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下午,张作仁教授作题为《课题研究原点思维与选题》的精彩讲座。他首先针对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典型问题:选题困惑,鼓励学员聚焦两个小问题(你最想做好什么?最想研究什么?),进行五分钟分享。随后自然切入讲座主题,提出观点:一是课题研究的“真问题”是自己的;二是课题选题要遵循“三性”原则(真实性、典型性和创新性)。他还结合研究实例帮助大家明晰观点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接着张教授阐述课题选题的原点思维就是选择想做、能做和坚持做的事来解决问题,他通过剖析学校教育的基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与关键举措(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课堂变革和教师发展),建议教师原点思维下的课题研究选题要努力做到“典型问题”与“创意设计”。
他结合北京十一学校全方位(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的项目研究,带领大家一起领悟“项目研究从‘痛’开始,在‘困惑’和‘抱怨’中寻找项目研究”的真谛。他通过引导大家区分常见的课堂教学现象困惑与问题,剖析现象中的深层原因,让大家明确如何从众多复杂的问题中寻找“根问题”,清楚“可消除原因”和“与原因相匹配的策略”,从而逐步缩短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直至实现目标。
他认为最佳途径是教师立足课堂,做真实有品质的研究,关注学生学习课堂“四要素”(目标、教师、工具和同伴),形成技术融合与场景重构,引导学生逐步从“低阶思维”的浅层学习上升为“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其中教师要发挥“专业智慧”,创设“真实生活情境”,设计典型、合宜,有梯度的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六导”(学习目标的引导、学习策略的指导、学习兴趣的诱导、学习过程的督导、学习困惑的辅导和学习团队的领导)。
他建议学校通过“教研赋能”和“六力计划”,赋能教师研究指向未来教育的课堂变革,努力建构高结构、低控制、高品质和共成长课堂,从而优化育人路径,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育人目标。
在现场互动交流环节,学员蒋海丽动情地分享了对于此次讲座的感悟以及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为在座的学员们带来了满满的正能量。
沈凡凡丨乐清市中心幼儿园
张教授的讲座使我对课题研究有了新的认识。科研人的精神让人敬佩!学习反思,挖掘从现象到深层原因,寻找根源问题,在原有经验中总结不足。注意选题的真实性,典型性与创新性!从培训中,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要提升专业素养!
管丽静丨乐清市实验小学
听了张教授的讲座,我感悟良多。选题需“真实性”,摆脱“假大空”,我们尽可能做到“在地化”和“真实化”。确定课题前,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能力水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拆解大体系,形成小主题,以小见大,并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在生活场景和研究的课题之间搭一座桥,选择课题做到“在地化”。在此基础上,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场景,让他们借助教学资源有真实的体验,一步步入境,进而沉境,深入地学习,得到“真实”的数据,让课题更具“真实化”。
吴俐俐丨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
工作思维和研究思维是不一样的,张教授说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在好长时间内是没有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的,往往是工作上要做什么就研究什么,这就导致了我的研究的浅表化特征。虽然大家会认可我的科研能力,认可你做得好,但我却并不开心。张老师的讲座启发我开始思考我真正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未来数十年的时候我要坚持做什么事情。我还是想做项目化学习的研究,不过这一次我的出发点不再只是为了完成工作。
唐丽文丨永嘉县上塘城西中学
下午让我感触颇多的是教师立足课堂,做真实有品质的研究,关注学生学习课堂“四要素”(目标、教师、工具和同伴),形成技术融合与场景重构,引导学生逐步从“低阶思维”的浅层学习上升为“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其中教师要发挥“专业智慧”,创设“真实生活情境”,设计典型、合宜,有梯度的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六导”(学习目标的引导、学习策略的指导、学习兴趣的诱导、学习过程的督导、学习困惑的辅导和学习团队的领导)。
刘蓓璐丨永嘉县职业教育中心
今天的培训让我对什么是做真实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张老师对课题选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自己工作岗位的实际的提醒。我之前做过几个课题,每次都是市三等奖,觉得自己虽然是一个题目反复做,但是绕来绕去好像没有进步,只是文字表述上的不断梳理。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我选的题目不切合我自己目前的工作实际,不是我的工作范围所能驾驭的。需要借很多外力,又实际上借不到外力。立项时想象美好,执行时大打折扣,以至于结题时觉得没有东西。今天的课,让我觉得要先抛开我要做课题的想法。应该多想想,我要上好课,我怎么才能上好课。换一个出发点,让我发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力所能及的课题。
王伊琳丨温州大学附属茶山实验中学
《教师研究的原点思维与选题》感悟: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而出于内在驱动力想去做的事情,才能支撑我们坚持好几年甚至一辈子,被逼去做的事情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作为一名新教师,目前我其实是比较迷茫的,很多时候都是被推动着往前进,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做,只能被动地接受任务然后完成,缺乏主动创造性。抓住典型问题,然后创意设计,是我接下来工作中重点要关注的。
国杨丨瑞安市万松实验小学
今天有幸聆听了张教授的两场讲座,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科研即人生”,幸福的人生莫过于在生活上找对人,在工作上做对事。听着这句话,我不禁叩问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四年里,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角色?我真真切切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了吗?我还能做些什么?我陷入深深的惭愧与迷茫...... 此时张教授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成长历程娓娓道来,拨开我面前的那层迷雾。知以藏往,在张教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科研坚守者的力量与智慧。正是这份科研力量与智慧,让我倍感荣幸能够参加张教授的教育科研实操培训,同时也给予了我许多思考与启发。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心得体会。
一、做研究,不“盲”目
教师研究要有清晰的目标与规划。作为一线教师,要深入课堂教学,培养自己发现与提炼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后,思考在自己这个岗位上能够做什么,明确目标。做好长期研究的准备与计划,拓宽视野,把握机会,不断努力。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踏踏实实,时时复盘,灵活调整,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二、做研究,有事“忙”
立足课堂做真研究才是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重中之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该如何从零碎繁琐的工作中释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呢?张教授讲座上精彩的案例——“龙湾区我心中的好课”项目实施是我追求的目标与榜样。在教学研究中,我也要多思考,学习成功经验,通过一件事统整多件事,让自己真正的有实事“忙”。
三、做研究,不“忘”本
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因此,教师的研究也要回归教育的本真,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与目标、教师、同伴、工具等四个要素的互动出发,立足课堂,做真实有品质的研究,坚守教育的初心与理想。
科研是一种力量,有时候解决问题不是目的,关键的是研究过程带来的愉悦与成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学习选择、学习反思、学习求真、学会感恩。朝着上好每一堂课,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目标不懈努力。
许艳艳丨平阳县昆阳镇第五小学
很荣幸有机会参加这次培训,每每听张教授的讲座,我总会有种醍醐灌顶之感,随即产生新的启发。今天听完讲座,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几个关键词:真、思、归。
“真”即教师要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教学现象,思考其背后所反映的真正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而开展认真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为什么我们的课题有时会被评价选题范围太大?有时会感觉内容写得太空泛?有时可能就是没有做到找“真问题”,做“真研究”。
“思”即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应善于反思与总结。有时我们可能做的事情很多,但做完后没有回头再去思考自己的得、失与改进,这便使我们错过许多进步的机会,一些典型的做法经验也因而没有得到记录与分享。
“归”即教师无论是开展教育教学或是研究工作都应该回归课堂、回归学生,让研究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毛彩梅丨文成县职业高级中学
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兼学校教科研与师训工作管理者,我带着诸多疑惑来参加张教授的教师教育科研实操培训班学习,以培养科研思维,汲取科研力量,追求科研气质。
上午聆听张教授的精彩讲座«教师研究价值取向与泛式»,学着复盘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发现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里,没有很明确的专业成长规划,近三年才清楚自己想要做且能坚持的研究领域,即中职专业课教师技能教学培训和中职生职场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培养。张教授的点拨,让我学会了自我准确定位,懂得如何谋划做事,如何统整多重工作,对英语学科教学、学校教研和师训工作的创新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知道如何探索具体的可操作办法,让我更有信心使工作“忙而不乱、杂而有序”,努力做出更多成果成效。
下午继续聆听张教授的精彩讲座«课题研究原点思维与选题»,对照自己今年执笔立项的省级教师教育专项课题«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基本符合张教授提出的三个选题要求,一是符合选择想做、能做和坚持做的事来解决问题的“原点思维”;二是符合课题研究的“真问题”是自己的;三是课题选题遵循“三性”原则(真实性、典型性和创新性)中的前两性。之前张教授的课题论证和今天的专题讲座,帮助我挖掘出此课题研究的创新点,让我更加明确问题的可消除原因以及与原因相匹配的策略,重点通过学校创新教研机制,立足课堂,做真实、有品质的教师培训培养研究,形成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胡淑芳丨温州大学附属南白象实验小学
之前多次听张教授说科研是一种思维,一种力量,一种气质,一种人生。似懂非懂的我只能领悟其中一二,今天张教授用他自己的经历复盘让我顿悟其中的内涵。
1.真实性:真实的教研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心出发,认准自己喜欢的且值得去做的,不是为了课题而课题。
2.前瞻性:人无我有,张教授每个项目都具有前瞻性,其前提是张教授是张教授而非别人,他的思维具有前瞻性。他做了好多年的三单实验好像专门为当下双减和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变革服务的。我们凡夫俗子没有张教授那般的遇见性,但我们可以做的是改变自己的拖延症,凡事不能零时抱佛脚,像张教授一样提早策划。还要紧跟张教授身后,学习未来教育,了解未来课堂,努力成为未来型教师。
3.持久性:科研不是过家家,不是跟随教育时髦走过场拿证书,科研的价值不在于赤裸裸的功利之心明晃晃的证书,科研的价值在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张教授那一个个10年的规划及持之以恒的科研历程让我目瞪口呆,惊讶与科研人的执着与坚守,佩服科研人的真实与坦荡。你们有过10年或5年的研究项目吗?心灵的拷问深深地撞击心灵,为了靠近自己的德育梦想,然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一直把自己列入学科边缘人,没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备课,好好上课,好好研究课堂变革。身为教研组长的自己,没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研究怎样更好地带好团队,这是科研人该有的气质吗?愧疚之余,感觉自己可以放下功利之心,静心教书,用心带队,把学科教学和德育发展进行有机整合,学会科研的统整性,踏踏实实地跟着师傅沾沾科研人该有的气质。
张南丨温州大学附属茶山实验中学
躺在床上试图复盘这一天的培训所得,张教授这一天充满力量和智慧的科研分享在脑海中以片段的形式重现。其中两个灵魂的拷问让我印象深刻:你想研究什么领域?你愿意研究它一辈子吗?我们太多时候没有想明白就被催着做自己并不会坚持的事情,随波逐流成为了一个瞎忙者。此时此刻我躺在这,努力让自己带着张教授思考问题的视角审视自己,我似乎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我的生涯快乐与成就来源于课堂,我喜欢上课,课堂总能让我全情投入,慷慨激昂,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如果说有那么一项研究是我会用一辈子去坚守的话,那我想它必定是对课堂的研究。回想自己教书生涯经历了那么多次课堂评比的“折磨”可依旧初心不改,深爱课堂。所以今晚在张教授的任务驱动下我找到了自己要一辈子要努力的方向:深入课堂做一个幸福的研究者。借用最近在看的书《追风筝的人》里的一句话,我要向我的研究对象课堂表白:为你,千千万万遍。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能谨记张教授的建议并努力践行:读点书,想明白,踏实做,真诚说,随时记,个性写。
转自: 科研力量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