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国、放眼全球、面向未来,坚持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以科学评价促进我国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学科体系建设,既符合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又契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现实需求。
学科发展与时代所需密切相关
学科是知识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知识和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以更好地满足时代所需。日前在常州举行的“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与评价”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瞿振元提出,当前我国已经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但既有学科专业设置不适应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未来的学科发展,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探索全人类共同面对问题的解决路径,在主动满足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中求得发展。
“面向未来加强高校学科建设,要把握学科建设的基本点,关注未来社会的变化。”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刘献君认为,学科发展受内外两方面动力的推动,内动力是学科自主发展的规律,外动力是不断增长的社会需要。应当在学科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把握学科建设,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抓住学科方向、队伍、基地、项目等基本要素,实现多重要素的有机融合。
人类知识体系按照学科不断分化,是16世纪以来发生的一次重大转变,基于实际应用的知识生产培养了大批学科专家。但如今,过度的专业细分严重阻碍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创新性,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亟须交叉与融合。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周玲认为,面对新技术、新产业的快速发展,科技含量高、技术性强的学科与专业越来越受重视。科技进步在现实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遮蔽了人文学科的发展,这一现象在国内外均较为普遍。面对知识生产模式的现实改变,知识不能只是解释过去,更需要面向未来。
经济社会发展提档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职业教育改革深化,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时代之需。回应时代之需,就必须加强职教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在江苏理工学院校长崔景贵看来,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在学科建设视野下审视职教教师教育,学科专业队伍是核心要素。
以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科发展
学科评价引导着学科发展的方向,不断完善的学科评价体系助力学科发展。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推动形成更为科学完善的学科评价体系,以评价促建设,必将有力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发展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
“我国现有学科评价体系的学科分类口径偏向西方学科体系;指标体系未充分考虑学科差异,且重视知识生产,忽视教学和人才培养;指标权重或偏重客观文献计量评价,或偏重主观声誉调查。”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礼认为,应当坚持描述学科实然状态、遵循知识逻辑、服务高端人才培养三条原则,对不同学科进行分类评价。以分类评价为理念指导学科建设,就要以学科方向与知识创新能力为重点进行内容建设,以前沿突破性领军人才与卓越学术团队为重点做好团队建设,以科研设施、学位授权点、经费体系和学术共同体为重点做好平台建设。
科学完善的学科评价,要在基本评价理念上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提出,强化学科评价的价值理性,就要回归大学学科建设的目的——选择知识劳动的领域、确定大学战略定位、提升学科组织的知识生产能力。尤其对于世界一流学科而言,它应该具备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进程的能力。以价值理性为基本理念,确定学科评价的基本原则,要坚持“能力取向”的价值追求、“体用结合”的评价内容与方法、“以评促建”的评价效用,以诊断式学科评价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作出综合判断、给出综合报告,改变学科排名等一揽子评价方式,实现“一千个学科应有一千个不同的诊断报告”的目标。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长张安富认为,面向未来的学科评价应当是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服务国家需求的贡献度评价,体现多主体、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绩效评价,注重学科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以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增值比较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涵盖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能力、社会服务成效、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元核心要素。在评价标准上,既遵循国内外具有共性的一流学科标准,也要尊重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发展特色,分层、分类体现差异化。在评价方法上,将定性评议与定量评价、过程跟踪与周期总评、典型案例展示与整体成效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主体上,注重高校、学科专家、企业行业专家、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主体协同。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陈廷柱认为,优化完善学科评价工作,应当考虑以院系为基本单元重构高校评估体系,全面监测与优化高校基层院系办学格局、条件、质量与效益,促进高校学科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明确高校主体责任与差异化定位
高校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主体,学科建设在现代大学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高校又是学科评价的主要对象。加强学科建设,以更为科学完善的评价工作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必须强化高校的主体地位与责任。刘献君表示,学科建设是一项涉及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的工作,主体不同,所肩负的任务不同。在高校内部,又分为学校和基层学科组织两个层面,学科建设的目标、结构、重点、资源、评估等总体性工作,属于学校层面;学科方向、教学科研队伍、项目、基地等具体任务,由基层学科组织承担。资源的有限性与学科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要求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要突出重点和特色,以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学校重大发展。
高校作为推动学科建设的主体,必须科学地处理好多方面关系。瞿振元以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为例分析认为,只有以既有相对规范的学科为基础,做有问题导向、项目牵引的交叉工作,才能使学科交叉达到一定程度,形成共同的概念、范式,进而发展成真正的交叉学科。同时,不同学校要有不同的定位,研究型大学要积极探索研究型的学科建设规律,非研究型大学要从办学实际出发,在学科建设中体现自身优势与特色。
“学科建设是所有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深化学术理论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在高等教育后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日益多样化。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学科建设也应该是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的。”张安富认为,高水平大学必须坚持精英教育特色,重视创新性学术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应用型大学应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与应用研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造潜质的应用型人才。
在一流学科建设实践中,地方高校普遍实现了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引育机制完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学科国际化水平提高等重要目标,但在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交叉协同、人才引进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对此,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提出,地方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路径要持续优化,在学科定位上进一步彰显区域特色,发挥一流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注重本校师资培育,增强内生动力,以科教融合促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打造开放包容的学科环境,通过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在把握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学科评价体系,切实增强学科建设的外动力,必将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构建增添强劲动能,加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步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