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多,本科生群体的多元化和异质性增强,高校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因此,大学生学业困难越来越成为制约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问题。这部分学习较为吃力的大学生在达到学校规定的学业要求上有一定困难,承受着比非学困生更大的心理压力,极易出现自卑、封闭、偏激、焦虑等消极心态。积极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帮助“学困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学业指导工作的关键一环,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智慧启迪和人才培养的基础。
一、案例综述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是江西省高校学科特色较为鲜明、教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以培养中文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重点文科院系。其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列为省一流学科、全国四星级学科,历年来吸引了大量优秀的高考学子报考此专业。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届均录取的是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高考填报第一志愿的成绩优秀学生。因此,新生的整体素质较高、且大多对于文学专业有较大的学习热情。
但是,在入学第一学期以来,在中国语言文学类新生班级中,辅导员发现有部分新生学习势头不佳,上课时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出现走神,甚至打瞌睡的情况。经过谈心谈话,进一步了解到这部分新生是由于开学接触了文学专业的学习后,认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与高考填报志愿时所设想的专业内容有很大的区别,对此倍感失落,对于文学的学习兴趣也因此受到打击。同时,原本在高中时期是班级学习佼佼者的他们,进入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班级“学霸”的比较之下,他们认为自己缺乏学习文学的能力和天赋,在学习上有一种无力感、自卑感、无方向感,出现轻微的厌学情绪。这部分同学,对于如何在大学四年当中学好文学专业、破除当前的学习困境,感到迷茫和困惑,并伴随着强烈的能力焦虑和本领恐慌。
二、案例分析
(一)对象分析
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和生理功能正常,受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自身因素或者学校、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效不理想,学习过程较为吃力的学生。本案例中提及的“学困生”具体是指,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班级中,对于文学专业学习较为困难的新生。
产生“学困”问题的新生存在一定的数量,并形成了群体画像。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在文学专业上学习主动性不强,上课状态不佳等特点,在心理上表现出自卑、焦虑、逆反的特点。由于学习成效不佳使他们不断自我否定,造成自我评价偏低、自我效能感低,产生“一切都不如他人”的想法,陷入了“学习不理想—焦虑—丧失学习兴趣—学习不理想”的恶性循环中,引发了能力焦虑和本领恐慌。若辅导员不及时进行干预,长此以往,会引发“学困生”单向、偏执的逆反心理,陷入“我就这样了”的思维囹圄中,进一步演化成厌学、逃学等极端学业不端的行为。
在文学专业新生班级中出现“学困”现象,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对大学文学专业认识浅层化、片面化。刚结束紧张高考的新生们往往对于大学学习抱有较高的期待,尤其进入自己第一志愿填报的专业学习,对文学课堂充满期待。他们往往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成绩较好,认为自己较为擅长的学科是“语文”,并片面地将高中接触到语文等同于文学,将中国语言学科认识浅层化、片面化。他们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的文学专业课堂与高中的语文课堂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时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造成学习动能不足。二是对大学核心竞争力认识不足。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目标较为明确,以学好知识为主责主业。进入大学后,其核心竞争力要求更加多元、全面、综合。新生对于“大学阶段所要培养的是立足于文学专业的综合性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对于其所要求的核心竞争力认识不清,造成了入学迷茫、无方向感。同时,长期在高中时期处于成绩领先的状态,进入大学后,竞争对手更多、学习难度更大,引发了不自信感、挫败感。
(二)思路分析
该案例属于学业指导类范畴,“学困生”在新生班级中存在一定数量,表明问题具有群体性,因此解决措施应具有一定的长效性和普适性。案例重点在于帮助“学困生”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增强学习自信,逐步消除能力焦虑和本领恐慌。在案例实施过程中应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从“学困生”的发展需求出发,结合文学专业和新生班级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是对人进行教育的实践活动,应当依循人本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基于“学困生”自身需求,为学生搭建平台、指明方法,鼓励学生自我调整,通过教师教育与学生自育双管齐下,助力“学困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辅导员深入了解分析引发学生能力焦虑和本领恐慌的具体方面并对其进行“对症下药”。将“学困”问题细化为文学阅读能力不足、文学创作能力不足、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语文教学能力不足、专业科研能力不足五大方面的问题。围绕这五大方面寻求解决途径,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启发引导,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让“学困生”认识到自身价值所在,从“否定自己”转变为“悦纳自己”再到“喜欢自己”,引导学困生客观地自我定位,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面对学习困难的自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关注度,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幸福感和满足感,并将内在思想的转变外化为自觉地自我控制、自律学习。
三、案例实施
(一)聚焦“读”字,提升文学阅读能力
为学生搭建文学阅读平台,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提升文学阅读的能力。一是制定读书班规。班级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制定“课前五分钟诵读”的班规,既能够降低上课迟到率,又能促使“学困生”参与到文学诵读中,提升阅读能力。此外,利用班级微信群制定以学号为序,每人每日在班群内分享个人读书笔记、好文摘抄的班规,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有所思考、有所启发,交流读书心得,养成勤做笔记、会做笔记的阅读好习惯。
二是开设读书会。依托专任教师的力量,邀请教师、诗人等学者主持师生读书会、读书分享会、“春日读诗”户外读诗会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学诵读活动,让“学困生”广泛阅读,并从中找到感兴趣的具体阅读方向,如读诗、读散文、读小说等,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找到了文学热爱的具体方向和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聚焦“说”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一是注重“师说”艺术。辅导员等主动、多次地与“学困生”谈心谈话,阐明专业的学科优势、就业前景、发展方向等,让新生深入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同时善用正向激励的教育方式,对这部分学生的近期表现进行总结,加以鼓励和肯定,排解学生自我否定带来的焦虑。辅导员可以分享“逆袭成功”、“弯道超车”的典型案例,用实际案例告诉学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肯努力、会努力、善努力,任何时候都能“后来者居上”。此外,辅导员应常常与之“碰面”,利用查寝时翻看学生的笔记本、闲暇时一句学习叮嘱、听课时一个小小的提醒等,以碎片式“师说”方式让“学困生”感受到辅导员的关注与支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人效应”,让“学困生”主动找老师说,主动倾诉学习困难,积极进行自我剖析,在帮助学生找准“学困”所在的同时,引导“学困生”主动表达、主动倾诉。
二是搭建“生说”的平台。利用新生晚自习时间,在班级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沙龙活动,由学生自选角度、自定形式、自主研讨文学相关命题,积极鼓励“学困生”在沙龙中发表个人文学见解,并加以肯定,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有趣的分享中锻炼胆量,积累词汇,让学生“敢说”“会说”“爱说”。并且,辅导员应学会“投其所好”。以学生们追捧的“热剧”“热点电影”等作为切入点,展开文学探讨。例如,以儿时难忘的“武侠剧”、回味无穷的“偶像剧”、历久弥新的“历史剧”等学生们感兴趣的影视文学作品为讨论对象,组织学生集中观看,自由研讨电影改编与小说文本的异同及原因。又例如,引发热烈讨论的电视剧《人世间》、《平凡的世界》等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挖掘其中的文学营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激发“学困生”说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聚焦“写”字,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一是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丰富多样的展示舞台。为学生创造形式多样的文学创作机会,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原创比赛、演讲征文比赛、三行情诗征集等活动。同时,在学院品牌活动中植入学生作品展示,如在迎新晚会中展示学生原创朗诵作品、原创话剧、原创相声、原创小品等,通过经常性展示学生文学作品,学生的文学天赋和能力不断受到肯定,使得能力焦虑有所缓和。此外,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渠道。鼓励“学困生”参加云上续诗会、云上改稿会、云上评论等活动,继续打造“创造性阅读和创造性写作”线上原创平台,让学生积极创作、锻炼文笔,夯实文字创作功底,激发创作热情。
二是以刊物为载体,鼓励学生发表原创作品。征集全班学生的日常随笔、阶段性论文、课后作业、心情散文、原创诗歌、文学评论等作品,编辑成班级刊物并印发给全班学生。通过这种切实可感的个人文学创作成果集达到增强“学困生”的专业学习的成就感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向学院作品集《瑶湖青春》、《青蓝苑》、《文学苑》、《文苑青年报》等精品学生刊物投稿,增加写作实践,提升创写能力。
(四)聚焦“教”字,提升语文教学能力
一是注重教学技能的提升,打造未来的“小老师”。立足于学校“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定位,着力于加强师范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红土地支教工程”志愿活动、片段教学竞赛活动、“馨香泽远”汉语国际教育技能大赛、“中学西渐杯”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五月红花”教师技能竞赛等活动,在实践中增强语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提升“学困生”教学技能实力,增强语文教学方面的底气。
二是依托朋辈教育的实效,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利用朋辈帮扶与监督,帮助“学困生”改正不良学习习惯。辅导员组建若干个“传帮带群”,让说课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同学发挥“小老师”作用,向新生传授经验、分享课件、共享资源。同时,辅导员可以鼓励室友、同学经常性关心“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常约定一起自习或上课、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在上课走神时及时提醒、课后笔记互相查漏补缺等。在保护“学困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在增进同窗之谊的同时提升了语文教学的能力。
(五)聚焦“研”字,提升文学科研能力
一是鼓励“学困生”加入文学类研究社团,提升专业学习的深度。动员学生参与青蓝文学社、原野话剧社、新雅诗词研修社、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播社、知行社、文化自信研习团等精品人文社团。通过参与经典研习、文化调研、方言保护与研究等社团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广泛涉猎文学相关领域,加深对文学专业内涵的理解,提升专业学习研究能力,在学习能力上树立信心。
二是搭建学生与作家、学者面对面的机会,邀请著名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等作家、学者做学术讲座,与学生面对面分享、交流,发挥“行业大牛”效应、“追星”效应,让“学困生”在专家学者的启发之下,增强钻研文学的浓厚兴趣,激发专业学习热情。
四、案例成效
学业指导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全员参与、多方联动、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学困生的学业指导,任重而道远。经过一学期的以提升“读说写教研”五大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计划,新生班级的“学困生”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从思想层面上看,学生认识到陷入“学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文学专业的深层次理解,缺乏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明晰了自身思想层面上的不足,并通过“读说写教研”核心竞争力提升计划的实践,深化了对专业的认识,激发了学习的原动力。
从心理层面上看,学困生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闪光点,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有明显缓解,学习的无助性得到明显减退,学业获得感、幸福感、自信心得到明显提升。
从行为层面上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端正,文学学习的热情大幅提升,更加明确了大学所要追求达到的“读说写教研”五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在班级内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在学院形成了高低年级之间互帮互助、互授经验的朋辈教育良好形态。
五、案例启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本质是做人的工作,而文学即人学,其本质也是关于人的学问,由此可见,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其内里是相通的。因此,辅导员应善于从文学与思政教育的共通点处着手,尊重生命形态的发展变化规律,结合“00”后的行为特点,找准“学困”问题关键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二)师生联动,激发专业兴趣,鼓励“学困生”多参与学习经验交流活动、专业研讨活动,遇到问题多向老师、同学咨询,多听学院相关的专业知识讲座,多参加各类文学活动,帮助“学困生”从被动“赶进度”到主动“补差距”,培养其对文学的兴趣,使其乐学、好学、会学。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群体性的“学困”问题,除了对个别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以外,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读说写教研”五大文学专业核心能力上,逐个发力,系统化的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引导新生从高中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大学的主动式的学习,随着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信的提高,“学困生”的能力焦虑等问题也会有所改善。
学业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大“课题”。随着时代的变迁、面向群体的变化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子课题”。新时代、新形势、新技术给学业指导带来了新的挑战,也送来了新的机遇。学业指导要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善于借用新方法、新工具,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业获得感”。作为思政工作者,首先要认清形势、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学业指导的“准度”。时刻以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求为衡量标准,不断突破现有框架,支撑学业指导的创新发展。
【版权说明】
来源|喻丹
转自:“TOP科研所”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