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工作坊征稿函!“数字记忆:共同体想象与再造”
2022/6/20 16:44:04 阅读:319 发布者:
站在第三个千年的第三个十年的开端,人类社会似乎并没有如《未来简史》所说的那样,远离“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些可怕的噩梦。无论是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还是局部的战争,它们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都让我们看到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的共同体的脆弱;但也正是在这些危机当中,我们重新发现了邻里,重新理解了附近,看到了想象和再造各种共同体的新的可能。这一切,都让我们可以直面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在《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中提出的那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现在和将来的记忆是否还能造就一个政治共同体呢?”
对于各式各样的共同体而言,无论是大洪水过后的社区重建,还是后新冠时代的社区再造,记忆就意味着韧性。哈布瓦赫指出,有多少个共同体,就有多少种属于共同体的记忆。新世纪以降,传播技术的种种演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结构和历史感知,也推动着共同体的形态随之改变。由于新媒体的数字性、互动性和超文本性,数字文化为集体记忆带来了重构和变迁的可能性。在数字化时代,从数字共同体到数字遗忘,新的逆喻(oxymoron)不断诞生:一边是数字传播技术在为人们带来无远弗届、超越肉身在场的社区感的同时,又让同处一个物理空间中的人们彼此疏离;另一边,数字化存储和分享的轻易性不仅创造了一波更猛烈的记忆浪潮,也使数字记忆本身重新湮没在海量信息当中,致使遗忘文化与数字文化相伴共生。
而在阿斯曼看来,忘却可能是另一种处理历史创伤的文化模式,它以和解为目标,以对话或宣告为手段。那么,数字技术究竟使我们记住了什么,又遗忘了什么?被记录、展演和再现的共同过去如何形塑了新的数字共同体?其边界是否依然重要?数字技术的连接(connective)潜力与记忆和共同体的集体(collective)动力有何区别与联系?这些现象的社会文化意涵应当如何被重新理解?
在2015年举办“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将于2022年金秋时节举办“数字记忆:共同体想象与再造”工作坊,汇聚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同道,就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我们期待关于数字记忆和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证思考,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 平台透明性与数字记忆黑洞(memory hole)
● 社区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记忆基础设施建设
● 数字技术的移动性、地点记忆与社区动员
●数字空间中的家庭记忆物(memory-artefacts)与代际记忆传递
● 数字时代的后稀缺文化与记忆过剩
● 数字新闻业与灾难集体记忆建构
● 灾后社区重建与作为韧性的记忆(remembering as resilience)
1.时间
2022年9月22-23日
2.地点
浙江省杭州市
3.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4. 承办单位
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社会思想研究所
5.召集人
李红涛教授
刘于思副教授
1.参会人数
本次工作坊接受稿件约10—12篇,须未曾在任何学术会议和期刊公开发表,字数建议为10000—15000字之间,文献格式参考APA体例。
2.时间安排
有意参与的同仁请于2022年6月20日前提交论文题目和1000字长摘要;我们将邀请专家对收到的摘要进行匿名评审,并于2022年6月底公布评审结果;受邀参会者请于2022年9月15日前提交论文定稿。摘要和全文请发送至工作坊公共邮箱:digitalmemory2022@163.com
3.会议形式
暂定线下,并视防疫政策变动情况调整。
4.参会费用
工作坊不收取任何会务费,会议主办方将解决参会者的往返交通费用和在杭州期间的食宿。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
2022年5月17日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