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及增长动力研究
2022/9/16 11:44:41 阅读:274 发布者:
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黄仁全,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李村璞,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
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及增长动力研究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美经贸摩擦升级、新冠疫情爆发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日益复杂。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多次在中央会议和其他公开场合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在《建议》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因此,揭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测度发展水平以及厘清发展动力,分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演变规律,对回答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此背景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内涵、现实原因与实践等方面。针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一是选用数据新。2021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2021版国家间投入产出表(ICIO),该数据库提供了1995-2018年期间最新数据,对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测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是研究对象多。主要包括中国、美国、日本等14个国家以及欧盟、东盟、金砖国家和其他(除上述国家外)4个组织,通过与主要经济体(组织)的对比分析,研究我国国内国际循环的演变规律。
三是测度范围广。既包括对国内国际双循环依存度、关联度、感应度方面的测度,同时又分别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和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主要发现
第一,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国内循环的主体地位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国内依存度相对较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高,是造成国内循环依存度不高的主要原因,第二产业对国内、国际贸易政策较第一和第三产业敏感。
第二,中国经济虽然融入了全球价值链之中,但对其他国家生产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第二产业对全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远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未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进一步提升,具有巨大的贸易潜力。
第三,中国第一产业对自身的后向感应度值有所降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对我国自身经济增长的诱发水平保持稳定,对东盟、金砖国家和其他经济体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对国内循环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上升,而对国际循环中经济增长影响有所降低。
政策启示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经济增加值效应虽然为正,但主要由第三产业占主导,而第一、第二产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上升。从国际分工角度来看,说明上述两大产业在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在逐渐降低。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低端,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此外,我国出口占GDP比重相对较高,过去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导致国内资源消耗增加,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第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国内循环。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其中,供给体系不能有效满足国内需求,是当前我国经济循环难以有效畅通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居民对优质商品和服务型消费的需求,积极扩大内需畅通我国经济国内循环。充分发挥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以国内市场作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纽带。
第三,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未来我国要积极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研究发现,未来我国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等经济体具有巨大的贸易潜力。因此,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融资、贸易、能源、数字信息、农业等领域规则对接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经贸投资务实合作。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年第8期
转自:“经管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