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阅读,《大学》将和读者一起分享首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活动获奖文章《水彩史论课程“赏、鉴、析”多维教学探索——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例》。培养技术型艺术人才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尤其是绘画专业类学科重视对“绘画语言”的培养,对口述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水彩画在千年发展过程中以微观史的图像化方式记载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蕴藏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建立以培养“既能画也能说”人才为目标的微观史论课程,能够有效提升本专业学生基本的美学观点、评判标准与表达能力,对学生口述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首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与研讨活动已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展示了优秀的教研成果,教研成果覆盖大、中、小全学段教育。目前,第二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与研讨活动已经启动,欢迎广大青年教师投稿教研成果,投稿方式附于文末。
论点速览
❏水彩作为一种古老、精美且微型的绘画形式,面临着创作与教学的转向。水彩画的创作与发展一方面要适应当代艺术注重观念表达的大趋势,另一方面需要继续深入生活,以人民为中心。
❏高度对应与直切专业特色的史论课程对于水彩画这样一个“古、精、微”的学科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以培养“既能画也能说”人才为目标的微观史论课程,进而培养提升本专业学生基本的美学观点、评判标准与表达能力。
❏对于绘画实践不能脱离对历史的认知,而对历史的获知又不能缺失理论。在知识结构上,这是构建绘画技能、艺术史知识、文艺理论三位一体的框架。结合实践经验与史论知识进行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的评述,达到以论析史、以史鉴图、以图示论的目标。
刘畅
四川美术学院教育学院
刘畅(1982—),女,艺术学博士,四川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当代艺术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
作者个展:
2013年 关于手的记忆”刘畅作品个展,重庆天地,重庆。
作者作品入选展览:
2021年 “百年风华 百花齐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八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展览入选;
2021年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入选作品《15点28分09秒》;
2021年 青岛美术馆入选作品《如歌岁月》;
2020年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展”入选作品;
2020年 重庆美术馆重庆市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春回巴渝2020”入选作品;
2020年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匠心·构造——2020首届重庆市工笔画双年展”入选作品;
2020年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彩溢龚滩”——第二届重庆市青年水彩·粉画作品展入选作品。
摘要:
水彩史论课程以长期绘画实践经验为基础,强调水彩微观史与理论并重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手绘与口述两方面能力,从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和由内而外的学习成果展示方式来开展多维教学探索,使学生能够完成对艺术作品从感性欣赏到深入分析,再到综合鉴定的学习过程。通过对水彩画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来撬动庞大的绘画理论体系,专攻微量而精华的部分,直接切入水彩领域必要的、关键的技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社会亟须具有“技、思、说”多维能力并重的艺术就业者。而高校艺术教育比较注重“技术型艺术人才”培养,特别是绘画专业类学科重视“绘画语言”的培养,而对口述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目前,高校培养的艺术就业人员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学科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四川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以出色的专业能力令业界刮目相看。正因强调创作实践能力,秉承自由探索精神,四川美术学院才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艺术大师。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时局与环境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在社会现代化进程格局下,交流、表达的能力不仅是被理解、认可、接纳艺术创意的契机,也是自我推广与适应工作环境的必要条件。
一、“古、精、微”型
专业的转向
水彩画是人类文明发源以来最古老的画种之一,其特点是以水作为调和颜料的媒介,稀释各色颜料并使其能附着于纸面。文献可考的水彩画最早出现于英国,并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展与探索新大陆的历史而发展。水彩画以携带轻便、易于定型等特点成为早期发展中记录奇花异草、珍奇动物、风俗民情的重要工具。
从历史的角度看,水彩画在千年发展过程中以微观史的图像化方式记载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作为一种微观图像史,水彩画蕴藏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水彩画的理论是打量、分析、归类这些微观历史的方法与工具。换言之,缺乏理论观点的历史只是信息的堆砌。因此,在水彩史论课程中,应以水彩画种为基本教学范围,强调史、论并重的教学理念。
水彩画的发源可追溯至原始洞穴壁画,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逐渐兴盛,伴随整个英国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的繁荣时期,同时逐渐探索出水彩技法。在经历欧洲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艺术又经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的发展。时至今日,西方艺术发展的线索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强调以观念为中心的现代艺术创作与教育格局下,水彩画不再以一个单列的学科或绘画门类而存在。国外的艺术教育理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以打破了艺术门类的界限,这种格局一方面开启了艺术教育更为开放的边界,而另一方面或失去了一块“精、深、准”的教育高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水彩作为一种古老、精美且微型的绘画形式,面临着创作与教学的转向。水彩画的创作与发展一方面要适应当代艺术注重观念表达的大趋势,另一方面需要继续深入生活,以人民为中心。学习和推广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精深的美学观点为评判标准,这也是对水彩微观史论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在此新要求的指导下,水彩史论课程以培养学生“赏、鉴、析”的能力为目标,通过训练学生熟练的表达能力,让艺术和作品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
水彩专业学生亟须提高本专业史论素养与自我表达能力。在通识教育和通选艺术史类课程中,水彩画史的相关知识只是被一笔带过。因为通识教育和通选艺术史类课程需要兼顾各个专业门类学生的知识需求,比如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所以在大艺术史的范畴内,和有限的课时中,通识教育和通选艺术史类课程只能“面面俱到”,却难以“细致入微”。然而,高度对应与直切专业特色的史论课程对于水彩画这样一个“古、精、微”的学科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以培养“既能画也能说”人才为目标的微观史论课程,进而培养提升本专业学生基本的美学观点、评判标准与表达能力。
二、“赏、鉴、析”多维教学
的实践路径
“赏、鉴、析”即欣赏、鉴定和分析。欣赏是在长期实践经验的直观感受上对画面形式、韵味、笔法、色彩和水迹浸染等专业角度的感性认知。康德认为“技能必须要精深,并且逐渐成为思维方式中的习惯。它对于一个人的品格来说是本质性的东西。技能的培养是为了天赋的发挥。”可见,对于艺术实践型人才培养,技能精深必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注重对相关史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将其内化为一种“天赋”。鉴定是通过掌握画面中人物、建筑、物象、墨色、技法等历史信息与专业知识,综合判断作画的地域信息与大致年代。分析是以理论为基础,归类、总结已获知信息,并能进行清晰表达。王国维认为:“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获得知识的能力、深入体验生活和懂得表达的方式与面对挫败都是学习的意义所在。
“赏、鉴、析”就是要具备先看、后想、再评的能力。首先,通过绘画实践经验对作画者的用笔娴熟程度、用色的协调程度、经营构图的经验进行感性认知。其次,是通过知识储备提取画面的历史、地域信息。最后,是以史观为立足点归类、总结信息,并进行有条有理的表述。这种多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知识储备和实训经验,以自己的观点为基础,清晰表达出相关信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看,三者关系是由表及里,即从实践到判断,再总结。从学习成果展示的角度来看,三者关系是由内而外,即先看,再想,再到说的过程。
这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步剖析的连贯过程。米尔斯(C. W. Mills)所指出的“以当下观当下”是运用“抽样”的方式认识现实。因此,对于绘画实践不能脱离对历史的认知,而对历史的获知又不能缺失理论。在知识结构上,这是构建绘画技能、艺术史知识、文艺理论三位一体的框架。结合实践经验与史论知识进行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的评述,达到以论析史、以史鉴图、以图示论的目标。
水彩史论课程应从微观史与绘画理论的角度切入教学,发挥“杠杆式”支点作用,即以初浅的小知识为基础,用以探究博深的学问,完成高深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将少数的核心原理运用于复杂多变的各式现实状态,掌握万变不离其宗的法则。在庞大的绘画理论体系中,专攻微量而精华的部分,直接切入水彩领域必要的、关键的技能,使微观史论的学习方法成为撬起“地球”的支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三、观念与思维
给予“手感”的启示
艺术理论家福西永认为,“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十分关注手的研究。他们的生活比其他人更依赖双手,所以他们感受到了手所蕴藏的特殊力量。”艺术家用携带“灵感”的双手创作艺术作品。而双手的“灵感”来源于艺术家广袤的历史视野与独立的艺术观点。在水彩绘画实践的经验下,进行史料与论点的学习,让绘画“手感”渗透进水彩画史与论的认知。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指出:“只有通过思想,历史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艺术实践者正是通过观念与思维给予双手“灵感”。这需要长期的绘画体验和知识积累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再到清晰的表述,从而由内而外的强化专业技能。水彩史论课程在培养学生“赏、鉴、析”能力的过程中,推动学生积累丰富的图像经验、绘画技术与方法,以及使用多种材料的理论知识,将这些资源运用于绘画实践,从材料新颖多变、绘画手法丰富、图像观念明晰和主题耐人寻味等多个方面服务于教学与创作,同时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践型人才奠定基础。
以“赏、鉴、析”为理论基础的水彩专业史论课程模式的思路是一个具有宏观意义的微观课程探索。水彩专业史论课程应适应新时代提出的对艺术人才的新需求与行业发展的新要求,尝试在专业类美术学院的艺术教学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打破原有学科之间“画归画”“史归史”“论归论”的壁垒以及弥补专业实践课程、通选艺术史类课程和文艺理论课程之间的裂隙。这一目的在于通过水彩史论课程实践扭转实践型艺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探索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的契机。
水彩史论课程结构的开发与研究,不但可以解决水彩专业学生缺乏针对性的史论教育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本专业学生缺乏表达能力训练和自我价值推广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知识与经验相融合,是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理想目标。通过对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能力需求的研究,开发水彩专业史论课程结构,改革其教育教学方法,力图培养学术思维与绘画技能并重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四、结语
水彩史论课程“赏、鉴、析”多维教学探索,试图解决绘画专业学生虽绘画能力强,但总结、阐述自己创作思路与相关艺术作品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解决绘画专业学生对创作思路与艺术作品能进行总结、阐述,但缺少观点、逻辑不够清晰、条理性较弱、史料引用不足等问题。水彩史论课程的探索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理论为基点,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带领学生深入鉴赏、分析和传播优秀艺术作品,让书上的、历史上的优秀作品伴随学生一起进入社会,并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
转自:“大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