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人物专访丨佘明:航空航天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探索

2022/9/21 17:32:50  阅读:1056 发布者:

人物专访|佘明

大学科研圈

作为一种高精尖的现代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代代中国航空航天人踔厉奋发。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引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大发展。“C919“展翅鲲龙出海、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天宫筑梦,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航空航天类高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优质人才的使命,加强航空航天人才培养,确保航空航天类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提质增效,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助力航空强国。航天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本期高端访谈,大学编辑部对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党委副书记佘明,探究航空航天类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路径。

   佘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2007年开始从事学生工作,曾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辅导员、发展中心秘书长、学生处处长助理、党政办正科级秘书、校长办公会秘书等职务。2014年,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华东赛区一等奖、江苏省一等奖;2015年,荣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江苏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基础”等课程;主持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项目、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基金重点项目等;参与编著《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等著作。

01

探寻症结: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您认为当前各大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存在怎样的难点?

目前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处于非常好的外部环境中,各大高校在思想共识的凝聚,包括教师队伍工作力量的加强、工作载体的拓展、工作机制的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与此同时,由于外部环境在变化,我们的教育对象、教育手段在不断转变,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更迭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从我自身的工作实践来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供给的精准度要提高。目前,政府、高校、社会对思政教育高度重视。在高校的双一流评比、学科评估中,思政工作被摆到了突出位置,高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思政建设,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应配套政策大力支持思政工作的开展,但是面对海量的资源,高校应如何用、用什么?还要再精准一点。教育与其他事业不一样,它触及灵魂,所以学生思想的转变,可能就源于一件事或一句话,但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学生的作用却有所差异。例如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的学生有所触动,但有的学生感受并不深,所以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采用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以提高工作的精准度,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对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工作对象的特点,要通过一些有效的调研做好研判辨析和引导,在此过程中,调研工作要做得更实一点,细致分析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差异化的教育手段来增强工作实效。第二,全员育人的协同性要提高。全员育人不仅涉及高校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参与。目前,全员育人各主体的协同意识显著增强,但要真正实现全员育人中1+1>2”的协同效应,还需厘清各主体的职责边界,加强全员育人的协同性。如果有学生不上课,要界定好其中任课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家长的职责以及各自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如果大家没有很好的协同,可能会出现如果辅导员不去查课,任课老师也不一定会把情况反馈给辅导员,等到学生要延长学年留级时,大家才发现学生的问题,但此时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目前,各大高校都很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很多高校都开展了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的工作,但是如果不厘清各育人主体的职责边界,可能还是会出现教育或者管理上的真空及缺位。对此,要落实工作的考核制度,厘清每个教育主体的工作职责,建立起约束与激励并重的工作体系。第三,质量评价的科学性要提高。目前高校在质量评价上的很多指标还都是一些定性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比如老师如果上课较为严厉、给学生的评分较低,可能学生对其教学评价的分数不会太高,但从教学质量、课程设置严谨性的角度来考虑,教师的做法是恰当的,但学生不一定买账。所以对于教师教学评价的分数,无法客观反映教师真实的教学质量。

02

立足特色:

航空航天类高校

学生思政工作的着力点

您认为相对于其他高校,航空航天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是什么?

在很多方面,其实航空航天类高校的思政工作与其他高校有很多相近之处,但航空航天类高校也是非常典型的行业特色型高校,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航空航天类高校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行业特色、行业背景非常鲜明,所以如果要做好航空航天类高校的学生思政工作,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要弘扬航空航天类的特色文化。任何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这是高校长期办学所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其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在开展思政工作时,要弘扬学校的特色文化,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1952年建校,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优良办学传统,而要发扬航空报国的精神,人才的输送是最直观的体现。办学以来,南航涌现了一大批航空航天领域的杰出人才,例如嫦娥三号、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C919大型客机的总设计师吴光辉院士、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陈忠贵、AG600大型水陆两用飞机总设计师黄领才等。他们都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航空报国的特色文化。所以评价我们的思政工作是否做到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学生有多大比例去国防单位、航空航天企业就业,这是我们思政工作最后的落脚点,如果大多数学生最终都不去投身国防、航空航天类事业,也就违背了国家赋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使命。第二是要用好行业资源。近年来,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迎来大发展,也为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要做好航空航天类高校学生的思政工作,要立足每所高校的现实和特色,进一步挖掘航空航天领域的行业资源,让行业单位也能够更多地参与人才培养及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以南航为例,自2002年以来,每年暑期,两千余名南航青年学子奔赴祖国各地国防企事业单位,参加诸如国防企业面对面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既能厚植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情怀,也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行业的科技前沿,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

03

三全育人:

航空航天类高校的思政改革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当前,三全育人是学生思政工作的重点,请您谈谈三全育人工作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全育人,既是一种工作的理念,也是一种工作路径和方法,归根到底是为了立德树人。首先,三全育人丰富了育人的主体,“全员”意味着所有人都要承担育人职责,无论你在什么岗位,都要立足你的岗位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在这样的理念和背景下,就能真正推动“人人要思政”发展到“人人想思政”再到“人人能思政”,推动思政工作良性的进阶式发展,丰富了育人的主体,思政工作的质量也随之提高。其次,延长了育人的时间,“全过程”强调的是思政工作要覆盖学生的全部成长周期,从学生入学的适应性教育,到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中间不能有真空、有死角。当然,全过程不仅包含大学,还要包括中小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因此,要加强高校同中小学思政工作的衔接,提升全程育人的覆盖面。最后,拓展了育人的空间,“全方位”强调的是思政教育的空间载体,目前对于“全方位”最权威的解读是教育部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包含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等10个方面,如果上述十个方面都能做到位,可能就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覆盖。所以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最终能够实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和处处育人,推动大学生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您所在的航空学院入选了2018年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请您分享一下航空学院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经验。

2018年,我院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以来,我院深耕三全育人工作,汇聚了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及一流行业单位等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和实施了三全育人视角下育人主体协同、育人过程协同、育人平台协同的三协同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的经验做法有三点,第一点,发挥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学工队伍等六支队伍的协同育人作用,构筑全员育人责任链。依托我校丰富的师资资源,发挥“大牌”教授的吸引力,实施“1+1+1”的学业领航计划,即一名教授带领一名青年教师共同指导一名研究生,助推研究生成长成才。同时,航空学院还实行了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制度,共有20余名教师共同开展此项工作。此外,充分发挥离退休教师的育人作用,航空学院会邀请离退休教师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等。邀请杰出校友回校开展“爱国奋斗·南航担当”的校友总师思政公开课,为师生讲述“国之重器”的科学原理、核心技术、未来发展,以及为国铸重器的艰苦历程,多维度汇聚思政工作合力。第二点,把握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形成了包括适应期、探索期、提高期、就业期的全过程育人的时间链。“三航计划”为例,学院实行了适应期的启航计划,提高期的续航计划,就业期的远航计划,主要思路是充分把握不同时间节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教育产品及教育供给。第三点,积极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育人价值链。在这个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由学院领导牵头,全院教师融合自身的课程思政工作实践,共同参与编写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专著。此外,在国防文化教育方面也做了诸多探索,比如,邀请往届杰出校友回校开展“凤回巢校友职场说”系列讲座,每年暑期开展“军工记忆”专项社会实践等等。

当前,航空学院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有哪些亮点?取得了何种成效?

首先,构建了人员协同、平台耦合、过程贯通的三全育人培养体系,各个育人主体对于立德树人的认识、协同和融入比此前更加到位,育人阵地更加立体、多元、有效,每个阶段的育人实效也更加凸显。其次,构建了科教、产教深度融合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通过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教学中心等平台,推进科教融合,让最新科研成果进入课堂,同时也带领学生深度参与到国防事业的重大攻关任务中。最后,聘请校友总师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为学生介绍航空航天科技的前沿发展动态,拓宽学生视野,我们现在有50%以上的研究生,都直接参与过类似C919客机、歼-15、歼-20 战斗机等重要机型的研发工作,而这些宝贵经历则会对学生就业产生直接帮助。

04

赓续创新:

航空航天类高校思政工作的

未来发展探思

2022416日,经过了6个月的在轨飞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又一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您看来,应如何将航空航天精神融入航空航天类高校的思政教育中?

在航空航天类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要注重用航空航天精神来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爱国奋斗、献身国防的人生追求。第一,各高校要立足行业特色高校的实际,不断挖掘、提炼航空航天特色的文化内核和有效载体。例如要通过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浓郁的航空航天文化氛围,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军工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从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自2016年“中国航天日”设立以来,学校每年均会通过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郁氛围,去年除了常规的校园宣传栏外,还通过放置“宇航员”“月球”“玉兔”等具备航天元素的模型、无人机表演秀等方式,让学生在享受节日气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航天精神对他们的影响。同时学校也会举办相关的科技文化节,包括航空航天类的教育活动、航空航天知识竞赛以及飞行器设计竞赛、航空航天类科技竞赛,通过诸多措施弘扬航空航天精神。第二,在课程设置上,要把航空航天精神融入主课堂,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及时融入航空航天精神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第一课堂就能够接受到更多航空航天的文化熏陶。

思政课程是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作为航空航天类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您认为今后应如何善用“大思政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航空航天人才?

“大思政课要善用之”,突出强调了思政课的主渠道要同现实结合起来,不仅要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要善于利用几个课堂,一是传统课堂,二是社会课堂,三是网络课堂。在传统课堂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包括百年党史、航空航天的发展史等红色资源,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老一辈航空航天人的感人事迹,航天高校的建设历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矢志奋斗。在社会课堂中,要及时跟进社会的一些实时热点,特别是航空航天的发展趋势,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可以向学生展现我们的制度优势、力量优势,还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会一线去感受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最后是网络课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用网络,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思政教育,除常规的慕课、雨课堂外,还可在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发布思政教育类短视频。例如我校辅导员变身“教育主播”,将史料、情景、实物、人物等教育元素熔为一炉,录制23期“党旗下的南航奋斗史”,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将红色基因和蓝色梦想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通过对传统、社会、网络课堂三者的运用,挖掘更多思政教育资源,助推航空航天类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未来,航空航天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如何改革创新?

首先要构建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深度耦合的同心圆,可以探索建立学校层面的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课程思政中心,然后进行相关课程的思政改革,并系统推进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的建设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次,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深挖航空航天领域总师的事迹,创造相关的文化作品,用先进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鼓舞学生。丰富航空航天实践育人体系,深挖航空航天领域的国防军工资源,开展企业面对面等社会实践活动,建设一批航空航天特色的育人基地,打造一批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金课,开展航空航天科技竞赛等等。最后,形成不同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共同体。我们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一个深切感受就是要落实好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因此,我校也建设了很多研究生的五好导学团队,以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切实加强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选聘校友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辅导员,聘请思政教师担任学生的思政导师,请行业精英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等,发挥不同育人主体的协同作用,共筑协同育人共同体。

转自:“大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