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7—326页。
[2] (美)舒衡哲(Vera Schwarcz),刘京建译:《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3-11页;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2页。这一历史叙述遵循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的“冲击—回应”(impact-response)的叙事模式,参见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以费正清为例》,《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4期。
[3] 相关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任大援:《从启蒙思潮看侯外庐学术研究之特色》,《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萧箑父、许苏民:《“早期启蒙说”与中国现代化——纪念侯外庐先生百年诞辰》,《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兰梁斌:《论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兼论早期启蒙思潮中的自由思想因素》,《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张志强、白坤:《梁启超、侯外庐、萧箑父“启蒙”论异同比较》,《船山学刊》2016年第6期;袁志伟、刘怡:《侯外庐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人文杂志》2017年第5期。
[4] 既有成果侧重于侯外庐对汤显祖剧作、诗文史料运用的评判,如王季思:《怎样探索汤显祖的曲意——和侯外庐同志论〈牡丹亭〉》,《文学评论》1963年第3期;及分梳汤显祖与泰州学派的渊源关系,如周群:《泰州学派思想之一——汤显祖散论——从侯外庐先生〈论汤显祖剧作四种〉谈起》,《中国思想史论集》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264页。
[5] 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5页。
[6] 萧箑父、许苏民:《“早期启蒙说”与中国现代化——纪念侯外庐先生百年诞辰》,《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7] 李学勤:《侯外庐与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10月30日第4版。
[8] 参见王季思:《怎样汤显祖的曲意》,《文学评论》 1963年03期;钱英郁:《汤显祖的创作道路》,收入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汤显祖研究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28-29页;徐朔方:《汤显祖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周群:《泰州学派思想之一——汤显祖散论——从侯外庐先生〈论汤显祖剧作四种〉谈起》,《中国思想史论集》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9—264页。这些论断有助于修正相关研究细节,不过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侯外庐自身的学术特色,以及《汤显祖剧作四种》所展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自觉。
[9] 相关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任大援:《从启蒙思潮看侯外庐学术研究之特色》,《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萧箑父、许苏民:《“早期启蒙说”与中国现代化——纪念侯外庐先生百年诞辰》,《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兰梁斌:《论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兼论早期启蒙思潮中的自由思想因素》,《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张志强、白坤:《梁启超、侯外庐、萧箑父“启蒙”论异同比较》,《船山学刊》2016年第6期。
[10]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中央已经部署了戏曲改革的相关工作,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人民日报》1948年11月13日社论;新华社电讯:《中央人民政府组成戏曲改进委员会》,《文汇报》1950年7月29日;1949年11月,政务院文教委员会设立“戏曲改进局”,1950年7月,更名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1951年4月在北京成立“中国戏曲研究院”,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延安平剧研究院。1950年,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中有同志提出“戏曲要百花齐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赏,认为这是反映了广大群众和艺人的意愿和利益。周扬《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戏曲艺术》(《文艺研究》1981年第3期);确立了“改人”“改制”“改戏”的具体目标,参见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51年5月7日。
[11]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日报》1957年6月19日。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针对艺术和学术问题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2] 座谈会旨在响应和落实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提出的“编一点历史戏,使群众多长一点智慧”的倡议。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32页。
[13] 1960年10月18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了话剧《甲午海战》座谈会,同年《戏剧报》(1960年第19、20期)以《畅论〈甲午海战〉》的专题予以刊发,包括:田汉《关于甲午海战的一些史实》;吴晗《从历史方面来看戏》;吕振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李希凡《略论话剧〈甲午海战〉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14] 田本相、宋宝珍、刘方正:《中国戏剧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328页。
[15] 常谈(侯外庐笔名):《从“兄弟”谈到历史剧的一些问题》,《北京晚报》1961年3月9日第三版;《从历史剧〈文成公主〉谈谈民族间的通婚》,《中国戏剧》1961年第8期。
[16] 侯外庐:《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外传》,《人民日报》1961年5月3日第7版;《论汤显祖〈紫钗记〉和〈南柯记〉的思想性——从歌颂自然情景的“春天”到政治倾向的“乌托邦”》,《新建设》1961年第7期;《汤显祖〈邯郸记〉的思想与风格》,《人民日报》1961年8月14日第7版(此文收入《论汤显祖剧作四种》后,标题改为《论汤显祖〈邯郸记〉的思想与风格》);《汤显祖著作的人民性和思想性》,《光明日报》1962年6月25日第2版。
[17] 参见吴大琨:《略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文史哲》1955年第1期;邓拓:《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翦伯赞:《论十八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兼论“红楼梦”中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情况》;陈湛若:《略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评吴大琨先生的几个论点》,上述3篇文章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9-90页、第338-400页、第703-733页。
[18] 侯外庐:《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24页。
[19] 郭沫若先后发表《屈原的时代》(1936)、《屈原的艺术和思想》(1941)、《屈原研究》(1943);侯外庐先后发表《屈原思想底秘密》(1942)、《屈原思想渊源底先决问题》(1942)、《申论屈原思想——衡量屈原的尺度》(1942)予以回应。参见黄晓武:《1942年郭沫若与侯外庐关于屈原思想的论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6期。
[20] 侯外庐:《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35页。
[21] 姜彩燕、丁永杰:《思想史视野中的鲁迅形象——侯外庐鲁迅研究及其意义》,《鲁迅研究月刊》2019年第4期。
[22] 萧箑父、许苏民:《“早期启蒙说”与中国现代化——纪念侯外庐先生百年诞辰》,《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23] 侯外庐:《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19、290页;《我是怎样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4期。
[24] 其中:梁著侧重政治与学术的关系的讨论,将清代学术的发展视为“汉学”对“理学”的反动;钱著则强调“宋明理学”是“清代汉学”的基础,将“汉学”视为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25] 陈居渊:《20世纪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历史考察》,《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26] 袁志伟、刘怡:《侯外庐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人文杂志》2017年第5期。
[27] 王学典、陈峰:《20世纪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史意义》,《东岳论丛》2002年第2期。
[28] 尚钺:《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邓拓:《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1页。
[29] 侯外庐:《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8-19页。
[30] (德)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9-98页。
[31] (俄)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全集》第17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6-213页。
[3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页。
[33] 张岂之:《历史唯物论与中国思想史研究》,《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34] 侯外庐:《我是怎样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4期。
[35] 侯外庐提出:“人类思想自身的过程与一时代学说的个别形成,环链何系?学派同化与学派批判相反相成,其间吸收排斥,脉络何分?”《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自序),文风书店1944年版。
[36] “思想史上各种学派的产生及其融合和批判、吸收和排斥的复杂过程,一方面展现出人类思想在其自身矛盾运动中的丰富多样性,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思潮的某些特点。” 侯外庐:《我是怎样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4期。
[37] (美)赖尔、威尔逊,刘北成、王皖强译:《启蒙运动百科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史学理论研究》2018年第3期。
[38] 侯外庐认为“早期启蒙者”不同于西欧的“资产者-启蒙者”,但二者在相类似的历史发展(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诞生)情况下,启蒙思潮具有一般相似的规律,如他们均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大地产占有制,反对特权和等级制度,拥护教育、自治和自由;同情人民的利益等。侯外庐:《论明清之际的社会阶级关系与启蒙思潮的特点》,《新建设》1955年第5期。
[39] 侯外庐:《十六世纪中国进步的哲学思潮概述》,《历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40] 侯外庐指出,“我们对于思想家,要如马克思所指示的,必须区别他们文章中的‘正文’和‘注脚’,何者为其时代精神的反映,何者为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或积极方面。有的思想家、作家,在正文的积极方面表现出了历史的进步倾向,但在注脚中却又存在不少落后的糟粕,如宗教之类和传统的庸俗低级趣味。汤显祖在他所处的时代局限之下也是这样”,《论汤显祖〈紫钗记〉和〈南柯记〉的思想性——从歌颂自然情景的“春天”到政治倾向的“乌托邦”》,《新建设》1961年第7期;
[41] “封建”一词容易引起歧义。侯外庐所谓的“反封建”,主要是指对帝制时代的社会制度、伦理思想的反思与批判。他提出的“早期启蒙”,特指与西欧启蒙运动早期阶段的批判思想相类似。
[42]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第四卷下,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215、1220页。
[43] 吕大吉、魏琪:《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44] 侯外庐:《论汤显祖〈紫钗记〉和〈南柯记〉的思想性————从歌颂自然情景的“春天”到政治倾向的“乌托邦”》,《新建设》1961年第7期。
[45] 徐朔方:《汤显祖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4页。
[46] 侯外庐:《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外传》,《人民日报》1961年5月3日第7版。
[47] 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6页。
[48]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060页。
[49] 侯外庐:《十六世纪中国的进步的哲学思潮概述》,《历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50]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076页。
[51] 侯外庐:《论汤显祖〈紫钗记〉和〈南柯记〉的思想性——从歌颂自然情景的“春天”到政治倾向的“乌托邦”》,《新建设》1961年第7期。
[52] (明)汤显祖:《玉茗堂全集》尺牍卷二《寄吴汝则郡丞》,明天启刻本。
[53] 侯外庐:《汤显祖〈邯郸记〉的思想与风格》,《人民日报》1961年8月14日第7版。
[54] 侯外庐:《论汤显祖〈紫钗记〉和〈南柯记〉的思想性——从歌颂自然情景的“春天”到政治倾向的“乌托邦”》,《新建设》1961年第7期。
[55] 侯外庐:《汤显祖〈邯郸记〉的思想与风格》,《人民日报》1961年8月14日第7版。
[56] “对于思想史研究,我以社会史研究为前提,着重于综合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包括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思想)。应该指出,哲学史不能代替思想史,但是思想史也不是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的简单总和,而是要研究整个社会意识的历史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侯外庐:《我是怎样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4期。
[57] “内生性的演变逻辑”是指“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参见习近平:《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