裂:颠覆决定传统社会结构的最深层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它的地位至关重要,其作用绝不容忽视。

首先,生产资料必须有所归属才能现实地开展生产活动。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跟谁结合、由谁支配、由谁操作和使用、由谁管理和经营等等问题,都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在自然经济小生产中,生产资料所有者同时也是生产资料的使用者,所有者和劳动者是一体的。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私有制却将所有者和劳动者分离开来了,拥有生产资料的人不从事实质性的生产劳动,而从事实际劳动创造财富的人却不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是所有者却可以利用自己的所有权去购买跟生产资料具有相同价值属性的劳动力,并支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使现实的生产活动运行起来。

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乃至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甚至为了简便而言,人们还常常直接用所有制关系来代替生产关系,可见二者实质上的高度同一性,这点无须赘述。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则有很多的疑问。其内在的逻辑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规定了社会上哪些人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支配者,因而是物质财富占有上的主体和真正的社会进步的受益者,因而掌握着社会物质领域的绝对的主导权力,也就拥有塑造这个社会面貌、掌控主要社会资源、调整社会结构的绝对权力———这就是对社会的公共机构及其权力、社会财富的分配和使用,说到底就是支配人民、统治社会、掌控政权的权力。而社会形态无非是由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相关联的社会物质关系体系,以及由它们所决定的社会公共关系和公共权力及其机构所组成的体系,简言之就是由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和相应的上层建筑(政治的和观念的体系)的有机统一体。显然,谁是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谁就主导着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一系列物质关系,谁也就掌控着基于此的一切上层建筑的权力,社会形态的性质便由此确定下来。比如,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制所决定的社会,这个社会形态即是由资本主导的社会、由资本家决定的社会、由资产阶级所操控和统治的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社会,是由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全体社会成员所决定的社会,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管理、治理和发展的社会。虽然一个社会形态的结构的确非常复杂,但是一个客观的、深层规定性因素的支配性、操控性作用依然是可以被发现的。如果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而不能运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那便不可能看清楚这些现象的深层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和趋势。

与此相关联,《宣言》还以所有制问题的态度为标准,去判断和批判当时流行的种种“社会主义”思潮。比如:三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之前的小私有制的,封建的或僧侣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对资产阶级所有制即将代替封建领主或教皇地产所有制的恐惧表达;小农、小手工业者等小资产阶级,总是幻想着继续维护或恢复旧的小私有制,“或者是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则是德国思辨哲学家对法国社会主义文献的一种抽象的天真浪漫的解读,他们貌似反对资产阶级的一切,实际上并不理解资本主义所有制相对于基于小生产的小私有制的巨大优越性和进步性。以蒲鲁东为代表的“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则号称“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保留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发展“贸易自由”、“保护关税”、建立“单人牢房”等,就是“资产者之为资产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还有十九世纪最为著名的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宣言》称之为“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们虽然认识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弊端及其所有制根源,也的确在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奔波呼号,但却将无产阶级命运的改善寄希望于这种私有制基础上资产阶级的良心和慈善。总之,所有这些“社会主义”思潮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所有制问题上认识不清、态度不定,要么以旧的私有制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拉历史倒车,要么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却声称要维护雇佣工人阶级的利益而革除根源于私有制的一切弊端。———时过200多年,这样的“社会主义”还存在吗?放眼世界,其实都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存在着;无产阶级的命运得到根本改善了吗?似乎并没有。

回头来看,所有制对整个社会形态性质的决定作用,包含着所有制对于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的最终决定性,正如《宣言》所说:“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是这个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不仅是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的反映,是这一切客观的物质性社会关系的反映,而且也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在当今世界,互联网上的虚拟交往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更是具有巨大的影响,人们从虚拟世界得到的思想观念常常跟自己的物质生活现状相离甚远、甚或相互敌对;网络虚拟世界横亘在人们的思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极大地扭曲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因而也使得这种关系更加复杂化、虚幻化,但总体上所有制的决定性作用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占有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便会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对生产资料具有支配权的人,可以同时支配在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和操作生产资料的人,这样,支配生产资料的人也就支配并监控了使用生产资料的人;支配了生产资料,也就支配了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产品),他可以监控整个生产过程,从而不仅把生产结果据为己有,而且可以任意支配这个结果。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由于这种绝对的支配权而成为剥削者、压迫者、奴役者和统治者,而单纯使用生产资料的人则成了被剥削者、被压迫者、被奴役者和被统治者,生产中的不平等关系就凸现出来了。若果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所有的人都平等地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人,成为自己劳动产品的主人,这时人们之间的平等、合作、互助、共进的关系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了。

第四,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的分配和消费。由第三点已经看出,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者便具有了占有生产过程的结果即产品的权力,有人称之为由所有权所决定的“剩余索取权”,是内在于所有权的一个自然结果。剥削者得到全部的剩余产品,而被剥削者只得到仅仅维持自己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限度的生存(必要消费)资料。显然,“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或占有关系的表现而已;这一观点对我们当今实质性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五,由于以上的历史和理论的逻辑,生产资料所有制成了阶级社会里划分阶级的客观基础或根本依据。根据恩格斯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所加的一个注:“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有产”和“无产”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或者是否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不是看是否有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而且阶级的区隔,本质也还不在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在于是否运用这种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去支配别人的劳动从而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宣言》一再声明的是:“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共产主义革命所要革掉的对象是对他人劳动的奴役权,亦即剥削权和压迫权。一如恩格斯所说:“在所有的私有制关系中,只要废除奴隶制关系,奴隶就能解放自己,并由此而成为无产者,无产者只有废除一切私有制才能解放自己。”

第六,与传统的所有制相决裂就是与资产阶级私有制及其体系相决裂。由上述可见,与传统的所有制相决裂,实际上也就是与由资产阶级私有制所决定的物质生产过程的奴役性质相决裂,与这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性质相决裂,与这种人与人不平等、不和谐而相互对立相互竞争、相互仇视的生产过程和社会历史相决裂,与这种日夜劳作却仅仅得到动物般生存条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相决裂,与这种人与人被区分为不同等级的地位和不同权力、不同生活状态的阶级社会相决裂。由此不仅理解所有制问题在共产主义革命中的核心地位,也不难理解与私有制彻底决裂的翻天覆地的历史意义和人类价值。

2. 与传统观念相决裂:与传统所有制所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相决裂

《宣言》把观念问题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彻底决裂的对象,可见其相对独立性和“极端重要性”。观念问题,就是社会意识问题,本质上也是文化、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问题。

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仅表现为它自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为其中有些内容和形式在整个社会意识体系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显著的区别———比如有些社会意识的形式对社会影响更大,有些意识的内容对社会的影响力、控制力更显著、更强大,因而社会意识本身呈现出一种相对独立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而且还表现为它对于社会存在、社会生产方式乃至于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力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有些时候、在社会存在的有些环节,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观念的问题、社会意识的问题、文化的问题、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体系的问题,不能不给予格外的单独的重视。这也就是《宣言》为什么在反驳资产阶级对于共产党人要消灭私有制的种种质疑和谴责的时候,专门针对谴责者关于思想观念问题的责难提出深刻反驳的原因,从而最后得出“两个决裂”而不是“一个决裂”的结论。

意识形态中的经济和政治法律思想,与所有制和社会形态的性质直接相关。经济思想直接反映所有制的性质、状态和发展要求,一个社会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实际地、内在地支配着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战略的规划,实际上体现了这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的实际状况、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政治法律思想直接反映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的性质,直接反映实质上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心声。这些思想之间的逻辑不一定相互圆满、相互支持,而完全可能由于经济基础的复杂性而属于不同的学派或利益集团的思想体系。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极为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线性的、机械的因果关系;但这至少表明,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安全问题的根源依然在于所有制及其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性质。

“与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与这样一些反映资产者之阶级本性的复杂的思想体系特别是价值观念体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这些思想体系的核心或逻辑前提无不是资产阶级的私有观念即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如前所述是“人性自私”的抽象人性观。如此看来,观念的问题看似复杂,其实也简单,关键要抓住被统治者视为最根本、最核心、最源头的“绝对真理”或“永恒价值”,这就是资产阶级的私有观念。因此“狠斗私字一闪念”、“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奉公、大公无私等,都是与私有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具体形式。

3.“两个决裂”之间的历史关系

理论上的辩证关系相对简单,但是实际的历史关系则要复杂得多。从历史来看,私有制的社会存在,既可在一个阶级的人性之中直接创生私有观念,亦可在另一个与之对立的阶级心中产生“公有”观念,不过前者相对来说居于主导地位,发挥决定性影响,后者只能处于渴望和想象之中。笔者曾经论证过:“基于世界文明史或思想史的事实,我们可以断定,只要私有制社会存在着,这种否定和超越其残酷剥削与压迫之现实的愿望、想象和思想就会产生,并持续存在和不断发展着。”这种愿望和想象,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深刻地反映了居人类成员最大多数而又处于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之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利益和愿望———消灭贫穷、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自己主宰自己并过上一个体面的生活!”站在人类历史的制高点上纵观横览,我们不难理解:“人类世界的历史总是充满着这样怪异的矛盾:现实的私有制社会倒逼出一种思想上或想象中的公有制社会;现实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催生出一种思想上的消除了一切剥削和压迫的无阶级社会;现实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映射出一种哈哈镜般的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共享一切社会财富的美好状态;现实的斗争、竞争和冲突、战争等直接呼唤一种思想上的和谐、合作、和睦、和平的和合世界;等等。”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一种反传统的“公”的观念常常与私有制的社会存在相伴随,当这种社会存在的内在矛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且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而不断尖锐化的时候,这种“公”的观念便历史性地成长为科学的理论,从而指导无产的劳动者阶级,去百折不挠地寻求推翻“私”的社会存在的革命性路径,从而建立“公”的观念之物质基础的社会存在。《宣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毫不含糊地说:共产党就是消灭私有制追求公有制的政党,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规定性!既然自称“共产党”,灭私兴公就是它的天性、天职、天命!因而这个政党的思想体系也毫无疑问是与传统私有观念彻底决裂的思想体系;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作为共产党之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一个通“共”求“公”的真理体系、价值体系即信仰体系。

显然,私有和公有的观念,本质上隶属于不同的阶级,有产者往往持有深刻的、顽固不化的“私有”观念,而无产者、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者则在骨髓里流淌着“公有”的观念,因此,与现代的私有制相决裂,与现代的私有观念即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相决裂,首先是被剥削的劳动者阶级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他们内在的“公有”化的人性渴望;这种决裂在消灭了作为阶级的有产者之后,整个人类及其每个成员获得了真正的人的尊严,而不再受制于“财产”的支配和制约,不再由“财产”来标志自己人性的文明化程度、身份的高低贵贱!

四、“两个决裂”与“两个决不会”之间辩证的和历史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宣言》提出“两个必然”和“两个决裂”十年之后,马克思又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决不会”。《<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经典地表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时说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有人据此认为,马克思用这“两个决不会”彻底否定了《宣言》中的“两个必然”,当然,从逻辑上说也就否定了“两个决裂”。如果形而上学地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那就是这样的,似乎“两个必然”不再具有必然性,“两个决不会”才是历史的必然,那“两个决裂”也就失去了历史的根据。

实际上,马克思“两个决不会”并没有否定“两个必然”,而是将“两个必然”的历史现实性更加具体化了。如同说,人必然是要死的,但是在死的内外条件不具备的时候,他是决不会死的。难道说,后面这个关于死的条件和时机的论断否定了前面那个关于死的必然性的论断吗?“两个必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而“两个决不会”则讲的是“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和时机。显然,“两个必然”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任何必然性在没有成为现实性之前,都是以可能性的形式存在着、运动变化着,只有当现实的条件、时机成熟了,表现为可能性的必然性才会成为现实。“两个决不会”告诉我们:在私有制社会关系形式还能够包容和允许、能够支持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时,这种社会关系形式就还有存在的条件和基础,这时候要强行消灭它,显然是困难的;而新的生产关系,在支撑它的物质生产力基础还没有在旧的社会关系之内发展成熟之前,或者说物质生产力在旧的社会关系形式中还能够获得较快发展的条件下,试图建立完整的、成熟的新的社会关系形式的努力,就比较难以成功。这种表述,只是在进一步论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历史的辩证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这些关系的复杂性,强调了“两个必然”实现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实际上是对“两个必然”的深化和细化,使得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表述更加完善和周密了。那种认为它们之间相互否定的看法,是既不懂历史又不懂辩证法的表现。

显然,在“两个决不会”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条件尚不具备的时候,“两个必然”便难以成为现实,与此逻辑相对应,“两个决裂”也就还无法完全实行;“决裂”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和曲折的历史过程。但是,如果说“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都是从社会历史过程之客体及其条件的客观性角度而言的,那么,“两个决裂”则是从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和实践的角度来说的,“决裂”无疑是一种主体的自觉的能动活动,是一种革命行动。革命行动既要遵循革命条件及其规律,又要充分发挥革命主体的能动性;“决裂”要遵循辩证法、运用辩证法。“两个决不会”既然说的是客观条件———恩格斯甚至在《宣言》之前的一个稿本中,比较详细地探讨过何时何种条件下以及如何废除私有制的问题,以另外一种形式较早地论述了“两个决不会”———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发挥“铁人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呢?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同于纯粹自然事物的运动变化,人类历史是由人的自觉的活动所构成和推动的;必然性的实现条件是客观的,但也有主观条件;盲从自发性不是人的本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自觉能动性才是人区别于自然事物的本性。因此,加速客观条件和时机的成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固有之义。与此密切相关,程恩富教授另一种解释性新观点值得重视:“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和新唯物史观认为,在英国机器大生产占主导地位而发生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矛盾冲突以后,全球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就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前社会主义的任何社会中进行革命,革命成功后再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因而可以跨越各种剥削社会的‘卡夫丁峡谷’。其缘由在于,19世纪2040年代,英国爆发两次经济危机,英法德三国工人阶级开展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已表明这些先进生产力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已开始与本国生产力迅速大发展冲突了,那么一切前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及其经济关系均不适应机器大生产的先进生产力,这就为无产阶级革命及其胜利奠定了底线的客观经济基础和经济条件。可见,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根本不存在‘搞早了’的问题。”显然,这也是在“两个必然”的客观基础上“两个决裂”所蕴含的共产主义革命的自觉能动性的应有之义。

由此看来,马克思既谈了“两个决裂”,又深沉地谈到了“两个决不会”,既强调了共产党人的自觉能动性,不懈坚持和不断强化“两个决裂”的革命意识,又告诫共产党人遵循历史的客观规律,警惕历史运动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保持适当的耐心、毅力和定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所有制革命推动“两个必然”的实现。

五、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斗争形势看“两个决裂”

那么,目前,在《宣言》发表173年后的今天,“两个必然”和“两个决裂”的历史条件怎么样了呢?鉴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形成、建立和发展历史无法脱离近现代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这里以中国为例来说明,或许更有说服力。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两个必然”之实现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实践形式之一。“两个必然”揭示的是历史的规律和趋势,它的实现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时间的推移、物质基础的积累和矛盾的尖锐化等。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必然性的实现,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长期的量变积累—局部质变或阶段性质变—全局质变或整体质变)、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纵观历史,最早直接具有共产主义实践目标的历史尝试就是巴黎公社,但它仅仅存在了70多天就壮烈地失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失败,它留下了宝贵的“巴黎公社的原则”或“精神”。紧接着就是伟大的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共产主义历史实践,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但由于代表资产阶级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领导集团的背叛,苏联延续了74年之后却被颠覆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失败,而只是证明一种探索、一种尝试、一种努力、一种模式或道路的挫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丰厚的精神遗产!虽然还有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古巴、越南、朝鲜、老挝等,都由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先天不足,而呈现出不尽人意甚至无法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媲美的怪相和困境,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毕竟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迈开了虽有失误但也坚定踏实的步伐。如果说人类推进“两个决裂”、实现共产主义就是一个万里长征,那么,这些国家乃至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尝试便都是这长征起点上迈开第一步的勇士和英雄,即使前苏东国家在走开这第一步以后倒下了、失败了、牺牲了,那也是极为宝贵、值得珍惜的人类精神遗产!至今,在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的大环境中,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风起云涌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无不彰显着《宣言》所谓“两个必然”的真理性和“两个决裂”的紧迫性!显然,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这种必然性和紧迫性在其实现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卓有成效的实践形式之一。

其次,我国在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是在落实“两个决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建设,以共同富裕、造福人民为宗旨的民生社会建设,乃至让人民能够享受到美丽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无不是“两个决裂”的强有力行动。客观地说,只要我党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经济制度,就不能说我党告别了“两个决裂”!如果说我党还在坚守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还在强调并落实共产党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性,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那就是在践行“两个决裂”!当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中,进行“伟大斗争”———“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乃至强调“两个革命”(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及其辩证关系等,不正是在旗帜鲜明地践行着“两个决裂”吗!从根本上说,共产党人的党性就是践行“两个决裂”,特别是要在党员的思想深层,与“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乃至引领全人类构建一个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也是要彻底改变由“传统的所有制”和“传统的观念”所决定和论证的“西方大国主导下的国际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及“由西方国家主导操控”的“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操控国际秩序、干涉发展中国家事务、剥削压迫发展中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逻辑”吗!

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两个决裂”的落实,也是一个与世界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历史过程。如前所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开启了“两个决裂”的历史征程,尽管这一过程艰难曲折,甚至遭遇旧制度复辟的重创,但是总体上人类社会依然朝着《宣言》所揭示的历史方向滚滚向前。在整个世界依然处于资本主义主导的历史进程中,鉴于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基于较低基础而必须充分汲取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就的发展需要,我们的社会主义便不能不“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比如各种“传统的所有制”依然有其存在的基础和土壤,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因此我们的这种“决裂”就是一个比较漫长因而心灵上也会比较痛苦的过程———以“公”“私”矛盾为焦点或核心的意识形态争论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这是个拉锯战,可能要一直持续到世界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存在真正占据相对主导的地位时,才会逐渐停息下来,大多数人围绕“公”“私”之争的心灵和情感痛苦乃至学术争论才会逐渐舒缓并平息下来,“公”的观念也才会真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发挥更加自觉积极的主导作用。

第四,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曾经在“两个决裂”方面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在进行了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的改造基础上,人性的改造亦即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问题毫无疑问迟早要提上议事日程。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的建构,基本实现了“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的决裂,余下的任务不仅是向自然、向科学的进军,更重要的是把各种劳动和社会组织(企业、农村、各种事业单位、军队、学校等)改造成“共产主义的大学校”,改造成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新学校,从而彻底地改造人性,在观念上、灵魂深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也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性提升的逻辑,似乎并无不可。而后来“文革”的极端性在改造人性方面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略了观念革命及人性改造的客观规律,及其与公有制之社会存在的成熟程度和世界历史的公私关系状况的密切联系。

第五,鉴于以上原因,共产党人坚持“两个必然”的信念,遵循“两个决不会”的客观规律,自觉践行“两个决裂”,需要讲究战略和策略。首先,在所有制问题上,共产党人要坚守公有制主体的原则和底线,无论公有经济如何改革,公有经济成分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不能改掉,它自身一定也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内在地决定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因素,它只能在改革和建设中逐步加强、逐步夯实、做优做强做大,而不能朝相反的方向“改革”;公有制对私有制的影响、监督、节制、引导和规范,直至混合、融合等作用必须逐步增强,而不能削弱。如此才是与私有制的彻底决裂的正途大道。在此过程中,其他种种私有制经济只能作为辅助成分(与主体相对应的“辅体”),并逐渐融入为公有制经济服务的大系统之中,使之逐步构成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在私有观念问题上,在加速公有经济发展、根除私有观念之社会存在基础的同时,鉴于观念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共产党人还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底线,坚定不移地持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以“公”的观念和行为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塑造人的心灵、改善人性的结构,从而培养具有集体主义价值素养的社会主义新人以及具有仁善达道之公心、公性的共产主义新人。

这些当然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底线,恪守原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谨记《宣言》教导:“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永远持守这一信念,为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奋斗,那就会,即使“山重水复疑无路”,也坚信终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两个决裂”之共产主义的革命使命一定能够圆满完成!

文章来源:《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年第4

文章作者:吴文新

转自:学术与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