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西北大学获批四个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22/10/13 16:39:43  阅读:196 发布者:

近年来

西北大学积极推动国际合作

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

国际科技合作成果不断涌现

近日,学校获批4个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至此,学校已有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

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由西安市科技局设立的具有提升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实现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引入、完成国际知识产权转移、输出我国科学理念和技术标准、并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实体平台。

本次,依托西北大学建设的西安市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国际合作基地、西安市生态固碳与土壤质量协同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西安市合成生物学技术及生物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西安市新型低维材料与器件及太赫兹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4个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西安市科技局批复认定。

西北大学现有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列表

# 西安市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西安市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依托遗产学院建设,杨璐教授担任基地主任。基地定位于构建国际一流的考古学联合研究平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丝绸之路沿线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科学阐释丝绸之路沿线古代文明发生、发展与交流、融合的规律;探索丝绸之路东西文明互鉴、南北农牧互动对于世界文明的重大历史影响与贡献,进而促进丝路沿线国家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融合,民心相通,有效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基地依托“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等平台,通过深入广泛的考古学与文物保护国际合作研究,组建了一支高水平学术团队,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代表性成果。

典型案例

1.丝绸之路联合考古及成果展

与相关合作单位分别成立了中乌、中塔和中乌塔吉联合考古队,选择西天山地区、费尔干纳盆地等丝路沿线关键区域,开展了持续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理清了月氏、康居、贵霜等古代人群及其文化的相互关系,明确了丝绸之路对东西天山人群互动融合与文化交流互鉴发挥的重要作用,揭示了丝绸之路古代文明多彩、平等、和谐、共生的历史事实。2019年以来,先后在乌、中两国举办“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向国际社会展示中乌考古合作研究的新成果,用文物唤醒了中国和中亚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得到了乌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的充分肯定和学界、公众的高度关注,引起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典型案例

2.天山地区古代人类遗传演化研究

在以往联合考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捕获分析天山廊道沿线距今5,000-500年古人群核基因组,初步构建起天山地区古代人骨、人群基因数据库及其与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年代谱系、时空框架的对应关系。发现在青铜时代欧亚大草原古人群向南迁徙至乌兹别克斯坦,在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转变过程里,人群的遗传混合仍然起到了主要作用。进而揭示了天山地区古代人群的遗传混合特点与动态变化过程,复原了天山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人群结构,再现了天山地区古代人群动态的遗传演化历史。相关研究在丝绸之路人群迁徙融合、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先后在Science AdvancesPNA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PLoS PathogensAntiquity等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

# 西安市生态固碳与土壤质量协同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西安市生态固碳与土壤质量协同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依托城环学院建设,王俊教授担任基地主任。基地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与粮食安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依托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国家林草局陕西西安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西北大学地理与生态观测网络等研究平台,围绕典型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过程与调控、土壤碳氮循环及其微生物调控机理、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汇提升技术等关键问题,与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瑞典等多家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长期而深入的合作研究,打造了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国际科技创新团队,在农田、森林系统固碳增汇与土壤质量协同提升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

典型案例

旱作玉米农田秸秆覆盖稳产固碳

地表覆盖是我国西北地区常用的保水增产措施,但其对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晰。基地自2008年起就在陕西长武布设了长期定位试验,积极与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国内外专家开展合作研究,针对不同覆盖条件下的农田土壤水碳氮过程进行了系统观测,研究揭示了秸秆和地膜覆盖条件土壤碳氮分组动态规律及其对不同覆盖管理措施的响应机制。研究成果“旱作玉米产量和土壤碳分组对覆盖的响应”发表在美国土壤学会会刊《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引起国外同行广泛关注,美国土壤学会(SSSA)、农学会(ASA)和作物学会(CSA)以Web story形式进行了联合专题报道,被认为是为旱作农田实现固碳稳产提供了一个双赢策略。该报道已被国外四十多家相关媒体网站转发报道。

# 西安市合成生物学技术及生物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西安市合成生物学技术及生物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依托化工学院建设,朱晨辉教授担任基地主任。基地围绕国家大健康战略方向,聚焦生物医药领域前沿科学问题,从生物制造的源头——合成生物技术出发,立足合成生物大分子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制造,聚焦大分子胶原蛋白及四环三萜类物质的合成生物技术及生物学功效、分子结构与功能、生物安全性等从基础研究(生物合成)——功能发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研究,与美国、英国、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荷兰、韩国、奥地利等多所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保持全面深入的合作研究,产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等奖励。

典型案例

多糖/蛋白基“自修复”高强韧水凝胶

的构建

基地与布朗大学Ou Chen教授长期合作,就多糖/蛋白基“自修复”高强韧水凝胶的构建开展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解释了“自修复”双网络水凝胶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生物功效及降解性能与制备工艺参数、聚合物性质之间的相关性;阐明了非共价键对刚性网络和柔性网络对接所形成的智能“自修复”水凝胶力学性能及“自修复”功能的影响规律,为其应用于临床韧带修复等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撑。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BiomaterialsACS NanoSmal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active Material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

# 西安市新型低维材料与器件及太赫兹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西安市新型低维材料与器件及太赫兹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依托信息学院建设,赵武教授担任基地主任。基地聚焦碲化钨、石墨烯、二硫化钼等新型低维材料与相关电子器件的设计、制备及性能探究,以及相关材料器件在太赫兹频段的应用研究,与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深入的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通过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在基于机器学习的低纬碲化钨材料的化学气相法可控制备研究、亚太赫兹矢量网络分析技术的新型石墨烯薄膜质量检测技术研究、石墨烯/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的氧化亚氮的新型气敏传感器研发等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Sensors and Actuators BApplied Surface ScineceSmall等高水平学术期刊。

典型案例

机器学习指导低维WTe2材料的

空间限域CVD法可控制备

与南洋理工大学刘政教授团队、西北工业大学王学文教授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了机器学习指导低维WTe2材料的空间限域CVD法可控制备。该工作将机器学习和材料及化学实验相结合,加速和促进2D材料家族衍生出多样化新型纳米结构,为低维材料研究开辟了新思路,同时推动了计算机科学与材料学、化学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合作研究成果以“Machine Learning Driven Synthesis of Few-Layered WTe2 with Geometrical Control”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并被选为封面文章。

转自:“西大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