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全:一封造假的胡耀邦信札
2022/6/28 16:14:37 阅读:170 发布者:
刘新岗主编的《衡水学院书画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集 下》(河北美术出版社 , 2016.08。以下简称“衡水馆藏”)第368页,收录一封胡耀邦信札,现据信札照片录于下:
轶青、庆芳、云龙同志:
请你们看看《光明日报》这一版。我认为这个讨论对青年很有教育意义。希望不断地运用。
胡耀邦
七月十六日
该书编者“备注”曰:
此信写于1979年7月16日。上款人孙轶青(1922-2009),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后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另一上款人刘庆芳,时任《北京日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
这封信的第三收信人,该书编者未“备注”,想来不知道。云龙,应该是纪云龙。原名刘嘉祯,学生时代参加抗日活动、从事写作,一直用纪云龙的笔名,后来就一直沿用下来了。1944年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任沈阳《东北日报》记者、《文化导报》编辑,后任《知识》杂志、《生活知识》、《东北青年报》副总编辑。五十、六十年代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主持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延安作风万岁》、《我的一家》的宣传报道,参与撰写《论雷锋》等论述青年成长教育问题的社论,在全国青年中产生深刻影响。粉碎“四人帮”后任卫生部宣传办公室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健康报》社长兼总编辑(见鲁果编:《文化导报回忆录》,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2-43页)。
从信札内容看,胡耀邦是要这三个人关注《光明日报》讨论的一个与青年有关的话题。
可是,查1979年7月16日(及7月15日)的《光明日报》,并没有讨论有关青年的话题。且,信札上的三个收信人,孙轶青、刘庆芳、纪云龙,在1960年代有同在《中国青年》或《中国青年报》任职的经历。因此,我觉得,这封信的时间断年不应该是1979年,而应该是1960年代某一年。
有了疑问就去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还真找到了这封信的出处。不过,查到了倒让我大吃一惊:“衡水馆藏”收录的这封信,应该是造假之作!
2000年6月,“《中国青年》杂志社宣传发行处”编印了一本《中国青年杂志社社藏重要文稿、名家书画集》(以下简称“社藏”)。这本书是该社自印本,看到的人应该不多。“社藏”16页上,收有胡耀邦信札一封。这封信的内容,居然与“衡水馆藏”收录的信有高度的重合。
“社藏”刊发了这封信的照片,并标有时间:“胡耀邦的信(1964年7月16日)”。信是横格纸上竖写,且应该是三页(照片应是三页叠排),不是一页;即使如此,也能看得出来,“社藏”这封信的内容比“衡水馆藏”的信要多得多。在“请你们看看《光明日报》这一版。我认为这个讨论对青年很有教育意义”一语后,还有“请你们指定人注意这个讨论的反映和进展。抓住青年中一些最关心的大问题,也是提高我们报刊人员思想水平”等。最后一页的两个字虽然半边,但也能看出是“运用”两个字。
查1964年7月16日《光明日报》,第三版有“什么是青春的光辉和怎样才能放出青春的光辉?(附编者按)”的讨论。这可证明,“社藏”对这封信断年为“1964年”没有错。
如此,问题就来了。内容有重合的信,同一个写信人,相同的三个收信人,会在15年后再重复一次?从常理上来说,应该不会。因此,基本上可以断定:“衡水馆藏”的那封信,是造假之作!
造假者显然看到了全信的内容,全信造假不易,也就只好拎出原信开头和结尾的话了。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