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阅读,《大学》将和读者一起分享首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活动获奖文章《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近年来全国各地地方性新兴金融业态不断发展,对地方性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对高校地方性金融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成果研究了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分析地方性金融人才需求,确定金融硕士培养的能力素质要求与培养规格,修订培养方案,构建培养路径,实施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建设一体化培养机制,创新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
首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与研讨活动已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展示了优秀的教研成果,教研成果覆盖大、中、小全学段教育。目前,第二届青年教师教研成果展示与研讨活动已经启动,欢迎广大青年教师投稿教研成果,投稿方式附于文末。
论点速览
❏成果创新点在于构建“人才需求—培养规格—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培养—人才供给”培养路径,“顶层政策解读+基层案例分析”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堂理论教学+实践基地锻炼”“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的一体化培养机制建设,“论坛+论文”方式实现金融硕士培养各阶段的有序衔接。
❏成果所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与高校更有针对性进行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的前提、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问题密切相关。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分三个方面:分析地方性金融人才需求,确定能力素质要求与培养规格;创新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实施培养方案;提升教学资源要素,保证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质量。
李永平
齐鲁工业大学金融学院
李永平(1970—),男,经济学博士,齐鲁工业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地方金融、绿色金融、金融学教育。
摘要:
本成果研究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分析地方性金融人才需求,确定金融硕士培养的能力素质要求与培养规格,修订培养方案,构建“人才需求—培养规格—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培养—人才供给”培养路径,实施“顶层政策解读+基层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建设“课堂理论教学+实践基地锻炼”“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联合指导”一体化培养机制,通过“论坛+论文”方式实现金融硕士培养各阶有序衔接,创新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成果背景
近年来全国各地地方性新兴金融业态不断发展,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以及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等,其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也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有了新的发展空间。201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地方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地方性新兴金融业态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对地方性金融人才的需求在加大,另一方面对高校地方性金融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齐鲁工业大学金融学院前身为直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山东银行学校,建校70年多来,为山东省金融机构输送了近3万名优秀毕业生,其前期毕业生大多已走上金融业领导岗位或成为业务骨干,有着山东省金融界“黄埔军校”的美誉,具有培养地方性经济金融人才的优良传统。面对山东省金融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有效培养地方性金融人才,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本成果来自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15年立项,2017年修订并实施《齐鲁工业大学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项目初步完成,之后经过了4年的实践检验。
二、成果内容与
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成果内容简介
本成果研究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界定地方性金融人才含义;二是总结我国金融业发展历程、发展重点领域,分析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变化、岗位需求、金融人才层次与能力要求;三是分析山东省金融业发展规划与地方性金融人才需求趋势;四是比较不同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山东省代表性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五是从培养目标、培养环节、培养基础等方面,探讨齐鲁工业大学金融学院如何突出自身特色,创新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路径,更有针对性地培养金融硕士研究生,让他们成为服务山东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成果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一是面向地方经济金融发展需要,高校应该如何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满足地方性金融人才需求;二是我国金融行业中地方性金融人才分为哪些层次,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应该制定怎样的人才培养规格,这是高校更有针对性进行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的前提;三是如何创新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有效传承齐鲁工业大学金融学院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形成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特色,这是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问题。
三、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分析地方性金融人才需求,确定能力素质要求与培养规格
基于我国和山东省金融业发展现状,以《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颁发)《山东省现代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山东省政府2018年印发)《山东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2021年印发)等金融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分析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的可行性与迫切性,确定地方性金融人才需求特点与要求,为高校培养地方性金融人才提供政策依据和支持。分析地方性金融人才需求前景,以便更有前瞻性、针对性地进行金融硕士研究生培养。
贯彻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发《关于加强全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面向市场培养实践型金融人才”、“服务山东经济金融发展”的总体要求,归纳地方性金融人才四个层次:高端领军人才、研究型人才、中级管理人才、基层业务人才,从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信息化能力、国际化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七个维度,确定地方性金融人才能力素质要求与培养规格。
(二)创新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实施培养方案
比较国内外高校不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国外高校的“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以及国内高校的国际化人才、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不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环节、培养基础、培养特色等几个方面,比较包括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青岛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省内代表性高校人才培养特点,结合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归纳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提出构建满足地方性金融人才需求的培养路径,以促进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2017年修订并实施新的《齐鲁工业大学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贯彻实施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方面突出强调“服务地方经济”;研究方向设置“地方金融”培养方向,主要研究区域性股权市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和地方金融监管问题,以及金融如何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等问题;课程设置包括金融机构与市场、公司金融、科技金融专题、地方金融专题、金融理论与政策、保险理论与政策、资本市场专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专题、金融监管专题等与地方金融密切相关的课程;对培养方式、学分要求、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做出了具体要求。
(三)提升教学资源要素,保证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质量
继承山东省银行学校优良传统,发挥特色优势,提升教学资源要素,完善培养条件:一是组建地方金融教学团队,负责地方金融领域相关课程的教学;二是重点建设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监管专题、地方金融专题、金融机构与市场、资本市场专题等课程,积极申报省级课程;三是成立地方金融方向导师组,协调负责地方金融方向研究生各环节的培养工作;四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已建设包括齐鲁股权交易中心、齐鲁银行、济南金融控股集团等地方性金融机构校外实践基地10余个,利用校、企双方优势,建设人才合作培养平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成果创新点
(一)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规格界定与培养路径构建
本成果在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能力素质要求基础上,提出地方性金融人才的培养规格,包括掌握地方文化、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知识,具备地方性金融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地方金融监管等业务知识,具备金融理论应用、技术应用的能力素质以及金融业实践与业务操作能力要求等,为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基准。从培养目标、培养环节、培养基础、培养特色等方面,归纳提出适应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构建“人才需求—培养规格—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培养—人才供给”培养路径。
(二)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创新
本成果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一体化培养机制建设、培养阶段衔接等方面,创新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教学实践。
一是“顶层政策解读+基层案例分析”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一方面,2016年以来,李永平接受每经网采访,解读我国金融货币政策,采访内容被中证网、凤凰财经等数十家媒体转载,同时将金融货币政策解读融入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监管专题等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区域性经济热点、金融热点事件提炼素材,形成标准化案例,尤其是在地方金融专题、金融机构与市场、资本市场专题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地方性金融案例,加深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解读顶层政策,分析基层案例,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培养业务能力的同时,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二是“课堂理论教学+实践基地锻炼”“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的一体化培养机制建设: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授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教学以及讲授、研讨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授课,同时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联合指导培养,校内导师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学术素质,校外导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以此提升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三是“论坛+论文”方式实现金融硕士培养各阶段的有序衔接:在一二学期理论课程学完后进入实习阶段到第六学期毕业论文答辩之间,研究生培养存在一定空窗期,学院制定《金融学院“研究生创新论坛”管理办法》,第四、五学期举办春季、秋季两期创新论坛,学生承担组织者、报告人、点评人职责,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在学生参加创新论坛基础上,导师指导学生在地方金融领域选题。创新论坛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术能力,保证了硕士论文质量,使研究生培养在各个阶段更加可控。
五、成果推广应用效果
(一)成果应用成效
本成果应用于齐鲁工业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培养,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组建地方金融教学团队、地方金融方向导师组,建设地方金融实习基地,教学资源要素得到全面完善,团队教师依托该成果有研究课题立项,发表论文并有成果获奖;二是研究生实践能力水平显著提升,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实践赛事,包括全国高等院校银行服务创新大赛、“创青春”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实证论文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等,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三是研究生理论研究能力得到锻炼,研究生在地方金融领域进行相关研究,在《武汉金融》《金融与经济》《时代金融》等刊物发表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场外交易市场、消费金融公司、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等论文,提升了学术水平;四是研究生以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普惠金融、区域资本配置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加深了对我国地方金融发展的理解,有效提高了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五是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就业质量,优秀毕业生到齐鲁银行、青岛银行、济南市市中区金融办、泰安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企业工作,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教学案例入库与获奖
本成果形成两篇教学案例入库并获奖:《我国绿色金融运行机制构建完善研究》,李永平在2019年12月参加发布会并发言,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19年绿色金融十大案例”;冯海红、李永平、马铭的文章《齐鲁银行助力小微企业实现“齐鲁青未了”——以科技金融为梯》在2020年7月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第六届金融硕士案例教学大赛中国获得“全国优秀金融硕士教学案例”称号。
(三)研究成果发表
本成果形成两篇论文发表:李永平,王洁在2020年9月发表论文《基于专业课程学习如何改变人的思维与行为的初步探析——来自Q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调查证据》;李永平,胡亚洲,丁若琳在2021年5月发表论文《地方性金融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路径构建》。
(四)成果推广
地方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包括地方性金融人才应具备能力素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要素提升、培养阶段有效衔接等,课题组与多所大学相关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得到认可和肯定,为地方性高校、理工类院校如何培养地方性金融人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转自:“大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