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文化肌肤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2022/6/27 16:44:58  阅读:839 发布者:

戴瑞克. 德科柯夫(Derrick De Kerckhove)是多伦多学派的学术继承人,也是加拿大麦克卢汉文化与技术研究所的负责人。20余年来一直在为多伦多有关传播和媒介技术之终极影响的不断论辩而推波助澜。主要作品有《文化肌肤》,这本书曾被列为加拿大第一畅销书,他因此而赢得“媒体预言家”的桂冠。


戴瑞克在这部著作中以其先辈们(英尼斯、麦克卢汉)的理论为基础,扩展和深化了他们的见解和思想,形成了戴瑞克自己既富有创造性,又具有煽动性的理论。戴瑞克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基于虚拟现实的赛伯空间和赛伯文化给人们带来了的媒介新体验。他以预言家的胆识和学术勇气讨论了通讯技术与电子媒介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最终塑造作用。


他认为,人类目前正处于一个崭新的电子时代,在这个电子时代,我们以全人类为自己的肌肤。电子媒介爱抚着我们,并在我们的肌肤之下揉擦着其意义,为我们提供一种外在于身体和心智的“精神”现实。电子媒体和赛伯空间(cyber space)将会改造我们的心理状态,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将会填补观念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我们正在创造一种超越任何个人智慧的集体心智。


文化肌肤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有形的文化肌肤,它的例子基本上随处可见。以建筑为例,建筑的设计是很能体现文化肌肤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它是由贝聿明设计的。从它的外形来看,像一把刀,直指港督府,其中体现的“文化肌肤”显而易见。


无形的文化肌肤是应对技术更替带给人的心理失衡的有效方法。日本在战后创造的经济奇迹,与新技术的飞速采用密切相关。在频繁的技术更替中,日本人是如何应对技术带来的心理张力扩张后的失衡的呢?德科柯夫在《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一书中指出,日本人是通过不断地设计和更换文化肌肤,即以“脱皮换羽”的形式来平衡这种心理失衡的。通过更换文化肌肤,以一种新的形式去面对新的技术变革,不会伤及日本人的社会本质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适应了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在戴瑞克看来,基于虚拟现实(VR)的赛伯空间给人带来了一种新的“共同感觉”,它是一种数字化的过程。通过数字化,所有的信息源、包括物质现象和自然过程、包括人们的感官模拟——如在虚拟现实系统中的模拟——都被一元化为0、1顺序排列的数字串。虚拟空间内随心所欲的对象是“符号”、“声音”和“图像”而不是任何实体,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将能够选择他们在通信过程中需要多少带宽和比特(也即是每秒钟信息的单位),并为此而付费,这被称之为“按比特(bits)付费”或“按需带宽”(bandwidth-on-demand)购买。这是一种把整个国家连线时最民主、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观众和听众将在一种“按比特付费”的可寻址的数据库网络之网络中去购买时间及其所需要的内容。


戴瑞克认为,人类目前正进入第三个媒介时代:即赛伯文化的时代。借助于电话和计算机网络这类穿透性极强的技术,我们可以去任何一个地方并与那个地方相互作用。借助电子显微镜和核磁共振仪,我们可以深入分子、基因和原子结构等无限小的领域,这些领域是人类以前从未进入过的,但目前已经在为这些领域构建显微结构和原子发动机,这些领域正在成为制造业无法满足的市场。网络的智能环境带来一个新的公共空间和公共领域的心智时代(Mind Ages)。公共的心智和私人的心智通过地球上开发的、互连的网络而连在了一起。结果,旧的体制,即以政治学和经济学中的开放中立空间和空间管理为基础的体制,必定要让位于以IP地址、速度和存取控制为基础的新体制。在未来的远程计算机网络中,随着广播电视系统被分解成为越来越小的单元,个体既将成为消费者,又将成为生产者,个体的创造动力将会把它们从消费者改变成预言家托夫勒所说的那种“生产消费者”(prosumers)。


戴瑞克.德科柯夫不追求所谓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他也很少会像一些理论大家那样去详尽阐释和论证自己的理论观点。相反,他喜欢调用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多学科资源,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提出富有创见性、预见性大、胆性、睿智性的媒介思想,以达到前所未有的综合高度和深刻的穿透力。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