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育科学》北大核心CSSCI读书笔记 | 汉语国际教育博士招生问题

2022/7/22 15:08:20  阅读:496 发布者:

文献基本信息一览

·篇名: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问题的透视与改进

——以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为例

·作者:李宝贵

·来源:《教育科学》2019

·级别:北大核心、CSSCI

了解作者

李宝贵,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博士生导师。历任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兼任辽宁省语言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终身会员、《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主面试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训专家等。

文献内容提炼

一些基本数据

2018年起,我国启动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教 育部计划首批招收120名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

2018年7所院校共完成试点招生22人,这标志着汉语国际教育领域高端师资人才的培养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

2018年年底,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向教育部申请了60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生名额。

关于这篇文章

研究内容

招生院校简章的六个核心观测指标(基本情况、申请条件、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评分方式、监察监督)

研究方法

文本分析法,将201919所实际招生院校的招生简章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对比。

研究目的

透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生招生简章的现状与问题,为下一步招生工作的完善提供可行建议。

研究过程

1)研究样本的确立

2)观测指标的确立

研究结论

1)基本情况

小编统计的2022年最新版:

2)申请条件

3)考核方式

11所院校采用普通招考方式(包括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扬州大学、西南大学),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考核一门外语和两门专业课,成绩合格者进入复试。

8所院校采用申请考核方式(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曲 阜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在招生环节方面的要求一致:材料审核、外语考试、专业笔试、综合面试。

4)审核标准及评分方式

5)监察监督

北京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在其他事项中提到了针对学生的监督机制;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标明了违规处理,但只涉及学生违规情况的处理,而对于学校抑或导师的组织保障和学生申诉环节明显缺失;辽宁师范大学明确涉及监察监督,对组织保障、违纪处罚、学生申诉都做出了明确的处理办法

问题透视

1

专业称谓不一致,与规定契合度不高

①专业称谓不一致:

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生”。

教育部官方网站:

汉语国际教育方向教育博士研究生。

2019年实际招生的19所院校招生简章中专业名称出现了9种不同称谓。

②对教育学专业依赖程度过高:

招生院校多数为师范院校,在招生选拔、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与教育专业博士具有较高的相似度。

③招生简章与文件规定脱节,招生要求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矛盾:

《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脱产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时间累 积不得少于2年,且在课程模块部分要求学生赴孔子学院或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的一些相关岗位就任1年教学或管理职位。而各院校的招生要求中报考类别大都是定向就业,这导致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难以落实《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毕业年限上,《培养方案》要求4~6年,而多数院校招生简章则有4年或5年的严格时间限制,这难免会使优秀学生不能3年毕业,也迫使部分学生选择延期毕业。

2

申请条件较严苛,硬性条件设置不合理

①生源定位上硬性条件要求不合理

对招生对象的前置专业没有明确要求,只限制具有硕士学位即可;对工作经历的要求较为严苛。

②对外语和科研重视程度不够

只有7所院校对外语水平有要求,2所院校对科研水平 有要求。

3

笔面试未有机结合

完全以笔试分数来确定进入复试的人员,笔试分数不能有效鉴别考生的学术潜能;单 纯以短时间的面试表现来衡量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很难做到绝对客观公正。

4

审核标准及评分方式规定模糊

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各院校主考教师对材料的把握与理解因人而异,面试环节评分也各有侧重,带有主观性的评判方式可能使学生与优秀人才失之交臂。

5

缺乏监察监督机制保障,损及选才公平

监督检查制度是招生过程中针对相关者行为的规范性约束,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招生过程有失公允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策思考

1

坚守发展特色,实现招生与培养最优化

专业名称应保持学士、硕士和博士的一致性。要坚守学科定位与特色,单独成立“汉语国际教育学”学科似乎成为破解学科归属认识不清的良策。这也正与国家汉办一度积极论证“推动设立‘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重要举措不谋而合。 

要拓展多学科理论依托的深度,加快实现依托多学科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融合发展。用教育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来助力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健康持续发展;要坚守学科定位与特色,科学安排教育学课程、语言学课程与汉语国际教育课程的比重。建设多学科复合交叉的课程群,实现跨院系、多学科深度融合、交叉的复合人才培养,体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 

建立招生简章与《培养方案》的联动长效机制,招生简章与培养方案应高度契合,应以教指委的《培养方案》为指引,努力实现招生与培养的最优化。

2

严把准入门槛,将硬性变为弹性

①为有意继续深造的考生提供平等的报考机会,将报考中的个别硬性条件改为弹性条件,扩大选拔范围。

A.对工作经历的要求适度放宽,增加有学术潜质考生的报考资格,适当调整工作经历的要求。(可采用加试)

B.对报考者的前置专业作适当要求。应是汉硕且有海外教学经历者优先,汉硕优先,有海外教学经历者优先。

C.宽以“申请”,严于“考核”。只要满足基本申请条件就应接受其报考申请,在后续考核中对知识和能力的选拔应作为核心环节。其中专家的推荐不应流于形式。

②严把准入门槛,增设补充条款,考察考生的基础外语水 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对外语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重视程度。

A.在外语水平方面,考核外语听说能力的同时也要考核其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

B.科研成果的质量、创新意识和学术潜质,应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考核力度,同时也应增设对研究计划的考核环节。

3

多元化考核,全方位考核综合素质

应增加笔试考试内容,提高试卷的信度和效 度。以基础知识考核为主,也要辅之以学术能力的考查。

加强对导师选才能力的培训,也要充分赋予导师人才选拔的权利。

有效借鉴人才测评理论对考生进行评估。

启用第三方监督机制。鼓励独立于导师、申请人和招生单位之外第三方专业组织,对入学的博士生进行跟踪监测,及时预警与修正,实施严格的分流退出机制。

4

审慎设定标准,加强规范性与效率性

考核标准指标化,降低评价的主观化倾向。借鉴《培养方案》中培养规格要求的四个方 面,制定规范、详尽、具体的指标化考核标准。

建立人才选拔的指标体系,科学分配每项比重。一是检验考生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国际汉语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二是检验考生是否具有较强的汉语教学、跨文化交流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能力;三 是检验考生是否熟练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四是检验考生是否能有效运用专业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胜任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岗位工作。

完善考核内容,将考核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分机制有效衔接,从形式上简化考生申请的复杂过程,从路径上开辟环环相扣的考核通道,通过详尽具体的审核指标,专业化、科学性兼具的笔试内容,以及客观公正的面试程序,全方位多视角审视考生的专业技能与核心素养。

5

健全监察监督保障机制,公开公平公正

招生过程透明公开,违规处理严肃认真。

健全招生考试的回避制度。

完善申诉复议制度。建立接受申诉意见的畅通渠道,确保考生及社会各方声音能够及时到达监督体系,及时回应各方问题,并对结果做出公示。

转自:汉教学苑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