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协调管理理论:交谈中的人们建构社会现实,同时被所创建的世界所塑造
2022/6/27 16:29:52 阅读:912 发布者:
巴内特·皮尔斯(Barnett Pearce)将意义协调管理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CMM)的核心概念总结为:交谈中的人们共同建构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同时被他们所创建的世界所塑造。韦斯特《传播理论导引》中对该理论进行了概述:人们在交谈中通过发送和接收的信息共同创造意义。我们在创造社会世界时,运用各种规则去构建和协调意义,而规则指导者人们之间的交流。意义协调管理理论聚焦于个体及其身处的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等级结构,人们得以组织日常生活中接收到的无数信息之中的意义。理论主张。巴内特·皮尔斯的妻子金伯利·皮尔斯(Kimberly Pearce),同时也是CMM个人和社会进步研究所(CMM Institute for Personal and Social Evolution)的主席,她将CMM归结为四个核心主张:1.我们的传播创造了我们的社会世界。荷兰著名版画家埃舍尔的画作《结合的纽带》生动地展现了CMM理论中“交谈中的人”(persons-in-conversation)意象,并展示了该理论的如下原则:首先,“交谈中的人”的体验是人类生活中基本的社会化过程,交谈如画中的纽带一般塑造了参与双方的关系;其次,交流的方式比人们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加重要,正如画中纽带互相缠绕的形式得以勾勒出人的轮廓;最后,对话中人的行为会随着互动的持续进行而产生反身性的作用,交谈所创造的社会现实如同画中漂浮的球体,具有持续性的影响。2.讲述的故事与现实故事。皮尔斯认为讲述的故事(Stories Told)和现实故事(Lived stories)是交流的两个面向,构成了CMM中的核心理念:前者指涉“制造和管理意义”,后者则关于“协调互动模式”。两位学者提出“LUUUUTT模型”来展现两种故事之间的张力,而交谈中复杂的“故事网”使得人们需要进行意义的管理,达成一致(Coherence)。在现实故事的开展中常常出现“恶性交谈的蛇形模型”,其中双方在单一的“逻辑力”的驱动下进入“不必要的重复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进行意义协调,通过合作使高尚的事物进入视野,或达成“非一致的协调”:理解相异的情况下做出相同的行为。3.所创即所得(We get what we make)。人们的互动模式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当时刻反思我们所进行的互动,意识到我们正在创造的社会世界。在交谈出现分歧点(Bifurcation point)时,需引导互动模式向良性发展。4.用正确的模式创造更好的社会世界。皮尔斯的论述暗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世界:充满关怀、共情、爱和优雅。这需要我们具备体察力(Mindfulness),向着“对话性传播”(Dialogic communication)靠拢:交谈双方既持有自己的观点,同时对他人保持高度开放。这就引向了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对话伦理。马丁·布伯提出了两种人际关系类型:我-它(I-It)以及我-你(I-Thou)。处于前者的关系中,人们把他者当做可利用的物品和可操控的对象,缺乏相互关系,后者则需要人们把合作者当做上帝创造的同类,通过对话来体验与他者的关系。而对话是伦理传播的同义词,人们通过交谈中的相互关系帮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意义等级与规则。韦斯特将意义结构的等级作为介绍CMM理论的中心,该模式假设人们会以不同的等级序列来组织和理解意义,从而有效处理每天接收到的无数信息。意义等级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包含在另一个层次。但皮尔斯和克罗农并未将其看作绝对的排列系统,而是具有复杂个体性差异的模式。六个层次分别为:言语行为:通过说话而执行的行为,比如质疑、恭维和威胁。言语包含着个人的情感倾向,是交谈中的行动和意义逻辑的架构(configuration)。情节:有确定的开始、发展和结局的传播惯例,是言语行为的序列。个人对情节不同程度的标识(punctuation),可能激发不同的情节印象。关系:两人之间的同意和理解。关系指导并规定着行为,并预示着未来。不同层次的关系划分了相互的边界,揭示了个人在关系系统中的陷入(enmeshment)程度。生活剧本:过去或现在的情节的集合,创造了与他人之间可管理的意义系统。当低层次的意义与高层次的意义能够相互印证且规则一致时,“魔圈”(charmed loop)出现了,例如情侣之间“我爱你”的言语行为,与二人的关系及生活剧本能够形成有效循环。反之,则会产生互相矛盾的“怪圈”(strange loop),例如酗酒者失败的戒酒行动。整合与批评:格里芬认为意义协调管理理论作为经典的阐释性理论,符合大部分的评价标准(对于人类的全新理解;价值澄清;社群认同;社会改革和质性研究),尤其是高度的实用性。唯一的缺陷是在审美诉求的缺陷,即清晰度不足、阐述过于复杂晦涩,限制了该理论的大范围应用。韦斯特则认为该理论的发展由实证性过渡到阐释性,对于人际交流的经验有着普遍的解释力。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