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荐读|于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纸质书?

2022/10/24 17:42:30  阅读:166 发布者:

人类的阅读进化史也是一部媒介迭代史,这其中最大的跃迁就是纸质阅读向数字阅读的转变。在数字时代对纸质书阅读进行辩护和捍卫,是故步自封的守旧,还是新媒体时代应有的冷静和坚守呢?本文拟从纸质印刷媒介的物质性和空间视角出发,探讨现阶段纸质书的独特气质对于阅读的不可替代性。

一、

书香何处?回归物质性的观察

纸质书阅读有着独特的气场,自带氛围感。无论是静夜青灯下的掩卷长思,还是午后斜阳中的品茗赏读,纸质书的存在总是能将阅读的仪式感拉满,散发出特有的书香气质。但是这份被人们珍视的情感体验能否成为数字时代坚守纸质书的充分理由呢?在数字原住民看来,或许这只是传统媒体末代遗民的惯习和恋旧。毕竟高雅的纸质书在简帛时代也曾被视为对书之不敬,东汉人因拮据用“粗鄙”的纸张抄书赠友而心怀愧疚:“贫不及素,但以纸耳”;古腾堡印刷术普及的头几十年,印刷书依然要被手工绘制上彩色的首字母花纹和藤蔓花边,装饰成时人心中“书”的样子;蒸汽和电力印刷技术带来了充斥低俗内容的海量廉价书刊,早在上百年前就已打破了纸质阅读的神圣性。最早因为内容碎片化、浅层化而遭受责难的并非数字阅读而是纸质阅读。然而,这些对“旧媒介”的留恋与赞赏并没有阻止简牍帛书、手抄本和手工印刷书等传统书籍形态被“新媒介”彻底取代的命运。因此,在数字时代倡导和重建纸质阅读文化,就首先要证明纸质阅读的书香气质和情感共鸣并不是印刷文化养成下的惯习,而是在促进阅读方面有着数字阅读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那么纸质阅读在促进阅读方面的独特气质究竟何来呢?很多观点认为其源自纸质书在内容和使用上的独特性。纸质书的深度内容往往更具文化气息,在阅读时因为不受网络的干扰而更具仪式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数字媒介是一种“元媒介”,能够将所有类型的媒介以模拟或虚拟的形式整合其中。首先就内容而言,经典阅读、严肃阅读并非纸质阅读所独有。数字阅读不仅包含碎片化、浅层化的短内容,还包含数字化的长内容。根据我国《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网络出版物包括与纸质书报刊内容相一致的数字化作品。我国电子书报刊的市场规模连年持续增长,年收入超百亿。在各大电子书平台中,人文社科、文学名著、经典古籍类的电子书居于销售榜前列。其次就使用而言,低干扰环境也非纸质阅读所独有。例如电子书阅读器便是专为模仿纸质书而生的数字阅读设备。功能的单一化和电子墨水屏幕使得电子书阅读器继承了纸质书阅读不易受网络信息干扰和护眼的优点,同时又兼具轻便、大容量、获取快捷和易检索等纸质书无法比拟的数字化优点。

既然如此,对纸质阅读独特性的探寻或许还得回到纸介质本身的物质性。长期以来,阅读被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虽然讨论阅读时人们也会以“人/物”主客二分的视角分析阅读媒介,但媒介本身的物质属性却如同与内容无关的载体管道一样被长期视而不见。事实上,只要我们将视线从内容和技术应用转移到媒介物本身,抛弃人与媒介主客二元论的思维,从物的主体性出发就会发现纸质书与电子书即便承载相同的内容,在物质性层面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而绝非新媒介乐观派所宣称的:“改变只是形式,不变的是阅读”。不同的媒介塑造了不同阅读,我们今天珍视的传统阅读文化本身就是纸质媒介物的产物。媒介本身的物质性或者说功能可供性,是与读者、作者和出版者并列的主体性行动者。媒介的物质性决定了内容的呈现形式,决定了技术的边界和人类行为的边界。当我们把视角回归到纸质书的物体本身,将其视为一种以实体形式呈现文本的特定空间结构,纸质书在捍卫阅读价值和回归阅读本质方面的独特功能便显现出来。

二、

纸界面:固态文本与阅读氛围

万千纸张组成的实体书页和四色油墨压印而成的固态文本不仅塑造了纸质书仪态翩翩的“书卷气”与“书香味”,更为读者营造了独特的固态化文本空间,塑造了一种纸质的“交互界面”,为读者塑造出沉静而具有掌控感的独特阅读氛围。

1. “页”与“屏”、“印”与“显”

——永恒空间与流动空间

在网络新媒体中,信息的呈现界面被称为“网页”、“页面”,而界面的切换指令被称为“翻页”。这种隐喻式的词汇折射出纸质书这种古老媒介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对数字时代的影响。事实上,“网页”、APP、电子书并无“页”,所谓的“页”只是在“请求-响应”之下由程序自动生成的超文本文档,页面中的文字、

、音视频实际上以编码形式存储于本地或云端的不同层级和位置。它们只是遵照指令在交互界面上以类似“书页”的形式暂时地显现,并随着交互指令不断地聚散和显隐,因此对于读者而言,屏幕上的信息流动的。

这些特征与纸质书大相径庭。作为“物”的纸质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印刷文字和纸质书页。油墨从印版转移到纸张便形成了无法删改、传之久远的印刷文字。“印”在字与纸之间确立了一种永恒的、唯一的空间关系。印纸装订成册便化为一面面的书页。“蝴蝶装”、“龙鳞装”、“旋风装”、“贝叶装”,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名称便透露出“书叶”在纸质书形态中的核心地位。“夜窗听雨翻书叶”,翩翩翻卷的书叶不仅是阅读意象的最佳表征,也是纸质书物质性的独特所在。每一个字都拥有了自己固定的物理位置,每一页纸都是一个永久性的文字“界面”,从而共同构成“字—页—书”的固态化空间关系。阅读行为则是由阅览文字、翻动书页等动作完成。

这种固态化的文本空间结构便是纸质阅读书卷气与阅读亲和感的重要物质基础。虽然固态化常常被视为纸质书的负面特征,错误的内容无法修改(用户已购买的电子书也可以被出版机构实时更新校正版本),实体化文字占用大量纸张不仅导致很多书过于沉重,影响阅读舒适性和便携性,还有造纸派生的森林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但固态化文本空间在适应精阅读、深阅读和长阅读方面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更准确地说,正是纸质书这种固态化文本空间结构塑造了令我们珍视的严肃阅读传统。

2. 固态文本与阅读沉静感

纸质阅读有一种沉静的书香气质。文字是完全抽象的媒介,特别是对于深度内容,读者要通过解读阐释,调动所有经验进行想象和思考,才能进入到文本的故事世界或理论境界。阅读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接受的过程,还是读者在大脑中构建心理表征。因此,深度阅读需要读者进入一种凝神静思、沉心静气的陶醉状态。这种状态与阅读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是相关的,是印刷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听故事的人总是和讲故事者相约为伴。然而,(近代以来)小说的读者则很孤独,比任何一种别样文类的读者更孤独。在寂寞中,小说读者比谁都更贪婪地搜取他所读的材料”。这种孤独的思想历练是现代社会独立理性精神养成的必经之路。“言语通过加强人们之间的纽带,把主体构建为一个群体的成员。印刷文字则把主体构建为理性自主的自我。他们在彼此隔绝的情形下能在线性象征符号中找到合乎逻辑的联系。”

纸质阅读的沉静感是数字阅读无法替代的,其物质性基础正是固态文本的稳定性。很多调查研究都发现在同样不受网络打扰的电子阅读器和纸质书之间,读者更倾向于选择纸质版去阅读有难度的长篇内容,纸质阅读让人感觉更容易读进去。这是因为阅读干扰不仅来自外部环境,还可以来自媒介内部,即内容的呈现方式。纸质书的文字在映入眼帘之前就已经固定存在于书页之上,阅读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文字显示上的干扰。数字阅读中的文字却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闪现状态,在同一块屏幕上不断地“显现”和“消失”。这一过程虽然在数字阅读中也被称为“翻页”,但实际上是程序在飞速运转并不停地发送和执行显示/退出文字的程序指令。这种翻页或回看带来的持续页面滚动或闪烁切换,对视线造成干扰,分散了注意力。更不要说电子墨水技术在文字换页时难以避免的延迟感,进一步增强了阅读的视觉负担。而且很多电子书中的关键词和注释标号都是超文本链接的形式,这点貌似更方便,只要点击就能跳转或显示对应的解释和注释内容,但实际上会给阅读带来决策干扰。因为即便读者不点击链接,但读到可点击的超文本链接时也要做出点与不点的决策,从而被打断思路。而纸质阅读上的文字则是“死的”和固定的,没有超链接,没有显示延迟,更不会有屏闪,为阅读营造了一种没有视觉干扰的沉静之境。这种沉静气质使得读者能够开展有效地的判断、联想、体悟和批判性思考,这才是阅读的至高境界。

3. 固态文本与内容掌控感

阅读并不是单纯地接收信息,其终极目的是读者建立自己的思想与新知,这就离不开理解与记忆。纸质书的固态文字和书页为读者营造了独特的内容把控感。虽然纸质书只能呈现线性文本,但阅读行为本身却并不都是线性的。相反,越是有深度和难度的长篇内容,越是需要在精读前对全书进行检视性的略读和粗读。不仅需要快速初略浏览书名页、目录页、作者信息,前言后语,还需要“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以及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或是连续读几页”,从而整体上把握全书的主题、基本观点和风格,为下一步阅读进行定位归类,提供参考。在进入到精读后,阅读每一章、每一节之前同样需要首先大略翻阅一下整章的篇幅结构或小标题,从而让精读有更强的目标性。在阅读过程中和结束后还需要不断跳跃式回顾参照前后的论述。总之非线性的快速翻阅是高效阅读的必要环节。

纸质书中的文字和页面是恒定的固态存在,书页在读者手中被随意快速地前后来回翻阅是纸质阅读的自然状态。而电子书在进行检视性和参照性阅读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虽然全书文字显示于同一块屏幕使电子书变得极其轻便,但也让快速的翻阅和跳读成了艰难费力而迟缓延滞的过程,体验感极差。所以阅读电子书往往会让人感觉更加难以把握整体要旨,主要就是因为固态化空间结构的打破。心理研究表明,数字媒介重构了现代人感觉结构的能力,电子文本压缩了信息的物质空间,使人缺少空间感。正如夏蒂埃所言“印刷文字依托于纸的版面要求,电子文本却允许可随意操纵的碎片自由组合;书本所含的整体内容看得见且能即刻感知,而电子版式却让人长航在海岸漂移的文本岛之间”。

读者对内容的掌控感还来自于快速地建立对文本的记忆。文本的物态结构在大脑中的同步构建对记忆也至关重要。认知神经科学表明纸质阅读时大脑处理视觉和空间线索的顶叶皮层更加活跃,这说明大脑对空间的认知机制参与到了阅读过程中。很多被试者也表示自己在纸质环境下对于特定内容所在位置的印象比电子书更深刻,这与认知神经科学中大脑的空间记忆机制有关,书籍的物理形态会为读者提供记忆线索。阅读获取的信息与特定字词相联系,占据着特定的空间位置。实体化的固定位置就如同航标一样有助于读者大脑中形成记忆唤起,甚至阅读时翻书的动作也参与到记忆认知中。从阅读的效果上,纸质书阅读通过身体与物质实体的互动,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鲜活具体的作品形象。纸质阅读对作品的掌控感和记忆度都要优于数字阅读。特别是当文字在界面的位置会随着页宽、字体、字号、行距、自定义设置而改变时,记忆这些词句在整个文章中的位置就变得难上加难了,大脑失去了“视觉位标”。

三、

纸容器:实体物与情感共鸣

媒介从来都不只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每一种媒介都是“以自身方式组织信息、向用户呈现信息、将空间和时间联系起来构建人类经验的独特方式”。“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都会创造一种新的交流环境。“同样的讯息在不同媒介中呈现出不同格式,就像水在不同容器中呈现出不同形状一样,”从而在受众心中生成不同的意义。波兹曼进一步指出“媒介即隐喻”。“媒介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定义现实世界。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还是印刷或是电视来感受这个世界,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会对这个世界进行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着色。”作为实体物的纸质书就这样一种容器,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情感,也激发和牵动着读者阅读时的情感投入,以一种独特的仪式感对阅读施加着难以言喻却又难以抗拒的影响力。

1. 实体物与作品感知

作为实体物的书籍,每种书都有着不同的开本、质量、体积、版式和装帧风格,使得每一部作品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态上千姿百态,自成一格。而数字技术对空间的极度压缩,让所有的书都变成了均质化的存在。开本消失了,电子设备的屏幕尺寸成了所有书统一的界面和开本;质量和体积消失了,存储书籍的数量多少并不会带来任何物理形态的改变。版式消失了,页宽、字体、字号、行距和分栏的自定义操控下的“页面”只是临时性的组合显现。页码也消失了,电子书的引用著录格式成了难题。由印刷术开创的标准化公共文本环境曾经让所有引文注释都能指向准确的位置,从而引发近代科学革命。海德格尔就曾用打字机举例来说明机械化写作对个性的遮蔽以及技术对人之主体性的挑战。数字技术也对同样动摇了作品的主体性。

纸质书的实体文本空间构成了读者对于特定作品的实体感知,这种作品的实体感知对阅读而言至关重要。不同于网络资讯、公号推文,“书所呈现的世界是自足的、独立的、闭合的、有始有终的”。或许是印刷文化的产物,印刷书籍相对于此前的手抄书籍的突出特点就是完整性体系性的叙事风格,一本正式出版的书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和编印发资源,因此它必须是精雕细琢的完成品。这也就意味着每一部书都是一部拥有极强个性和生命历程的作品。这些个性和气质会通过书籍的厚度、重量、开本、装帧设计、用纸等物质化信息呈现出来。但在电子书环境下,这一切都消失了。所有的书都变成了统一大小的图标,甚至封面

都没有,有种千人一面的感觉。

这便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对读过的纸质书印象更深刻的原因。电子书虽然也是手持着有体设备点击屏幕来完成阅读,但纸质书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而是富有个性色彩的物态呈现,我们感受过这本书的外观,份量,用身体的动作翻阅过它的书页,这是一种实物性的互动。“页面是读者的空间,也是读者的时间。时间之流必定以翻阅书页来作为标示…但纸质阅读原有的时间限度,会被电子屏幕排除,翻页的速度不再受到固定页面数量所控制。左手的纸页越来越沉、右手的纸页越来越轻而勾起的时间渐次推移的感触,会被电子阅读从我们的身体拔除”。纸质阅读有助于读者建立对于阅读作品的成就感。

2. 实体物与情感卷入

文字的写作阅读是作为感性的对立面登上历史舞台的。印刷文字更是彻底舍弃了口语交流和手抄文化中情感因素,发展出一种脱离语境的冷静表达方式,人类的理性思维由此得以强大。但阅读绝不是纯粹的理性过程,其中依然参杂了很多感性因素和情感体验。作为实体物的纸质书在与读者身体的互动过程中能传递更加多维的感觉,引发更丰富的情绪,对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虽然电子阅读设备也是承载特定意义的符号物,但纸质书的实体形态却与作品的内容具有一一对应的固定关系。读者不仅能欣赏到艺术化的装帧,还能同步感受到承载着特定文本的纸张质感、纸墨气味和翻页声音,这些感觉能够将身处屏幕时代的人们从碎片化多任务的浮光掠影中迅速切换到沉心静气的深阅读、慢阅读中。因为实体书阅读带来的多维身体感觉的实时同步卷入,以及实体物具有的文化符号意义能够营造出一种阅读的“仪式感”。以纸为媒,寓情于器,仪式感的重要作用就是情绪与状态的切换,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器物和行为使参与者能从浮躁的数字生存中抽身进入作品之中,进入深度阅读所需要的沉静状态之中。波兹曼在谈到阅读时说,“学习阅读时,人们是在学习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包括身体静止不动。自我约束是对身体和头脑的双重挑战。句子、段落和书页一句句、一段段、一页页慢慢地翻开,并且根据一种并不直观的逻辑。”这种翻动实体书的身体姿势和动作本身就是仪式感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阅读纸质书时,大脑的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皮层相对于阅读电子书时更加活跃,这两个区域都参与对情绪的处理,可见阅读纸质书对情感的调动程度更高书。还有很多被访者也提及自己看电子书从不会看到哭,但看纸质书时却时常会感动到流泪。

纸质阅读的仪式感还来自于读者对作品本身的拥有感。曾经有心理研究者就“为什么你的电子书感觉不像是你的”这一话题研究电子书读者的心理感受,认为拥有感是影响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而身体与现实的直观联系才是拥有感的来源。事实上,从法律上说,电子书的购买者确实并不拥有电子书。他们无法像纸质书的拥有者一样出借、转售或是遗赠自己拥有的书。电子书的购买者只获得了在自己的帐号设备中显示作品的权利。他们甚至不能自由决定用什么软件或设备去阅读电子书。DRM等版权管理技术筑造的“围墙花园”,让读者只能使用限定的软件或设备去阅读电子书。“数字内容转瞬即逝的特性使我们更像是个与文字邂逅的游客而不是文字的拥有者。电子书像经济酒店的房间——简洁又省钱。纸质书是家——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让你去热爱去珍惜。”

四、

纸立方:空间艺术设计与阅读感受

托物寓意,体物入微。作为实体物的纸质书还是一种独特的材料艺术和立体造型艺术。纸墨书香对于阅读而言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装饰和背景,纸质书实体空间的艺术设计在意义的生成方面对提升阅读感受与质量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 纸墨工艺与阅读心境

纸质书独特的书香气质正是建立在物质材料、文字内容和阅读行为三者的时空勾连之上的。纸墨书香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书中的字词与印制这些字词的油墨纸张有着固定的空间关系,纸墨的幽幽清香是在阅读翻页过程中由正在被凝视的文字和页面同步散发出来,这种“此物、此味、此景、此情”的时空在场感与阅读深深互嵌,构成了数字阅读完全无法拥有的情感共鸣。嗅觉与触觉还具有很强的记忆功能,熟悉气味和触感能够唤起读者阅读不同类型纸书时的记忆与经验,让读者更快进入相应的阅读状态,并影响读者对文本的态度与理解。

因此,实体书中的纸墨工艺是数字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纸质阅读的重要理由。观其色而知其味,触其感而知其意。与书籍相伴千年的纸张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能表达情感和意义的媒介。人是一个复杂的知觉系统,能根据对感觉的记忆再现形象。情感化的纸质书设计能够通过人体的联觉机制激发和影响读者对内容的感受和解读。只要材料和工艺选择得当,指尖的纸张肌理、鼻尖的纸墨书香便能够为读者营造出激发情感共鸣的阅读心境。

纸本多情,作为人造材料的纸张,制造工艺中沉淀着数千年来人们对文化意境的追求。“材料的软硬、轻重、薄厚、糙滑、隐透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各不相同。丝绢、宣纸总能让读者联想到淡淡的书香;铜版、哑粉给读者带来的是现代科技之美;纸板、硬材给人以厚重沉稳之感;珠光纸材的静雅之质显露出丝丝浪漫气息;硫酸纸材的若隐若现给人神秘深邃之美;布质材料传递出亲近温柔之美”。曾入选“中国最美的书”的《敦煌》,其护封直接提取壁画中的赭石为底衬,然后点缀石青。敦煌壁画为岩彩画,所用颜料大部分为当地采集,岩彩来自大地和岩层,是地球的最基本物质微粒。书籍材质上的别具匠心,在作品的文本意义和读者之间搭建起实体化的感官通道,营造出自然通灵的阅读心境。

2. 多维空间营造与阅读通感

纸质书的造型艺术还包括到对立体多维空间的整体设计。虽然数字阅读也开始重视视觉设计,但与立体多维化的纸质书设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纸质书的造型艺术早已从一维走向多维——从只关注封面、版式等平面设计,到现在将书作为立体雕塑、建筑空间去构建,并注重翻阅过程中纸张、形式等因素对于读者心理的影响。阅读纸质书“不仅是对文字的阅读,还包括图书的形态阅读、触感阅读、交互阅读、聆听阅读……其中有对字形、编排、空间、节奏、层次的欣赏,还有对信息戏剧化设计语言的领悟、联想、启迪等阅读享受”。这种多维空间的造型艺术能够激发和增强读者对内容的体思和体悟。

现代纸书设计不仅将书籍视为一种“供文字和图像栖息的建筑”,而且特别关注与阅读行为的时空关系,即由读者的阅读姿态和书页翻动所产生的空间连动和时间流动。书籍的空间造型是将内容文本和物质形态进行有机的空间叠加,为读者营造一个可识别的、愉悦舒适的阅读空间环境。书籍空间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追求美感,书籍可供感知的空间尺度要以读者的尺度来定位,书籍的开本、材质、版式要与读者的年龄层次、阅读速度、阅读场景相契合,能够准确传达书籍的性质、风格、特点,并在封面、环衬、扉页等空间节点运用符号语言来控制阅读节奏和视觉引导,从而调动的读者的情感经验,激发读者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与意义延伸。

五、

结语

出版最本质的功能是为内容赋予最适合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容的价值。在数字时代,出版物形态和阅读方式的多元化是无可阻挡的潮流,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将会各扬所长,长期并存。但在数字阅读因为资本热度和市场追捧而大行其道之时,倡导和坚守纸质阅读的冷静呼声就显得愈发重要。温柔的书,多情的纸,纸质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昔日情怀,还有培育独立思考和理性精神的伟大阅读传统。这份厚重的文化传统是数字阅读所无法独自承担的。纸质书特有的文本空间结构所散发的书香气质不仅塑造了作为现代文明之基的阅读文化,也将持续为我们所敬畏和尊崇的严肃阅读传统提供无可替代的实体空间。

文章来源:作者于文,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出版学院)副教授,本文原题《无可替代的实体空间:论数字时代的纸质阅读》,原载于《中国编辑》2022年第10期。转自“雅理读书”公众号(yalipub)。

转自:墨香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