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审题,
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关键词: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我们来看答案示意:
(一)“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内涵
1968年,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认为大众传播提示的虽然是“拟态环境”,与客观环境有很大差异,但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大众媒介的信息来判断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的结果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他指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念,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会发展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中的流行现象.这就是他所说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拟态环境”(大众环境营造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例如时尚领域中的“流行色”,本是国际流行协会指定的,但由于这种信息是通过传播媒介广泛报道出来的,许多人便认为这是现实的“时代潮流”而纷纷效仿,于是预言的“流行色”也就变成了现实的流行色。比如,当今某些所谓“特定节日”,像“双十一”“520”等,通过大众传播,它们逐渐从一个单纯的数字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大众心照不宣的“节日”,就体现了“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发展趋势。另外,如“夏天的第一个冰激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在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符号。“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倾向在社会生活(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二)当前“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特点
1.即时性。麦克卢汉笔下的地球村时代,人们可以即时快速地了解新闻娱乐事件, 从而更好地作用于社会形成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2.不确定性。在新媒体时代, 拟态环境不再是单一的、确定的, 拟态环境的多层次多种选择以及受众媒介的不同, 促使大众接收多元化的信息, 受众接收的信息形形色色, 真假难辨。假新闻的报道更是不计其数, 误导大众, 从而造成大众在拟态环境中信息选择的不确定性。
3.复杂性。新媒体的发展日益突出, 大众传播所构筑的拟态环境把社会中多方面多维度的信息呈现在一个人们所熟知的平台中, 把信息紧密联合在一起, 受众每天都会接收到不同的信息, 在错综复杂的拟态环境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 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三)“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影响
信息环境日渐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面前, 人们逐渐把对信息环境的认识和做出的价值判断运用于现实环境来指导自己真实的社会行为,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日渐突出。然而, 由于“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模糊了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真实存在的界限, 所以基于拟态环境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很可能对人们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产生严重的误导。因此, 认真研究“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积极防范“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形成和社会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是对社会和媒介环境具有深切关注的学者对于所处时代正在经历的某种深层“脉动”的一种敏感把握和提炼。它提示着我们,大众媒体作为从事“环境再生产作业”的机构,其所带来的影响已深深地嵌入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提示我们每一个处于信息环境中的个体,对媒介所提示的环境保持应有的认知与警醒。
●刘姜叶,赵敏,陶鑫.新媒体中“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探究[J].视听,2017(12):121-122.
●侯华莉.“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东南传播,2011(05):86-88.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