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七日,江头始蝉鸣。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网络上也随之兴起了一波“就业难”的论调。
微博关于就业季的话题就有152.4万的讨论,25.1亿次阅读,不少关于的就业难的新闻层出不穷,如,研究生送外卖。760位硕博毕业生争抢82个县城岗位等。
毕业生就业真如媒体所言那么困难吗?本文将结合相关数据,为读者解开心中的疑虑。
2000年前后,中国毕业生100万左右,岗位之间的竞争并没有当前激烈。2022年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中国高校毕业生大约有1076万,这些还不是毕业人数的存量,仅是新增的毕业人口。
在这一千多万毕业生里,985、211的名校毕业生有75万左右,一本毕业生有100多万,二本、专科毕业生有400多万,130万研究生和100万的海归。换句话来说,中国2022年大学以上的学历人口就有将近1300左右,相当于荷兰的人口总量,如果按照此速度增长,三年后毕业人口将等于加拿大的人口数量。
纵观总体数据来看,我国大学毕业人口不能算少,放到全世界来讲都属于极其罕见的现象,但是我国大学生毕业人口真的算多吗?大学生真的趋于饱和吗?真如媒体所描述的那样大学生学历逐渐贬值了吗?
2010年中国本科人数占我国人口总数只有10%,2022年中国本科人数占比高达24%,涨了2.4倍,每年增长率大约有9%,在这十年之间,中国的GDP从6万亿美元,增长到了14万亿美元。
简单来说,我国本科人数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其中,研究生只从45万变成了75万,增长速度仅有5%,远远没有跟上国家经济增速。
即便如此,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收入增加了8%,因此中国大学生学历并没有贬值,尤其是985大学的毕业生,相较于国家发展所需人才而言,依旧非常稀缺,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才的增多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同样经济增长可以为人才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这其中名校高学历人才在我国人口占比只有1%,放眼望去,全球在25-64岁人群里面韩国有15.4%的人口有研究生学历,英国、法国的研究生比例有14%,美国是13.1%。中国研究生占比却仅有0.9%。
换句话来说,想要我国产业实现真正的升级,中国研究生数量的需要增加10倍,也就是要有8千万研究生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增长需求。按照我国研究生每年毕业人数来看,即便不考虑特殊情况,研究生数量想要达到8千万还要花费几十年的培养。因此,学习依旧是改变人生出路的最好方式
那么为什么网上会出现高学历人才无法找到工作的论调?主要是因为相较于一二线发达城市而言,高学历的人才并不稀缺。北京地区大学生毕业人口占比为41%,上海、武汉、西安、杭州大约有三成人口有大学生文凭。保守估计,一二线城市中大学学历人口占比为20%以上,但是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大学生的占比非常低,青海大学生占比只有1.49%,一百个人里大学生不到两人。从国家建设角度来说,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没有人才,不需要人才的地方,却有大量的人才浪费,甚至逐渐演变为媒体大力鼓吹的“内卷”、“躺平”、“摆烂”,作为始作俑者的媒体需要担负极大责任。媒体不仅没有正确引导,反而通过报道加剧社会矛盾,比如对于两性之间报道、婚姻关系报道等,常常带有主观情绪进行报道。
因此,媒体在报道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时,应该谨慎对待,防止造成社会矛盾,避免构建虚假的“拷贝世界”,从而引发社会冲突。这里面要尤其注意对于资本控制的新媒体的限制,摒弃按照企业管理思路管理媒体。而是要从社会影响层面全方位管控媒体报道,媒体要清楚自身的定位,充分发挥好大众传播中的环境监测功能;对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建言献策;及时疏通社会矛盾等。沙莲香指出:“由大众传播形成的拷贝世界——信息环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无法逃避的生活世界,它同感性世界并驾齐驱,成为决定人们生活情感、生活欲望、期待、认知和态度的两大环境世界。”
因此。当人们通过感官了解到各种拷贝信息时,由于无法身临其境,所以会用心理感受这些信息提供的环境,用自已熟悉的经验和建立的信念虚构信息环境。由此可见,拷贝世界对于人们情绪、主观判断的影响可能比感性世界更加深入,无形地作用于人的心理,逐渐转化为生活意识、个人意见和舆论。
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拷贝世界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十分重大不可忽视。
拷贝世界不是大众媒介对感性世界的全盘复制或模仿,而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政治的或商业的意图,对感性世界的加工和制作,而且这种加工和制作对于感性世界而言只能是某个角度的、相对简单的,其内容并不深入,但却足以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故此,新闻记者等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必须对感性世界抱有实事求是态度,真诚地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才可能提供尽可能全面、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否则,会造成舆论僵滞、民众全面非理性化判断或社会混乱。
根据上述描述,延伸出来新的问题,即如果媒体不负责任的向公众灌输错误的信息,营造错误的“拷贝世界”,那么当发生新的突发状况时,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行动,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这就是著名的托马斯公理。
较为可悲的一点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开放,资本逐渐渗透到了自媒体之中,开始宣传较为扭曲的价值观,让部分受众的思维在其影响下慢慢转变为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民众情绪非常容易被不良分子利用,如:挑唆男女对立;宣传媚外观点、就业困难;鼓吹消费主义等,这些价值观点并未超出法理之外,但往往突破道德底线,国家无法通过强制手段进行干预,目前无较好的解决办法,成为了当下社会治理的一大难点。至于接下来该如何解决此类问题,想必还需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探索。1、W.I. Thomas and D.S. Thomas.The child in America: Behavior problems and programs.New York:Knopf,1928:571-572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