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2022年我打头的第一本书是《食色里的传统》(彩图修订版),目前已上市。
2018年10月《食色里的传统》上市,以充实可信的内容、清新怡人的文风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一年多时间售罄,并在香港推出了繁体版。在选择重印还是再版之际,考虑到初版图片不多,读者只能通过文字想象传统,决定以彩图修订版形式再版。作者欣然同意,又花费诸多功夫,提供了近3万字“歌谣”辑和二三百幅图片,我从中挑选了150余幅。在我的建议下,作者为全书增加了200多个小标题,又润色了一遍文字。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精心结撰图注文字,使每幅图片有了别样的生命力。
宋佚名《柳院消暑图》。图中绘垂柳、古柏和掩映下的庭院一角,一白衣长者赏景纳凉,背后一侍童执扇助凉。庭院临湖,湖面宽阔,远处山峦起伏,环境清幽静谧。心静自然凉是避暑“心法”。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言以蔽之曰“食色”。本书从古人日常生活细节出发,细说饮食、服饰、行旅、草木、节令、百戏、歌谣等主题,在“物质和精神打成一片”的传统里,邂逅最寻常的人性和最朴素的情感。
主题娓娓道来后,文末颇多点睛之笔,如《缠足》篇云:“思想和审美的畸形一旦成为风尚,就会紧紧钳住人们的头脑——然后裹手、裹鼻子、裹耳朵、裹舌头,这比裹脚给人带来的伤害还要大呢。”令人反思现代人的思想和审美存在哪些畸形,并加以警惕。时殊世易,道理却是一样的。
明徐渭《驴背吟诗图》局部。唐代时,有人曾询问诗人郑棨近来是否写有新诗,郑回答道:“诗思在灞桥风雪中的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此后,表现诗人骑驴游山涉水寻诗觅句的题材逐渐为画家们所青睐。
再如,说完徒步、骑驴、骑马、乘车等交通方式,作者不失时机地幽了一默:“如今,汽车普及,各种快速公共交通方式也辐射各方,工具也就越来越还原到其本质上,附加意义也愈发少了。若此时还有人以车炫富或耀地位,那恐怕就是刚从古墓里钻出来的吧。”最后一句神来之笔让以车炫富或耀地位的现代人无地自容。
作者写食色里的传统,不离现代生活,因为现代处于传统的延长线上。如作者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历史的延长线上,而历史,究其然,原本都是‘小历史’,是局部的、常态的历史,是日常生活的历史,锅碗瓢盆,茶食酒菜,起居动静,喜怒哀乐,是立体的,有现场感的。”
这本又美又慧的图文书,分享给您。
第二本书是已着手两三个月的文博类图文书《敦煌守望四十天》。
此前,我对敦煌文化一直是默默爱慕却无缘靠近的抱憾心情。现在,这种缺憾被正在进行中的《敦煌守望四十天》弥补了。这种突如其来的机缘是做编辑最幸运的事。事情得从去年说起。
2021年6月,我关注到一个并不熟识的朋友的个人公众号每天都在发布敦煌守望日记,白天的经历夜晚新鲜出炉,且不断更,于是一天天追了下来。吸引我的是优美的文笔、理性的抒情、真诚的表达背后那个有着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400多身彩塑的宝藏敦煌。
作者何许人也?一个年届不惑仍渴望成长、经营着一家网红民宿的摄影师。经过三轮考核和两年等待之后,作者于2021年参加“敦煌文化守望者”第三期,在敦煌学习、生活了40天。他自言:“在甪直古镇上,建立了光影墅文化空间,绞尽脑汁地策划执行着各种文艺活动,乐此不疲地挖掘传播着江南文化。”“回到江南,我会永远是敦煌文化的传播者。”一个热爱传统文化、勇于追求自我的形象呼之欲出。
当然,从私人日记到成书是个极大的跨越。作者在日记里主要是介绍守望者每天的学习生活,极少详细介绍洞窟知识,原因自然是写作时间不够,而敦煌文化恰恰是成书的关键内容。我有幸作为穿针引线之人,和作者聊起守望活动结束后的写作计划。一拍即合的是,作者有心扩写乃至重写,全面展示他所了解的敦煌文化。
我和作者达成共识:知识信息量要大,历史文化为主,情感体验为辅,现场感与感染力兼备,把握文字节奏,要言不烦。作者据此重新拟定写作大纲并写作样张。可喜的是,不仅沟通十分顺畅,作者出来的成果也令我满意。
《敦煌守望四十天》是大众了解敦煌文化的上佳选择,文笔优美,真挚动人,读来毫无滞涩之感,读后至少有三种收获:一是散点透视敦煌文化,包括敦煌的历史地理、莫高窟的开窟概况、各个时期的经典洞窟,塑像、壁画背后的神灵、帝王、英雄、凡人的故事,窟顶治沙、洞窟数字化、壁画修复等敦煌绝技;二是了解从敦煌文化的爱好者,经历培训、学习、提升、考核,成为合格的敦煌洞窟讲解员的全过程;三是从作者的心路历程反观自己的生活与内心,更加真诚地面对自己。
书稿另有一条隐线,那就是作者不同于其他守望者的独特体验:“在敦煌寻找江南。”在敦煌曾流传有一句谚语:“居塞北之人,不知江海有万斛之船;居江南之人,不知塞北有千里之雪。”作者正是要在这“万斛船”与“千里雪”之间寻找关联。传法僧人、供养人、民间艺人、敦煌学者,甚至每个来自江南的游客都是结点,形成了绵绵无尽之网,将江南元素融入敦煌,将敦煌文化传播开来。
目前书稿已完成三审,封面初稿出炉,有待进一步打磨。作者身为摄影师,实地拍摄了上百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珍贵的窟内图片申请授权了30余幅。本书有望4月与读者见面,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