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阅读,《大学》将和读者一起分享首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活动获奖文章《“课程思政”背景下高师专业课教师育德能力培育研究——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已有不少作者对课程思政展开了一定研究和实践。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如何将思政元素合理融入课程之中,更需要提高课程教师育德能力水平,以推动高质量的课程改革。文章以高师专业课教师育德能力培育为基点,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索高师专业课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的有效路径。
首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与研讨活动已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展示了优秀的教研成果,教研成果覆盖大、中、小全学段教育。目前,第二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与研讨活动已经启动,欢迎广大青年教师投稿教研成果,投稿方式附于文末。
论点速览
❏在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即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德育,其本质为学科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更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思想政治课教师因长期浸淫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高校思政育人的中坚力量,具有扎实的思政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政教学经验。而如何发挥思政课教师自身显著优势,引领专业课及专业课教师同向同行,形成合力,任重而道远。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专业课教师才能更好担当起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刘晓红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刘晓红(1979—),女,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受众本位论视角下高职院校汉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研究——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项目编号:2021YZKCSZB06)阶段性成果。
摘要:
高等师范院校各类专业课程具有授课覆盖面大、包容性广等特点,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良好载体和重要渠道。但高师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着认识偏差、实践能力不足、有待形成合力等问题。高师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亟须从自身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学习,明确职责,并通过借助外部提供的平台、思政教师的引领等内外联合提升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战略举措。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随着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在各高校的不断推进,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关键作用的主力军,已然成为课程思政育人的中坚力量,其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等德育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着力点应在专业课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提升上。
一、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
理念和内涵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简单来说,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的一种思政教育模式。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
在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即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德育,其本质为学科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更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的是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其未来工作对象是幼儿或青少年,在教育价值观传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高师专业课中巧妙引入并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于当代师范类大专生的教育和发展,整个社会的教育大有裨益,是立德树人的最后一公里。其原因有三:一是课程思政有助于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树立师德师风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利于良好师德师风的传承;二是在专业课程中引领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有利于引领良好社会风尚;三是能着力于不断努力提高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最终回答“培养什么人”的经典问题。
二、专业课教师
课程思政德育意识和
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
自倡导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行动,贯彻落实,全体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挖掘并运用思政元素,实现育人目的,但在现实实践中仍存在认识偏差、教学能力不足、有待形成合力等问题。
(一)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认识浅薄
《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在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而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思政的实际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部分老师仍停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老师的事情”的老观念里,对于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认为本职工作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学校开展的课程思政活动与己无关,以至抱着或事不关己、或持观望或被动参与的态度。二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混为一谈,想当然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让专业课教师去讲思政课教师讲的内容,或过度解读为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重点都要有思政的设计。三是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一定的政治敏感性,看不清、辨不明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导致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对何为有效的课程思政缺乏判断,最终只能照本宣科,思政教育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二)专业课程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
专业课教师是专业课程的直接承担者和实施者,是“课程思政”的必然主体。课堂是专业课程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而在这块主阵地上,思政教学内容的呈现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存在着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专业课教师仅注重专业知识或技能的传授,而不理会、不挖掘、不传授知识技能背后的思政元素,价值引领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存在着课程思政教学时引入思政事例不够自然,课堂教学中存在“拿来主义”,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思政而思政,课程思政流于形式或沦为做秀;或未能充分挖掘与专业课程内容相适宜的思政事例,仅限于专业课程课堂上教师思想火花的碎片,未能及时归纳整理、形成课堂教学思政常态化资源,更谈不上依据教学内容配套思政事例。
(三)未能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引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作用
高校大部分专业课程教师聚焦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专注于本专业的研究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对政治缺乏关心和敏感,尤其是对国家战略布局、国家政策走向等时事政治形势缺乏一定的敏感度,导致在课程思政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善于发现和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对于如何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实现价值引领往往无从下手或生搬硬套。而思想政治课教师因长期浸淫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高校思政育人的中坚力量,具有扎实的思政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政教学经验。而如何发挥思政课教师自身显著优势,引领专业课及专业课教师同向同行,形成合力,任重而道远。
三、专业课教师育德意识与
育德能力培养策略
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专业为例,该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课、专业课程占比93.75%,思想政治课占比6.25%,由此可见,非思政类课程授课面大,专业课程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主力军,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而专业课教师的育德意识的培养与育德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须内外兼修,不仅需要高校高度重视、思政教师的引领,更需要教师开展自育。
(一)强化育人责任意识,专业课教师从自身下苦功夫, 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1.更新教育理念,秉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的理念
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育德意识、育德能力直接关系着育人效果、大学生培养质量、课程思政的落地。首先,专业课程教师需先有强烈的自我育德意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自主、自动实施课程思政。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摒弃“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重科研轻教学”的固有观念,牢固树立传道与授业、教书与育人、立德与树人融合促进的教育理念,自觉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人格的育人工作融入教育工作,将之视为教师的应尽职责和行动导向。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德能力和素质,确保思政元素及其背后的价值引领“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喜闻乐见,使得课程思政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2.加强学习借鉴,提升育德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专业课教师才能更好担当起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加强自学,广泛学习课程思政和育德知识,增长经验。借助中国知网、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等各类资源平台,通过读、听、看、学习模仿等方式,全面提升自身的育德能力。阅读思政和德育类经典文章,重构自身知识体系;模仿借鉴优秀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的育德修为;听取有经验的资深教师线上线下分享育德教学经验,提升课程思政育德教育实效;学以致用,精心设计教学安排,在思政元素呈现的内容、切入点、时机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深入学生群体,建立良好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和需求,提供适宜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运用新木桶原理,发挥自身长处,加强教学反思,提升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促进德育能力的提升。
3.理清职责,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及树立良好师德师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肩负着教书与育人、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双重责任,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要实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需要做到不仅以知识育人、以语言育人,更要以情感育人、以行为育人。专业课程教师不仅要拥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得心应手地对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阐释,还需塑造自身高超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依据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接受信息的特点,创新课堂话语,塑造有思考张力、有亲和力、有温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听乐学,畅通师生信息交流渠道,营造良好学习情境和师生关系。坚持学生需求导向,用情育人,将教育者的人格、智慧、爱等要素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价值体系构建、思政精神融合”整个育人过程,实现育心明德之功效。教师还应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拥有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师貌,才能言传身教,才能实现引导、教育、感染、激励之功效,才能构建起高校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才能实现“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的育人理想。
(二)搭建平台,加强培训,提升专业课程教师育德能力
1.提供各类平台,为专业课教师育德能力的培育提供“脚手架”
高等师范院校致力于打造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同时,也应积极为专业课教师提升育德能力、有效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搭建平台。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和岗前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送教师外出学习课程思政先进做法,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其他高校教师通过教学现场观摩交流经验。校内遴选并立项一批专业课程,打造课程思政建设的样板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课题研究,立项一批真正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的课题,将经验深化为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步使思政意识深入课堂教学之中。明确将育人要求纳入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有效激发专业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教书育人的要求转变为自觉行为。同时,学校还应制定“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者”等评选办法,表彰教书育人的先进分子,激发全体教师向先进教师看齐,形成争创佳绩的良好氛围,进而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2.思想政治课教师引领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
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主要队伍,各具优势,只有两者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协同育人,发挥各个课堂的教育功能,才能实现“1+1>2”的整体效益,促进当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教师应发挥自身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经验等显著优势,通过积极参与专业课的备课工作、共建“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参与典型经验交流会、与专业课教师联合申报课程思政科研课题等途径,帮助专业课教师打破囿于自身专业的屏障,挖掘专业课程中的隐形和显性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共同设计课程思政方案,有效引导专业课教师了解党的最新理论,引导专业课教师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紧密结合学生需求,唤醒和激活育人资源,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加强双方教学上的相互理解与借鉴,双方优势互补、协同共研,形成合力,助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所有课程共同育人、同向同行,实现“大思政”目标。
转自:“大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