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建议收藏:2022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两大主题!

2022/6/29 15:27:00  阅读:593 发布者:


作者:梁树发(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从“中国与世界”维度思考,能够成为2022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的,一定包括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两个问题。由于近几年一些学者已经对这两个问题开展研究,所以,准确地说,这是两个在2022年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解释,他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二,它由五个方面的具体文明构成;第三,它是由五个方面的具体文明协调发展构成的有机整体。

文明进步是世界历史现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的现实,是世界发展道路选择,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期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部分来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不仅要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提到世界历史进程高度来认识,而且要把关于其本质的认识提到世界历史高度,从而能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得到的进一步启示是:我们是否可以把表现“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人的交往关系的发展即“交往文明”纳入人类文明形态范畴?受钱学森提出的“世界社会形态”概念启示,2000年我在一次全球化问题研讨会上,从民族生产方式与世界生产方式的关系的角度谈了世界社会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认为全球化“带来的首先是民族生产方式向世界生产方式的转移,或者说是一种进步的作为世界性的生产方式对民族生产方式的同化”。而随着这种生产方式的转移而来的,将是社会的超经济性发展,即包括政治、文化因素在内的全面的社会变化和发展,“将是民族社会形态向世界社会形态的转移”。世界社会形态概念正是从交往文明角度对世界历史形成以来的历史,按照社会形态理论作出的一种理解,反映了人类文明由民族、国家内的交往向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普遍交往发展的事实。因此,人类文明形态的理解不能少了交往文明这个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都明确提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形式上看,这是关于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的两个独立主题,从“中国与世界”的角度看,它实际是一个主题。一方面,由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本就属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所以,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总体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具体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总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总是要通过发展具体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实现。所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发展当代具体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

以上是关于形式上“两种”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静态分析,而它们的实际存在是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而言,首先是总体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其次,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从本国本民族的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发现、发掘、提升具有一般的普遍意义的理论内容,丰富和发展总体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由互动而构成的不停顿的辩证循环过程,这个过程形成连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周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二者的发展的研究。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一般发展论问题它涉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条件、主题、道路、方法,涉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民族化如何得以实现和它的成果如何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元素”。这些是需要我们根据当前世界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应该特别着力的。
来源:荆刚小站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