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为什么说“差序格局”理论过时了?

2022/10/24 9:20:03  阅读:121 发布者:

文章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社会学吧

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其功能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思考的最为基础的问题。关于中国的基本社会结构和功能, 70年前费孝通首次创用“差序格局”理论来描述。此前欧美一些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比如涂尔干、滕尼斯、马克思·韦伯等, 都是从社会结构角度出发, 对社会进行描述和分析。费孝通受到这种社会结构思想的影响, 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 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描述和分析, 称之为“差序格局”社会。许烺光在《祖荫下》一书中, 用“轴”这个概念来研究亲属关系, 提出中国的社会结构是父系主轴。许烺光所要解释的也是中国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 但因其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白族, 并不具有广泛概括性, 故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费孝通以“差序格局”来解释中国乡土社会,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差序格局”理论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差序格局”理论提出19年之后 (1967) , 中根千枝提出了“纵式社会”概念, 用于解读日本的社会结构和功能。

但是, 笔者认为, 中国社会并不完全是差序格局社会。费孝通在剖析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时, 所参考的是当时西方社会颇为流行的社会结构分析方法, 其典型特征是非常个人主义, 仅仅关注一个人同另外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而今日我们的社会是集体适应的社会而不是个人社会, 因此, 必须用东方的集体主义的框架来进行描述。

2017, 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8.52%, 而费孝通当年研究的是以农村为主的中国社会。因此, “差序格局”理论需要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 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2004年笔者基于对都市流动人口的经验研究, 试图将“差序格局”理论从“农村版”发展为“城市版”。今日的中国, 过去静态的农村社会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网络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位居民。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向城市务工, 农村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农业生产目的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文明助推着传统农村向现代化转型, 观察分析农村问题的视角、分析方法等理应发生现代的转化。

实际上, 从“差序格局”到“社会结构转型”这一研究范式的转变已经发生了转变。1992, 李培林首次提出了“社会结构转型”理论, 或称“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理论。其基本命题主要体现在被称为“社会结构转型三论”的三篇论文中。这三篇论文也可以看作一种衔接, 从以前费孝通看传统社会, 到李培林看转型社会的一种过渡, 而且他不但看到了这种结构, 更看到了这种结构的作用。“差序格局”理论有一点明显的缺陷:只是说明了亲疏关系的结构, 却没有就这种结构如何支配与配置资源进行详细说明。我们在研究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 不仅仅要看其中的结构, 因结构转型而产生的新的功能也是不能忽视的。以此为基础, 通过对费孝通的“差距格局”理论与李培林的“社会结构转型”理论进行比较, 笔者认为, 这是由中国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理论从古典到新古典的转变。

在当代跨学科研究越来越风靡之际, 任何一个学科都不能单独发展, 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学科对话对一个学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李培林的社会结构转型理论不但超越了普通社会学, 超越了基于人际关系的社会结构分析的常规, 而且颠覆了西方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假设。就是说, 他不但把社会学跟经济学关联起来, 而且站在更为整体和宏观的角度, 来审视整个社会结构, 既包括城市与农村、政府与企业的层面, 也将国家、市场和社会联成一个整体;不但仔细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转型之间的关系, 而且对中国整个社会结构转型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究。它属于当代现实社会的研究, 不是传统乡村社会的研究,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明显的时代性。

通过长期观察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 笔者在“社会结构转型”理论基础上打了两个小补丁, 指出中国的社会是一个二元结构的社会, 即政府和民间是分开的, 并提出了两个 (一对) 新概念:政府主导的“伞式社会”与民间自组织的“蜂窝式社会”。之所以提出这两个新概念, 是因为从2011年到2013年笔者与日本学者渡边欣雄教授之间的三次学术交锋。2016, 笔者到曼彻斯特考察, 打出租车看到司机, 很像印度人, 就问他是哪里人。他说:他来自巴基斯坦;在这个城市开出租车的, 75%都是巴基斯坦的。这些都是蜂窝式社会。来自同一个地方来的人, 共同从事着同一个行业, 大家互帮互助、互惠互利, 自然地形成了一个“蜂王”“蜂后”“工蜂”等经济性和社会性“蜂窝”。

80多年来, 在国内外一大批学者的持续探索基础上, 特别是2009年以来的十年间, 我们以对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探讨作为主要内容, 力图超越涂尔干、滕尼斯、马克思·韦伯、马林诺夫斯基等欧美古典社会学人类学理论, 正在形成新古典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研究范式, 试图引领人类学民族学进行第四次革命。

▷作者简介:张继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任, 二级研究员。本文摘选自张继焦发表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的《费孝通的三个重要理论都过时了吗? ——对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范式转型的思考》文章的第一部分。大标题为原文的第一节小标题。

转自:学术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