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Loading...——2022中央美院毕业季"正式启动
5月20日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开幕
5月25日本科生毕业作品展第一阶段上线
6月2日本科生毕业作品展第二阶段上线
前言
"实验"学术:写在2022届人文学院硕博士研究生毕业展的前面
三年以来,我们阅读的每一书,思考的每一个问题,上面都写着两个字:隔绝。
三年以来,我们每一天都在期待结束,期待开始,期待相聚。
三年过去了,尽管我们没有迎来相聚,却迎来了分别。
三年以来,我们学会的唯一一种生活,是线上的生活。
但什么是“线上”?在什么“线”上?
卡夫卡说,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在这样的“线上”,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举步维艰,都度日如年。
但是,我们走出的每一步、每一个尝试,都是新的,都是飞翔。
艺术走在前沿,是实践。
学术走在前沿,是实验。
我有理由相信,在五十七位硕博士同学的五十七种“实验”中,学术会呈现出来的力量,连通着你们在“线上”的每一个姿态,那么沉重,那么轻盈。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教授
李军
2022年5月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致力于艺术史与艺术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其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涉及古今中外的艺术问题,涵盖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文化遗产和艺术理论四个方向。为了进一步展示2022届人文学院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这里将他们的毕业论文概要向大家简介呈现出来。
2022届人文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简介将分为四期推送发出。本期推送为第一期。欢迎大家的交流与批评。
中国美术史
古代
01
《蕃兽远道来:明代贡兽图像研究》
作者:赖星睿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尹吉男
论文简介:贡兽是明代朝贡活动中一种独特的礼物。它们不仅体现出外邦对大明的尊 崇,也能作为祥瑞对统治者进行颂扬,故长颈鹿、犀牛、狮子等贡兽被包装为一种瑞兽,并产生了“瑞应图”“职贡—瑞应图”等多种绘画模式。这些图像对原有的瑞兽图像产生了冲击,二者在明代中期相互交融。此外,犀牛这类身体具有 药用价值的贡兽也出现于宫廷的本草书籍之中,揭示出贡兽在明代宫廷生活中的 另一重维度。
随着晚明商业市场的崛起,朝贡体系走向衰落。宫中的贡兽图像开始逐渐流入市场,它们在求古尚奇的审美风潮下被不断复制、重组与改造,成为一种可供售卖的商业产品;且《蕃兽图》等绘画中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初宫廷贡兽图像的风貌。与此同时,耶稣会传教士也将欧洲自然史图像引入了中国,明初的贡兽以一种全新的“他者”面貌再次进入了中国。
02
《河南登封王上壁画墓图像考论》
作者:陈笑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贺西林
论文简介:本文主要从河南登封王上墓壁画图像构成问题、图像隐喻问题和反映的丧葬习俗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可知别具一格的花鸟和山水人物画与传世画作之间存在关联性,同时宋金时期中原地区的丧葬观念、道教信仰、园林文化和厅堂陈设等也对壁画的内容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展现了墓葬美术多元化的面貌。
03
《南北朝畏兽研究》
作者:梅仁华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贺西林
论文简介:畏兽是六至七世纪墓葬和佛教石窟中频繁出现的形象,其典型特征是兽面,力士装,肩部双翼,腿部各悬挂两条羽翎。学界关于畏兽的讨论成果也颇丰。本文以出现于六到七世纪的畏兽作为讨论对象,以墓葬中的如陵前建筑、石葬具、壁画的畏兽为主,兼及佛教石窟,对畏兽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
04
《虢季墓玉器研究》
作者:杨一凡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郑岩
论文简介:本文以虢季墓中棺椁构建出的空间结构为框架,对墓中的玉器进行综合讨论。首梳理墓葬中的遗玉与改制器,进而辨别这些陪葬玉器在墓葬中所扮演的角色,讨论它们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语境中所带有的思想内涵和功能属性,最后探讨玉器放置的空间逻辑以及陪葬玉器与墓主个人之间的关系。
05
《山东曲阜孔子墓研究》
作者:张嘉恒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郑岩
论文简介:山东曲阜孔子墓,被公认为是“至圣”孔子所葬之处,是曲阜的重要“圣迹”。然近代发现其中并无孔子遗迹,今所见孔子墓实为各历史阶段人们共同营建的结果。两千余年间,该“圣迹”形象和历史真实性是如何逐步营造的?什么力量影响了孔子墓的存与变?本文从物质遗存入手,探求圣迹“营建法则”,一窥墓葬观念及其功能的发挥。
06
《墓葬中的“书写”与“声音”:宋辽金元墓墨书题诗研究》
作者:章肃霜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郑岩
论文简介:宋代印刷术的规模化应用,使得社会开始从“写本”时代走向“刻本”时代,然而宋代也是一个“音乐下移”的时代。此时墓葬中所出现的墨书文本既有受到属于书面传统的影响,如民间坊刻的蒙童读物、诗学教材及民间日用类书等通俗读物印本,亦有相当部分的文本是被口头演唱的文本而非案头式文本,这些文本依赖于口头形式的传播,在进入墓葬之前拥有多种“身份”。这些文本是“名流”画作中的题画诗,亦是宴仪上的“口号”诗或进盏时的侑酒、侑茶曲;是民间流行的“话头禅”,亦是杂剧或其他“勾栏瓦肆百伎”中通行的“留文”、套子;是仙话故事中的道题,亦或是法会仪式中被演唱的诗偈。
本文试图探讨这些“墓壁题诗”如何借助“题壁”这种特殊的形式,加入以“视觉”为中心的壁画墓装饰体系。墓壁题诗不仅仅用文字的方式将墓葬空间“文本化”,也用“声音”去参与墓葬丧祭氛围的营造。
07
《宋代<落花游鱼图>研究》
作者:郭贝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黄小峰
论文简介:鱼类到了宋代成为一种流行的绘画题材,并且在《宣和画谱》单独成为一个绘画门类。北宋画家刘寀是画鱼名家,现藏于美国圣路易美术馆的《落花游鱼图》是他的代表作。本文从整体上梳理这幅作品的鉴藏史并通过对比风格确定作品的年代,随后分析宋代“草木鸟兽之学”影响下画中动植物的内涵,在思想上,“鱼藻”和“游鱼”这两个主题分别可以追溯到《诗经》和《庄子》。整幅作品以落花游鱼作为观赏主线,中间穿插了“群鱼戏藻”和“朝鲤”两个场景。尾段的“朝鲤”部分,可以看出鲤鱼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后世鱼画的样式影响。
08
《图绘“岱”“海”:明代山东的区域艺术形象研究》
作者:王沨湉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黄小峰
论文简介:本文从舆图中选取泰山和“东海”作为对象,围绕绘画、志书版画等材料,主要针对大众旅游背景下的泰山实境与虚构图像,登州府、莱州府的军事海图与旅游版画,以及仙话系统中的蓬莱图像等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尝试构建一个以“岱”“海”为代表的明代山东区域艺术形象。
09
《东坡之形:明代苏轼图像的生成与传播》
作者:陈睿诗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黄小峰
论文简介:明末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苏轼形象在这一阶段达成了共识。本文以明代图像为基础,将视觉、物质两个角度与社会史的方法相结合,旨在还原苏轼形象所处的语境,即明人的观看方式、图像的制作生产及使用。最后,本文将讨论人们对苏轼的定位,探讨其对后世形象的影响。
10
《明清时期虎丘图像研究》
作者:杨子青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邵彦
论文简介:明清时期对虎丘图像的艺术表达内容丰富,这使得对其的系统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从宏观的城市氛围、微观的地区历史以及对图像的溯源分析了虎丘入画的原因,随后以创作者的身份为分类依据,试图厘清因为创作主体的不同而对图像塑造差异化产生的影响,探究虎丘图像在此过程中的形成、固定与重塑及其背后的多重文化内涵。
11
《唐代塔式罐研究——以墓葬资料为中心》
作者:吴京霓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张鹏
论文简介:本文以唐代墓葬出土的塔式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其形制、纹饰和材质的特征与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梳理塔式罐在墓葬空间中的摆放位置及与其他随葬品的组合关系,讨论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区域互动与融合,探讨塔式罐反映出的复杂文化内涵,进而深入到对唐代丧葬观与丧葬文化、宗教世俗化以及民族交往等问题的讨论。
中国美术史
近现代
12
《母子家国:蒋兆和<流民图>中的母亲形象研究》
作者:陈瑶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宋晓霞
论文简介:本研究尝试从“母亲形象”角度切入,以此来认识《流民图》蕴含的女性、母子表现与家国语义之间的潜在联系。文章重新梳理了《流民图》中的母亲形象以及“母子”组合关系,追溯了“母亲形象”的历史脉络,进而讨论这一形象在晚清以来的新意义,特别是抗战时期所包含的“家国”象征。
世界美术史研究
西方
13
《编织心愿与时尚:17世纪末法国博韦皇家制造厂第一期中国挂毯图式来源与构成研究》
作者:姜宛君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李军
论文简介:本文首先从17世纪东西方交往的历史语境入手,揭示挂毯主题得以生发的土壤,即全球往来日益密切的事实和知识、物品与趣味的流动。进一步,通过追溯挂毯图像的来源,笔者发现设计团队通过将中国故事情节安插进已然在欧洲市场流行的挂毯主题和场景之中,通过二者的结合来制造东方时尚,最终实现盈利和畅销。
14
《旧与新:<爱德华六世与教皇>一画的多重语义》
作者:余牧熙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李军
论文简介:本研究源自一件展出于德国20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五百周年纪念展的展品,创作者不详,创作具体时间不详,通过探讨此画的多重语义及众多不同的主题与形象汇于同一画面的缘由,我们得以揭开中心的教皇与画中唯一的女性形象的身份谜团。此画不仅有宗教改革时期流行的反教皇主题,更强调了新教王权继承的正当性。
15
《艺术、政治与社会:纽约达达的反叛》
作者:钟滢汐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邵亦杨
论文简介:达达运动发起于1916年,其艺术活动以及文学创作渗透着反叛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艺术活动上首先表现为对现存艺术观念的反叛。本文选取了纽约达达(New York Dada)1915年至1921年之间的艺术活动,分别从反美学、反艺术体制、反战的三个角度对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弗朗西斯·毕卡比亚(Francis Picabia)和曼·雷(Man Ray)这一时期带有反叛性的艺术创作进行研究。本文最终的结论是,纽约达达的艺术家们在挑战现存艺术观念与市场的同时,对一战期间美国工业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批判,即反叛的具体对象、方式、原因都与当时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从而反映出纽约达达对艺术和社会进行批判的多面性。
世界美术史研究
西方
01
《女权主义运动中的尼基·德·圣法勒研究》
作者:张沈彤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邵亦杨
论文简介:论文将法裔美籍艺术家尼基·德·圣法勒的艺术和人生置于欧美女权主义运动的背景之下,探索圣法勒所进行的女权主义工作,对20世纪50至70年代间艺术家创作盛期的作品进行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分析;另外,本文也从不同角度切入,探讨圣法勒的作品在整个20世纪的现代艺术运动中被低估并处于女权主义艺术史边缘的原因。
世界美术史研究
东方
02
《由凡入圣:<玄奘三藏绘>中的玄奘形象研究》
作者:李牧谿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王云
论文简介:伴随佛教东传,玄奘的故事与图像也随即进入日本并融入本土文学及佛教美术创作中。日本镰仓时代祖师绘传《玄奘三藏绘》是如何塑造玄奘形象的,其中的玄奘形象与中国及日本现存其他玄奘图像具体有何不同,这一特殊性在绘卷中如何体现,又缘何产生?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与图像遗存的对比及玄奘特殊造型的图像溯源对此进行探究。
03
《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火焰纹研究》
作者:潘凯阳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王云
论文简介:火焰纹是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中分布广泛的一类纹饰。学者们围绕北朝金铜佛像、石窟壁画、造像中的火焰纹展开了诸多讨论,但北朝时期众多的火焰纹样式始终并未厘清构成方式,图像溯源也存在深入的空间。本论文首先从文献出发,通过梳理佛典和其他早期文明现存文献中的记载出发,探索火焰纹的佛教意涵;其次,在全面梳理整合北朝各时期石窟佛教造像、金铜佛像背光中火焰纹的基础上,运用形式分析的方法分析火焰纹的基本构成元素,依据元素的形式特征对火焰纹进行分类;然后,依据火焰纹样式构成的基本单元不同,将火焰纹分为中式火焰纹和西式火焰纹两类,分别讨论两种火焰纹的图像来源和意涵。本文试图通过火焰纹一窥北朝时期欧亚大陆宗教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04
《中国北朝神王图像研究》
作者:谢伊雪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王云
论文简介:东魏武定元年骆子宽等七十人造释迦像以其基座上十身带有“神王”榜题的形象而受到学界关注。学者们围绕骆子宽神王像以及北朝佛教美术中类似图像展开了诸多讨论,但“神王”概念始终未得到厘清,图像溯源也存在深入的空间。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回答“神王”是什么、从何而来的问题。
05
《渡日“毗陵草虫画”的构成方式与绘画主题研究》
作者:李苑彤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王云
论文简介:本论文以明代产生于中国毗陵地区(今常州地区)、东渡至日本的一批“草虫画”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渡日“毗陵草虫画”的构成方式与绘画主题,结合各类文献材料、绘画作品、工艺图像、本草图谱,将渡日“毗陵草虫画”置于文化交流与图像发展的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俄罗斯和欧洲美术史
06
《作为美术史概念的拉斐尔前派之再思考》
作者:王琳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于润生
论文简介:由于拉斐尔前派的概念较为模糊,文章对拉斐尔前派的概念进行风格辨析,提出“折衷主义”的看法来整合比较分散的画派风格。同时对罗斯金与拉斐尔前派的关系进行考察,质疑了罗斯金的评论所塑造的拉斐尔前派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英法两国社会环境来说明两国艺术发展的合理性,将拉斐尔前派置入现代艺术发展的脉络中。
07
《<苏里南远征记>威廉·布莱克插图研究》
作者:李思瑶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于润生
论文简介:本文运用图像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了18世纪英国艺术家和诗人威廉·布莱克在斯特德曼1796年出版的书籍《苏里南远征记》中制作的16张版画插图,揭示了布莱克在殖民问题的表现上所暗藏的帝国侵略意识、种族观念和对女性及家庭关系的多重含义。
文化遗产学与美术考古研究
08
《珠宝镶嵌瓷器的美学:奥斯曼帝国托普卡比宫藏中国白釉红圈碗研究》
作者:梁蓉容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李军
论文简介:在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博物馆中,收藏有奥斯曼帝国工匠用宝石装饰的中国瓷器,这一现象出现在16世纪的苏莱曼大帝统治时期。在装饰品表面镶嵌珠宝是大多数宫廷艺术特点,以瓷器为载体进行珠宝镶嵌却是奥斯曼帝国独有的艺术语言,在16世纪的皇宫宫墙内与21世纪的博物馆馆内,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09
《从朝服到戎装:康雍乾三代后妃形象研究》
作者:陶泓锦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李军
论文简介:从康熙时期身穿朝服正襟危坐的皇后像,到雍正时身着旗装或汉服变装行乐的女性家庭群像,再到乾隆时期参与木兰秋狝的后妃形象和跨越性别限制的女子戎装像,后妃形象体现了历史性的继承、民族性的特点以及时代性的发展,充分展现出其丰富的历史地位、政治意义与艺术价值。
10
《石窟的永生之路》
作者:赵冠昀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陈捷
论文简介:石窟是空间可视的艺术史的具体呈现,同时也是当时佛教信仰体系的佛教观和社会思想状况的呈现。作品从莫高窟早期石窟非常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的第285窟入手,通过这一个案分析,对洞窟造像、形制与当时流行的净土思想、《法华经》思想的关联进行研究,来挖掘该窟营建是否具有整体性,从而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空间联动。
11
《塑造“光明”:中国江南宋元摩尼偶像综合研究》
作者:张鹏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李军
论文简介:本文为针对南宋至明初江南地区对摩尼教教主摩尼形象的偶像化处理所进行的综合研究,主要围绕三件同时期的绘画与雕塑作品中的摩尼偶像展开。一方面从大问题上梳理摩尼形象在自西向东历程中的偶像化历程,另一方面则着眼于其在宋元江南时空限制,剖析其象征元素来源、生成与复合方式以及偶像所呈现的空间与功能性。
12
《萧后冠新探》
作者:杨璟妤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贺西林
论文简介:本文研究的对象扬州曹庄萧后墓出土的头冠是封建礼仪制度下,基于礼法制作的成果。研究重点在于结合头冠规格、材质上的特殊性和合葬墓中其他陪葬品体现出的一些非地域性特征,试图建立头冠与萧后本人的联系,意在说明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当权者的政治态度对头冠的制作,甚至是整个墓葬运作形式的影响。
13
《明代皇室真武信仰与身份塑造:以武当山和钦安殿为核心》
作者:王琴钰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陈捷
论文简介:明成祖登基之后“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在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和明北京紫禁城中都将真武信仰置于突出地位,真武与明成祖的形象重叠通过这两大建筑营建得以体现。此外,真武在明朝成为举国信奉的玄天上帝,对于明代皇室而言含义特殊,是护卫王朝的护国家神。
中国古代书画史与鉴定研究
14
《行旅与故乡:陆治<白岳纪游图>册的绘制、用途与临摹》
作者:王思璐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邵彦
论文简介:陆治《白岳纪游图》册,涉及的是一次从苏州至新安的长距离旅程,应属“纪游图”一类,打破地理边界,以跨越三省为背景的组合,在陆治其它作品中不曾出现。换言之,陆治对实景题材的描绘,不仅偏离了苏州文人画家的选材范畴,其组合形式更反映出一种不再局限于一方、宏观开阔的视野。
15
《“苏州片”中“仇英风格”的模式化生产》
作者:张毓秀
(2022届人文学院硕士)
指导老师:邵彦
论文简介:“苏州片”为二十世纪初期才出现的古董界行话,泛指明清苏州作坊所仿制的托名于古今名人的伪作,而其中有一批数量庞大、托名为仇英,具有明显“仇英风格”的伪作。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为“苏州片”中“仇英风格”的作品是如何以模式化的方式生产出来的?全文根据提出的核心问题而展开,以探究“苏州片”作坊的生产模式。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