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为什么要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2022/7/22 14:33:06  阅读:253 发布者:

文章转自:刀熊说说

先让我们从为什么要有Research Methods说起。

人类从来有很多疑问,我们每个人都不例外,大到“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问题, 小到我今天吃什么,跟谁吃,上哪吃之类的生活问题,我们不停的发问。

就拿想吃什么这个问题来说,想回答这个问题通常可以不同的办法:

1) 我们可以问身边的人--“嘿隔壁老王,你知道哪有好吃的湘菜没有?”,老王说他家旁边有一个不错,物美价廉,你就去了;

2) 我们可以上网搜,Google湘菜,百度搜索“北京朝阳区最好吃的湖南馆子”;

3) 或者我们干脆自己出去溜达,走到哪看到哪,看见可心的湘菜馆就走进去吃。

其实我们上面几种方法都是对于上哪个饭店吃东西这件事做了一个广义上的research, 这个research 的本质或者目的,无非就是去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可是答案无法凭空浮现(除掉做梦也能想通元素周期表这种特例姑且不说),于是我们寻找答案的方法其实就是通过data collection(数据收集):问隔壁老王其实是interview (访谈) 从而得到一手数据;上网找到的信息其实就是使用二手数据的一种方法(secondary data), 然后你自己出去晃荡的这种方法属于field work中的observation, 通过实地观察从而收集到数据。这类基于数据收集最终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我们称之为“empirical study”实证研究,相对的就是不基于数据的,就是conceptual study, 或者prescriptive article. 仔细去看,你会发现国内社会科学类的大多数文章都是“prescriptive”的,比如公共政策如何制定?我提出第一要公开透明,第二要依据法律—OK, 这些原则都对,然而数据在哪里?分析了哪些variable?是不是在任何政策、任何情况下都用这两点?这一类没有基于数据的(未必是定量数据quantitative data)不是empirical study.

说回来,用找饭店这个例子无非是让大家看到social research 是离我们多近的一种事物。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research, 每个人都在做research。不必觉得它多神秘多了不起。

那能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学术研究吗?那确实不能。Academic research—是指 rigorous investigation of knowledge-----它是更系统,更严格,更谨慎,更科学的设计,它有专门的格式,约定俗成的套路和过程,既用的词汇和语言。比如,学术版的“我应该上哪吃”恐怕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 收集大量样本,

· 细化 research question, 

· 确保 research question testable,

· 判断哪种 data collection 方法最合理,

· 然后在response rate 足够的前提下,通过相关性和回归性分析之类的定量(quantitative)或定性(qualitative)分析最后得出初步结论 (preliminary conclusion). 这个结论有多可信呢?这还要看你的样本有多大,你的分析结果的显著水平(significance),以及你所使用的问卷测量 (measurement)是有多么可靠(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显然, 没人会这么大动干戈的回答去哪吃饭的问题,因为“上哪吃饭”这个问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问题,这说明了不是所有问题都是 research question, 都需要academic research. 事实上问一个好的问题对social research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几乎从根本上影响了一个研究到底有没有价值,如何操作等等方面,我们会专门讨论。

然而这里我是想说social research毫不神秘,我们都可以做,只是需要稍加训练。所以相对于普通的”研究研究“,学术研究使用一整套尽量严谨的方法使答案尽量科学和接近正确,如此而已。然而,质量很高的social research 又是非常难达到的。举例来说,我之前的博士导师,会用23年的时间去设计、执行、分析一个研究问题,虽然同时有几个项目在进行,但是因为周期都很长,平均下来一年能出一篇质量上等的期刊文章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研究一下美国大学教授拿到教授终身制 (tenure)的要求,很多学校要求老师在入职后七年的时间内至少发表7篇以上top journal article----这个目标对于很多教授来说还是很有挑战性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在管理学这种社会科学里,平均一年发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已经很让人羡慕了。(当然,如果只看重量而不看重质,一年发几十篇也是有可能的)。

学系统的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 不仅仅是对搞学术的人有用,它实质上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法。举两个个人最简单的例子。我在第三年读博士的时候经受了一阵对于中医的疑惑,起因就是当时逐渐学习了quasi-experiment的各种方法,想不清楚中医没有数据如何能存在(然而现在明白中医本身并不属于science这个paradigm,这是另一个话题,且先跳过)。另外看新闻看报纸会非常注意区分”views”和“facts----比如 “我们公司一向秉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这是个观点还是事实?你如何证明?如何说服我?你可以说“我们周末从来不放假,人人刻苦加班”。Ok, 这是个fact了。再比如,看到科学研究的新闻,如“科学家发现晚睡晚起更有益人类健康”ok—以前呢可能就是听一下就把这个结果奉为答案了,现在要继续看几眼---样本多大?试验了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一万个人?样本多样性如何(randomness) ?都是男生吗?都是女生吗?都是老年人吗?都是健康人吗?都是长期熬夜的人吗?已知的相关其他因素都control了吗?然后发现很多以前不关心的枯燥数字变得特别有意思起来。

简单来说,以前大概很容易听信,现在习惯性的开始质疑,甚至有时我觉得太容易“不信”,看什么都觉得“别想轻易忽悠我”。这在美国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一种思维习惯---critical thinking, 大学老师最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之一。事实上跟美国学生一起上课或者做research, 你会注意到他们特别喜欢举反例,说“I may disagree you a little bit on this..”我觉得这已经成为了美国人的第二直觉(第一直觉大概是”democracy! Freedom!)

这个专栏的目的是用最简单易懂,接近于朋友之间聊天的方式,把你引入社会科学类学术研究的门。国内外严谨全面的各种研究方法论书籍已经不胜枚举,不需要再多我这么一份贡献。然而,更多时候我发现国内硕士博士研究生或青年学者,更需要的是一份简单易读的引路指南。如果可以,我希望用这些文章帮你找到桃花源的大门,让你知道研究方法并不枯燥,社会科学研究无处不在无处不需,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是一份荣耀的职业,我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且力量绝不小于自然科学家们。

既然不是教科书式的讲述,难免会招来误解,这里先来一点免责声明:这些文章不能代替教科书,教科书叙述看似繁琐但是往往严谨而全面,我这里呢只是想引个路,既不能也无法做到系统而严谨的给你构建知识城堡。我打算兴之所至,信马由缰,想到哪个主题就讲哪个主题,然而hopefully你会喜欢读,觉得有趣,看了之后有更多的理解和气血去看那些教科书。那就算是我对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尽的一点点微薄之力,也算是你和我之间的缘分。

那我们就开始吧。

转自:量化研究方法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