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作者:刘西川
摘要:年轻朋友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把握不好写文章的重点、难点、顺序以及相关规范等问题。在这篇推文中,笔者与年轻朋友一起分享如何动手写实证文章的个人经验。
第一个经验是,时刻要想着自己的观点,即文章的重点是命题或观点,要有能推进某一个领域某个方面的理论认识。
第二个经验是,观点是搭在架子上的。写文章的难点是搭架子,这个架子由三部分组成:理论框架图、研究设计图和研究路线图,架子上搭的东西是问题和假说。
第三个经验是,写文章的顺序是先做文献综述以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借助模型、跑数据看结果,结果不错就可以考虑进入写作了。
第四个经验是,写文章要符合相关规范,保证文章内容完整,从题目、摘要到参考文献等,该有的都要有。
平常和学生交流,他们常常抱怨,写一篇实证论文,抓不住重点,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任教这么多年,我在文献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年轻朋友开始论文写作时,通常都会遇到下面这些阻碍:内容不完整、架子搭不起来,不知道先做干什么后干什么,该有的没有。正是这些阻碍,导致要么是比较灰心,不愿意再尝试,要么是费了很大力气,收效甚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方面的问题:
第一种是没有观点,没有观点的文章是无法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
第二种是搭不起架子,内容都是散乱堆砌在一起。
第三种是想动手之后,搞不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最后一种是对写论文考虑不够全面,即按期刊发表的要求来看,文章内容上是有缺失的,搞不清楚一篇文章到底应包括哪些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词:实证文章写作、年轻朋友、初次尝试写作,在此基础上从大的方面讲讲写一篇实证论文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做哪些准备等。
在我看来,这个大的方面有四个:第一是观点,第二是搭架子,第三是行动顺序,第四是内容完整性。个人觉得,以上四个方面注意到了,尤其是一篇文章的观点搞定了,一篇文章能够写出来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其他一些方面(如模型、变量与指标、估计方法等)都是一些细节,可以具体做的过程中着手解决。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严肃、冷静地面对论文写作中的千头万绪,不至于灰心。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都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这个过程都是反复的,需要有毅力和耐心。
听人劝吃饱饭!这次将听我老婆的劝告,一次推文只推一个主题,将字数和篇幅控制下来,提高阅读效果,避免读者阅读疲惫。为此,我这次尝试将自己有关准备写实证论文的心得体会分四次来推送:
第一次的题目是“准备写一篇实证论文①:观点最重要”;
第二次的题目是“准备写一篇实证论文②:搭架子”;
第三次的题目是“准备写一篇实证论文③:行动顺序”;
第四次的题目是“准备写一篇实证论文④:内容完整性”。
这样处理的好处就是,能聚焦于一个尽可能小的主题,集中火力把事情讲清楚。
今天,我们先推出第一篇:观点最重要!
众所周知,写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观点。
那么,什么是观点?
从问题来看,观点就是针对某个问题所给出的正面回答,它是对某个领域、某个问题在认识上的推进。从命题来看,结论是根据分析结果对命题或假说进行检验,然后经过论证得出的。可以说,结论是就是暂时可以接受的命题(这是证伪意义上的)。
观点有两个特点:
一是问题导向性,即观点都是针对问题的。什么是问题?问题是理论预期与事实现状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观点要能针对这个“差距”提出具体的判断和看法。二是针对性,即观点都是针对已有认识而存在。在这个方面,既要搞清楚别人的问题和命题,也要搞清楚自己的问题和命题,做到知己知彼。
观点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提出和检验都是针对这个观点的;不仅如此,还需要对其进行论证。前人的观点,别人和自己的观点都是知识谱系中的一部分。在我看来,“今生”看到的是观点,观点的“前世”是命题和问题。
因此,在一篇实证论文准备阶段,要下力气的地方就是把与观点有关的内容讲清楚:第一个与观点有关的是问题,第二个与观点有关的是命题,第三个与观点有关的是如何检验命题,并给出检验结果及相关推断,第四个是讨论。观点是开放性的,要将观点置于争论的场景。前面的三个方面是最基本的了。也就说,在准备环节需要准备、检查的方面至少包括:
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新的命题或假说是什么?
检验这个新命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目前看来,最需要准备做的工作就是把问题和命题提出来(因为最后得出的观点,就是检验命题的结果),而这是需要在文献综述环节完成的。当然“打磨”和“雕琢”还有赖于阅读、思考和检验的反复循环。
具体而言,在论文写作的准备环节,需要从观点的四种型态来把握、检查自己的前期准备工作,这四种型态依次是:问题、命题、实证结果、讨论。
1
观点的第一种存在型态:问题
新观点都是因问题而起,观点都是对某个困惑的解答。个人认为,从问题这一型态来把握观点,有两点益处:一是观点是有问题导向的,观点直接指向“某个理论预期与事物现状的差距”,它有针对性。二是观点生长于认识分歧点,观点是为了解释、解决或改善认识分歧点或不满意而存在的,它有具体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者首先应从问题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观点,所支持的观点对应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内在的分歧点是什么?我们平常所讲的找准问题,其实讲的就是能不能找准这个差距和分歧点。因此,把握观点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明了其问题针对性,作者在这一点上要将自己观点与分歧点的联系勾勒和显示出来。显然,从文献入手来梳理和归纳已有研究的认识及分歧是必要的,也是基础性的。
2
观点的第二种存在型态:命题
命题是研究者提出的针对于问题(或差距、分歧点、不满意)的另一种不同的猜想。个人认为,从命题这一型态来把握观点,才真正给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注入了研究者自己的理念和血液。可以说,命题是研究者对问题或分歧点给出的正面解答。问题与命题的显著区别是:问题呈现出来的是差距和分歧,而命题给出了针对差距和分歧的具体解。一些初学者搞不定的地方就是,问题部分找不准差距和分歧点,命题部分提不出具体的猜想式回答。简言之,命题是“实”的,而不是“空”的。对研究者而言,观点从问题到命题,是惊人的一跳。把握观点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针对某个分歧点提出新的理论性猜想,其难点是选准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视角。同样,通过文献综述工作,有助于形成这种猜想,实现这惊人一跳,即找到改善不满意的可能方向。
3
观点的第三种存在型态:实证结果
从实证结果来看,观点是检验后、暂时接受的命题。计量模型、数据、变量和回归这些忙活了半天,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就是试图从实证角度检验所提出的命题或假说。实证结果至少在两个方面有助于观点的成立:第一,它是经验性,它是基于反映现实世界的数据的。第二,它从一个方面(如统计意义上)暂时接受了新命题,它是具体的,至少在统计意义上排除“不显著”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实证结果是支持观点进而论证观点的一个有效路径。如果新命题阶段是观点的出生阶段,那么,到了实证结果阶段,才算是把观点“坐实”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常没事多用软件跑跑数据、看看结果是必要的。实证结果阶段是从数据、经验、统计等意义上支持了新的命题。因此,把握观点的第三个关键点就是尽可能更加全面地搜集支持新命题的经验证据。
4
观点的第四种存在型态:讨论
观点的第四种存在型态是说它处于讨论阶段。这个讨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在该研究的内部,既要探讨基于数据实证结果的其他可能性竞争性解释,还要从文献、数据检验(包括稳健性检验)和数据变量等方面全面统筹这些工作的匹配性和合理性。第二层意思是指该研究的外部,有必要将该研究的内容、结果及结论拿出来和其他人(如老师和同学)交流、探讨,注重观点的可沟通性,看看别人从经验上是否可以理解和接受该研究所提出的观点。因此,把握观点的第四个关键点,就是要从竞争性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观点,同时对那些“损害”新命题的负面证据和可能给出合理解释。
在我看来,准备写一篇实证文章,要随时随地把观点的四种型态拎出来,审视一下自己所做的准备和工作,问一下自己准备是否充分。
小结一下:
从今天探讨的内容来看,大家可以发现,我所讲的观点与大家通常上所讲的有明显区别:
(1)我讲的观点是在认知和证伪的语境下,观点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它有一个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我所讲的观点是明确、具体的,既能看清楚与已有认识的联系,也能看清楚其新颖性。
(3)我所讲的观点是可以检查的,即整个认知和研究过程可以从“技术环节”上检查和审视。
训练题目:可以拿出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实证论文,尝试归纳概括一下这篇论文观点的四种型态。具体而言:
(1)这篇论文的观点所针对的问题是什么?
(2)这篇论文所提出的新命题是什么?
(3)这篇论文实证结果是什么?
(4)在讨论环节对该文观点有挑战性的观点还有哪些?
转自:“经管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