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2年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行榜揭晓,该榜单统计了2021全年各国研究机构在高质量期刊的自然科学论文发表情况。根据榜单数据,在疫情时期众多著名高校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国高校的高质量论文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在国际上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评论者认为,正是中国稳健增长的研究支出,促成了其今日的优质论文爆发。
自然科学指数被用以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其数据库中包含了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关系,被视作评价机构科研表现的重要指标之一。由知名科学家组成的独立委员会挑选出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82本顶级期刊,然后统计各研究机构在这些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情况。
自然指数的主要统计指标为采用论文数(Count)和贡献份额(Share)两项。其中采用论文数量是指,当某研究机构(或国家/地区)在上述82本顶刊中发表文章时,该文章每位作者所在的机构(或国家/地区)都获得1分。而贡献份额(又称分数式计量,fractional count/FC)则是依据每位作者对文章的贡献进行统计。其统计方式是,将每篇文章总分值设为1,且设定每位作者对论文都有相同的贡献,该文章产生的1分将在所有作者中平均分配。同时,若某作者同时隶属于多个机构,则该作者的贡献份额将进一步在各机构间平均分配。
除此之外,自然指数还将科研机构(或国家/地区)所有双边合作方的贡献份额相加,得出了合作分值(collaboration score)的指标,用以衡量机构或国家之间的科研合作程度。
根据今年公布的自然指数榜单,2021年度中国科研整体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繁荣。江苏大学的优异表现就十分能说明情况——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其贡献份额蹿升了118%。而江苏大学并非中国高校中狂飙急进的个例。在贡献份额增幅最大的50家科研机构中,中国机构占据了其中的40家,并且垄断了第1名到第31名的名次。而在上一年的榜单中,中国仅有两所高校进入贡献份额增幅前十名,分别是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人员推测,今年的自然指数榜单或许反映了中国政府长期的科研投资正在取得成效。
如果将自然指数排名靠前的几个国家放在一起对比,中国的进步将更为显眼。如下表所示,美国以19857.35分的贡献份额保持第一,但相较其去年的表现则整体下滑了6.2%,这是其自2015年以来的最大跌幅,美国也因此成为前10名科研大国中下滑降幅最大的国家。中国以16753.86分的贡献份额位居第二,增幅达14.4%,为前十名国家中增幅最大的。而在去年榜单中,中国的整体增幅仅有1.2% 。可谓进步神速。
由上表可见,除中国之外,自然指数前十位国家中仅有韩国的贡献份额在上涨。而排在第11位的印度贡献份额也有明显上涨。在其他科研大国因疫情低迷不振的时候,中国仍然保持优质论文的快速增长,这显然反映出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地位变得日益重要,正在逐步改写世界科研的格局。中美的论文产出对其他国家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而中国作为后起之秀正在对美国的执牛耳地位发起挑战。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和国际发展研究员Miguel Lim一直在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行研究,他表示,中国今天的增长“并非有什么不传之秘,钱就是主要的因素。中国的研究经费增长稳定而可观,其回报将由时间来证明。但我认为我们已经初步看见了他们取得的成就”。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科学政策研究员曹聪表示,中国政府在研发方面不断增长的投入(2021年其投入占中国GDP的2.4%),仍然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因素。而根据世界银行资料表明,中国研究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从1996年的0.56%,一直稳步上升到2018 年的2.14%(见下表)。
中国的科研投入变革历程
1995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211工程。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211工程为这些高校提供了大量资金,以促进其研究能力发展。1998年,985工程上马,旨在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向9所重点高校提供了更多研究资金,用于建设新的研究中心,并在后来将资助范围扩大到39所大学。由于这两个计划的广泛影响,985、211成为了中国重点大学代名词。
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提出实施“双一流大学”战略,终止了985、211工程。2017年9月,国家公布首批双一流大学共计137所,世界一流大学共计42所。资助范围更广,力度更大。也反映出中国在关键研究领域领导世界的决心。Lim表示,“这并非面子工程。虽然声誉因素显然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但这些资助体现了中国渴望在其认为重要的领域实现战略主导地位,这不仅关乎排名,也关乎与美国的战略竞争。”
北京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部主任Hamish Coates说,资助稳定性也产生了有益影响,稳定的资金来源意味着研究人员专注规划未来几年的研究。比如“双一流”战略就是一项会长期生效到2050年的稳定政策。“这反映出中国政府是熟悉科研的实际运作需求的”,Coates说。
但Coates也指出,研究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中国对研究的投入或许将会减少。“因为英、美等老牌科研大国在科研投入中都经历了收益递减的过程,这说明了科研投入的边际效应,同样的资金,在不同的投资阶段将起到的效果将有变化。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虽然在中国眼下还不明显,但迟早会发生。”
中国论文何以“逆行增长”?
从2020年到2021年,中国的研究机构在自然指数中的份额得分,上涨得比其他国家更快。这令人疑惑,为什么中国能够实现“逆行式的增长”?Lim表示,尚不能肯定疫情对此有何影响,因为缺乏数据来支持任何可能的结论,“我对疫情的问题非常谨慎”。Coates则认为,现在要讨论疫情对自然指数所产生的影响还为时过早,“2022年榜单中包含的研究可能在2017年已得到资助;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是在 2020 年完成的,你不能说这一切都是疫情所致”。
Lim称,“发表为王”的风尚弥漫在学者存在的每一个地方,在这种风尚中,在高影响力刊物发表文章是十分重要的追求。这种风尚在中国尤其盛行。“这设置了比英国更高的门槛。在英国,你可以在没有太多出版物的情况下开始你的职业生涯,但在中国不行。中国的研究生通常在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获准毕业。” Lim进一步指出,尽管许多研究人员都批评过度追捧学术出版,认为这造成了一种有毒的工作氛围,但对论文发表的高度重视可能部分解释了中国优质论文的高速增长。
不过,中国去年并未取得如此亮眼的表现。这令许多人感到困惑,为何“崛起”来得如此突然。但自然指数创始人David Swinbanks认为,中国今年的强劲表现应当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预示。他表示,“榜单数据显示,透过其庞大且已成熟研究体系,中国的研究投入正在促成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持续产出。” 当然,自然指数榜单毕竟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Swinbanks也鼓励人们在参考自然指数的同时,联系更多数据资料了解发展情况的全貌。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index.com/
转自:知社学术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