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我国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系统评价及其控制

2022/6/20 10:03:27  阅读:348 发布者:


规范化与本土化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文作者从规范性视角探究了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问题,并提出了质量控制措施,一起来看看~


作者:石岩 霍炫伊

来源:《体育科学》2021年第7期


摘要

规范化与本土化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采用 Hutchison扎根理论研究评估指南,从规范性视角系统评价我国体育领域36项扎根理论实证研究质量发现,我国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目前整体欠佳,存在操作与现实两个层面的问题:操作层面抽样策略不规范,如初始抽样缺失、迭代过程欠重视等,理论生成过程不完整,如理论构建重结果轻过程等;现实层面方法适配性不足,如方法选择不充分、流派选择不合理等。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扎根理论方法学层面方法适用边界不清、流派过多易混淆、规范性“宣称”以及控制措施缺乏;体育领域研究者层面主要是受量化思维干扰、扎根理论知识不扎实及质量保障意识不足。质量控制策略的提出是解决现阶段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问题的重要途径,包括信度层面增加“抽样判定”与“理论生成过程检验”;效度层面补充保障研究者方法学水平的“方法学素养自测表”、保证选题效度的“交流验证法”、保证方法适配的“方法适配性检验”等控制策略。未来,在保障方法应用规范化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两个层面进行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本土化探索是学界应该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体育科研;扎根理论;系统评价;质量控制;信度;效度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美国学者 Glaser 和 Strauss于 1967 年提出的从经验分析中生成理论并据此来解释研究现象的研究方法。自诞生之日起,扎根理论方法内部就不断分化,仅扎根理论这一术语就有 3 种不同指向:1)方法论指向,即一套完备的构建理论的方法体系(贾旭东等,2020);2)特定方法指向,即扎根理论的操作定义——通过“资料收集—资料编码与备忘录撰写—理论抽样的策略—理论评判的标准”(吴继霞 等,2019)这一系统的知识生产链发展概念并建构理论,使知识生产过程合法化(朱德全 等,2021);3)资料分析手段指向,即不囿于以理论生成为目的,扎根理论仅出现在资料分析部分,用于提供编码思路。特定方法指向目前是学界应用最多、讨论最多的一种。作为重要的质性研究路径,扎根理论引入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长时间的量化研究“非科学”的怀疑后才被学界所接受。至今,扎根理论已成为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质性研究路径(孙玉伟 等,2019)。


扎根理论于 20 世纪末引入我国,至今发展应用已有20 余年,前期研究较多探讨扎根理论的思路与方法(陈向明,1999),后期则更加注重方法的应用,如在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陈向明,1999;王进,2021)领域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学者不断意识到扎根理论应用规范性问题。风笑天(2005)指出,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要走研究方法的规范化与本土化道路。研究方法应用规范程度是一种研究在方法学上是否可以“重现”的重要前提(张力为,2006),没有相当程度的研究方法的规范化,提高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更难谈及本土化。


梳理国内扎根理论应用规范性研究发现,扎根理论虽是一种普遍的方法论,但因其“舶来品”特征,造成方法多为“学科式”引进及发展。学科间方法引入时长及发展程度不一致,且不同学科底层研究逻辑不同,致使目前对扎根理论研究质量问题的关注多来自学科视角。管理学领域学者认为,进行扎根理论研究质量考量时需剥离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量化实证研究在思维逻辑及在管理研究中的差异(张敬伟 等,2009)。图书情报领域研究者在扎根理论研究质量管理时,应重点纠正当前国内图书情报领域对于扎根理论的方法学认知偏差(贾哲敏,2015)。


改革开放 40 余年,我国体育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本土经验,如运动训练学领域的中国特色运动训练学方法、举国体制以及优势项目训练经验等,但这些素材需要被提炼和归纳才可能成为东西方学界认可的中国理论,扎根理论则可以为我国体育领域本土化研究赋权(朱德全等,2021),帮助国内学者摆脱国外理论束缚。林志义等(2021)认为,扎根理论在我国体育学中的应用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对“连续性比较—理论性抽样—理论性饱和”的动态关系认知不足、流派间混淆、术语错用、方法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混淆以及程序化扎根理论编码原则认识性不足的情况。该研究更多属于扎根理论研究质量致因层面的探讨,而非方法应用规范性探究。体育领域扎根 理论研究方法应用规范性究竟如何 ,还有待系统性讨论。


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系统评价方法,从规范性视角探析我国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提出有针对性的扎根理论研究质量控制措施,以促进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规范性发展。并在保障规范性的基础上,分析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本土化思路,为进一步提高未来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提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对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不是为了对已有成果进行评价,而是意在从方法学应用规范性视角出发,探析扎根理论研究中方法学层面存在的问题,帮助研究者有效规避扎根理论应用中的问题。


研究方法


1.1 方法择定


本研究采用质性系统评价思路探讨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问题。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qual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是对具有相似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质性研究结果的系统检索、提取、理解、比较、归纳和综合的整合方法(詹思延,2019)。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目的非整合研究结论,而是借鉴质性系统评价的思路探析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即针对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这一问题,通过一定的文献筛选标准,全面收集相关研究,采用统一、科学的标准对其逐个进行严格评价与分析,最终整合体育领域扎根理论应用规范性问题,得出综合结论。系统评价只为本研究提供了方法学视角,评价标准则需要重新选取。


1.2 评价标准


扎根理论因其功能独特,需要一套独特的质量评估标准(Hutchison et al.,2011)。学术界有关扎根理论研究质量评估的探讨从未中断,从 3 个不同流派的支持者(Charmazet al.,2020;Corbin et al.,1990;Glaser et al.,1967)到后续的研究者均有探讨(Glaser et al.,1998;Elliott et al.,2015)。截至目前,扎根理论研究的质量评价尚无确定标准,“学术界有关扎根理论的评估标准是什么?未完全达成共识”(Corbin et al.,2015)。


聚焦到体育领域,Weed(2009,2010)与 Holt 等(2010a,2010b)有关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扎根理论研究质量的两轮“争论”,仅提出确保扎根理论研究质量的关键在于“方法的一致性”,未论及具体的研究质量评判标准。而 Hutchi‐son 等(2011)认为 ,尽管扎根理论流派之间存在哲学偏离,但 3 种流派存在方法学的一致性,并基于此提出了“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评估指南”。这一指南的提出既是对 Weed 和 Holt 争论结果的一种延续,又与扎根理论方法学研究者 Annells(1996)、Mellion 等(2002)的想法不谋而合。随后,Ali 等(2019)使用这一指南对理疗学中的扎根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评价,研究反响较好。


基于此,在考虑学科一致性的基础上,确定 Hutchison等(2011)的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评估指南为本研究中扎根理论研究质量系统评价的标准。此评估标准作为评估扎根理论的质量和一般应用的指南,通过评价者回答这些问题以获得每项研究质量的整体情况(Hutchi‐son et al.,2011)。因此,以“对指南逐一回复”为原则,由两位研究者根据评价条目对纳入的研究进行独立评估(表 1),对文献与各条目符合度进行判断:若文献完全符合条目下的问题且依据充分,则此条目评价为“是”;若文献没有报告某条目下的问题或报告不当,则评价为“否”;若文献部分满足该条目下的问题,则评价为“部分是”;不一致之处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评价。整体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 0.81,表明评价者之间有较高的评分信度。


1.3 数据来源


系统评价研究的数据来源通常采用方法学标准筛选,以控制不同研究质量的差异(詹思延,2019)。本研究的关注点为识别并报告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情况。因此,确定本研究的数据来源纳入标准为:1)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或 CSSCI 期刊的文章;2)研究主题所属为体育领域;3)声称使用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或共同 研 究 方 法 ;4)扎 根 理 论 作 为 研 究 方 法 而 非 数 据 处 理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来源数据库进行检索,设置检索条件:主题“扎根理论”AND 文献分类目录“体育”,检索时间为建库至 2020 年 12 月,共检索相关索引文献 275 条,通过人工筛查,最终确定 36 条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图 1)作为数据来源。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的描述性特征


本研究最终纳入 36 篇研究论文,最早的研究发表于2010 年,近 3 年文献量有显著增加的趋势;研究主题相同或相似的不多,有 27 项研究为单一主题,另有 3 个主题研究相对集中,即体育彩票研究(黄显涛 等,2019;李凌 等,2018;刘圣文,2019)、体育政策研究(陈善平 等,2015;刘春华 等,2012),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崔家宝等,2019);36 项研究中以扎根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有26 项,作为混合研究方法之一的有 10 项。值得注意的是,36 项研究共 94 位研究者,其中 84 位研究者仅对 1 项研究有贡献,说明多数研究者可能在“尝试涉猎”扎根理论,而非对扎根理论有深入了解或研究兴趣。


2.2 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按照 Hutchison 等(2011)提出的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评估指南,对 36 项研究从扎根理论的适配性、抽样策略、最初概念生成与发展、理论推进、理论构建 5 个层面进行系统评价(表 1)。



2.2.1 方法适配性扎根理论的适配性


主要考虑方法选择充分性、流派选择合理性。纳入的 36 项扎根理论研究中仅有 4 项(11%)充分报告了扎根理论方法选择缘由,9 项(25%)明确报告了扎根理论流派(表 1)。在方法选择充分性层面,不少研究者以“量化不足,需要扎根理论来补充”“扎根理论是一种新视角”作为方法选择的缘由,缺少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的适配性探讨。在扎根理论流派选择合理性层面,明确选择了扎根理论流派的 9 项研究中有 2 项使用的是经典流派,4 项使用三段程序式流派,3 项使用建构主义流派。对其余未明确说明选择了何种流派的 27 项研究,通过梳理其编码程序发现,有 25 项采用三段程序式扎根理论、1 项采用了经典扎根理论、1 项未提及编码程序。此外,分析发现,除了流派选择报告缺失外,研究中还存在扎根理论研究流派使用前后相悖的情况(潘怡雯 等,2019)。


2.2.2 抽样策略


抽样策略是扎根理论区别于其他质性研究路径的重要特征。在扎根理论的评价标准中,抽样策略主要考虑初始抽样、理论抽样以及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同步进行3 个方面。在本研究纳入的 36 项研究中,仅有 1 项(3%)报告了初始抽样及其样本选取标准;6 项(18%)报告采用了“理论抽样”的抽样方式,3 项(9%)提及了同步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表 1)。


分析发现,几乎没有研究者重视初始抽样这一过程,而是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理论抽样报告上,但多数报告将重点放在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访谈提纲的撰写以及访谈过程的介绍上,忽略了迭代过程,即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同步进行的过程。一般来说,如若研究声称采用理论抽样策略,则应同步进行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但本研究纳入的 36 项研究中,有采用理论抽样的研究存在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割裂、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同步过程缺失的问题。


2.2.3 最初概念的生成与发展


最初概念的生成与发展多指扎根理论研究中的一级编码,主要考虑最初概念来源的真实性、涵盖广泛性以及最初概念生成与发展采用的手段。纳入的 36 项研究中有 29 项研究(82%)报告了最初概念生成来源的真实性,26 项研究(72%)报告了最初概念涵盖的广泛性,在此阶段55% 的研究使用的理论发展手段为“不断比较法”(表 1)。最初概念来源的真实性指“有什么证据表明概念是从数据本身而不是从预先设想的逻辑推断假设中产生的”(Hutchison et al.,2011)。36 项研究中多数研究进行了真实性层面的详细报告,如“为避免失真,尽量使用访谈对象原话作为标签来认知现象并抽象出标签”(王学彬等,2020),“将受访者的原始谈话进行概念命名或提取相关概念”(李成梁等,2019),并在研究中同步呈现编码表展示从材料中生成概念的过程,当然也有少数研究忽略了这一过程,仅在研究中展示最初概念生成与发展的开放编码表格。涵盖广泛性是指“最初的分类是否涵盖广泛的经验观察”(Hutchison et al.,2011)。36 项研究中多数研究者在文中进行了说明,如“从原始材料中提炼出 200 多条原始语句及相应的初始概念”(傅刚强等,2020),“对其进行归纳、比较,合并相似度大、内涵接近的词句,进行初步范畴化处理,共凝练出 54 个概念”(周浩等,2017)等。综合而言,纳入的 36 项研究在扎根理论初概念生成与发展阶段的规范性尚可。


2.2.4 理论推进


理论推进多指扎根理论研究中的二级编码,此阶段主要 考 虑 理 论 推 进 过 程 、类 属 间 关 系 阐 释 以 及 不 断 比 较法的使用。纳入的 36 项研究中有 22 项研究(61%)充分报告了理论推进过程,18 项研究(50%)充分报告了类属间关系,18 项研究(50%)报告了不断比较法的使用(表 1)。


理论推进过程是指“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每一步中,理论发展是如何推进的,介绍了哪些主要类别”(Hutchi‐son et al.,2011)。在 36 项研究中,有 61% 的研究对理论推进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即详细说明了生成了哪些类属、是由哪些原始材料以及一级编码过程推进而来的。但也存在对理论推进过程“一句话”式描述的研究(陈善平 等,2015)。对于类属间关系的阐释,有 50% 的研究进行了明晰的探讨,如多数研究采用典范模型分析思路,按照“条件/原因→行动/互动策略→结果”分析流程(Strauss et al.,1990)探讨类属间的关系,少数研究根据类属间的因果、情景关系、相似、类型、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但还有 50% 的研究缺失类属间关系的探讨。不断比较法对于理论推进阶段是十分重要的(Hutchison et al.,2011),但 36 项研究中仅有 50% 的研究展现了理论推进过程中不断比较的思路,缺失比重偏大。可见,国内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在理论推进过程的规范性不足,表现为理论推进过程完整性不足、类属间关系不清晰以及对理论推进方法(不断比较法)重视不够。


2.2.5 理论构建


理论构建一般是指扎根理论研究中的三级编码,此阶段主要考虑理论饱和检验、理论建构情况、在相关文献中整合理论框架 3 个层面。纳入的 36 项研究中,有 17 项研究(50%)充分报告了理论饱和,8 项研究(20%)充分报告了理论构建情况,12 项研究(35%)报告了在相关文献中整合理论框架。


理论饱和是扎根理论生成的前提,目前,体育领域存在部分研究饱和报告缺失、部分研究饱和报告流于形式的情况,如仅在研究中描述为“进一步通过资料与正在成型的理论动态地完善各个范畴及相关关系,以达到理论饱和的要求”等。理论构建方面存在“重结论、轻(无/弱)过程”的情况,即仅在理论建构过程中体现最终生成的理论模型,而不重视三级编码的推进过程,如“最后根据研究中发现的核心范畴进行理论性编码”(肖婧莹 等,2019)。在相关文献中整合理论层面,多数研究忽略了理论构建后在相关文献中整合理论框架,如在理论构建后紧接着进行量化研究,未与已有理论对话,或在理论构建后仅注重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而未融合相关文献的理论等。


此外,最初概念生成与发展—理论推进—理论构建3 个模块的整合其实是扎根理论研究中理论生成的完整过程。表 1 可以看出,从最初概念生成与发展(82%)—理论推进(62%)—理论构建(47%)的文献量呈递减趋势。可见,在扎根理论生成过程的 3 个阶段,除各阶段内存在的 规 范 性 问 题 外 ,还 存 在 理 论 生 成 过 程 完 整 性 不 足 的问题。总结目前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发现,方法应用规范性并不乐观,问题不同程度地出现在研究各个阶段,主要包括方法适配性不足、抽样策略不规范、理论生成过程不完整等问题。



图片

讨论


3.1 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问题究因


3.1.1 方法学层面


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范式的代表,并日益得到学界的认可和接受,但因其方法学本身的问题而导致研究质量参差不齐,使得初学者望而却步(贾旭东 等,2020),主要表现为研究方法适用边界不清、流派过多易混淆、研究方法规范性“宣称”以及研究控制措施缺乏 4 个方面。


3.1.1.1 研究方法适用边界不清


对于方法适用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但至今还未有学者探明扎根理论的适用边界,即扎根理论究竟适合研究什么问题,学界对此还没有明确的操作性标准。Strauss(1987)认为,扎根理论特别适用于微观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Charmaz(1995)认为,扎根理论适用于研究个人过程、人际间关系及个人与更大的社会过程之间的互惠作用。陈向明(2000)认为,对于那些既有理论不足且理论的现象解释力不够的研究领域,扎根理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Suddaby(2006)认为,扎根理论是理解行动者(actor)从主体间的互动中构建意义的过程,适合于有关个体解释现实的知识构建,重点在于建构可解释现象的理论。Flick(2021a)认为,扎根理论在目前仍存在问题,但对于缺乏解释的研究领域以及未经太多研究或理论化的领域,是理想的方法;如若研究者有充足时间,且不满足于对现象快速省事的分析,扎根理论也是适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不同学者对于扎根理论方法适合性论述发现,主要有两种思路:其一,扎根理论适合研究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过程,即只要有互动过程我们便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方法;其二,扎根理论适合探究“存在问题但缺乏解释”的研究领域/现象,倾向于新兴领域/现象。因此,在选择研究方法时,研究人员可以带着这两点思考进行方法匹配,以应对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中的方法不适配问题。


3.1.1.2 流派过多易混淆


如若把扎根理论比作一把用于敲击钉子的榔头,那么根据钉子的形状、大小、材质、适用场景等的不同就需要改进出不同版本的榔头,扎根理论的不同流派就是改进出的不同版本的榔头,虽然产生形变,但其功能是不变的,都是用于敲击钉子(贾旭东 等,2020)。因此,不同流派的扎根理论研究的目的是相同的,均是生成理论,研究者需要按照不同适用情景及研究问题选择适用的流派即可。迄今,扎根理论方法在演变过程中至少出现了 5 种研究流派:1)Glaser 等(1967)开发的元模式;2)Glaser(1998)进一步发展的模式,即经典扎根理论;3)Strauss 与 Glaser分开后,与 Corbin 在 1990 年提出的三段程序式扎根理论;4)Charmaz(2006)提出的建构扎根理论;5)Clarke(2005)提出的情景分析扎根理论(Flick,2021a)。学术界应用普遍的是经典扎根理论、三段程序式扎根理论以及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研究者只有洞悉了不同流派背后所支撑的方法论,才能在应用中做出更好的选择,避免产生流派混淆。梳理发现,经典扎根理论属于归纳逻辑,主张纯粹的发现,即不带任何预设直接进入现场,从参与、观察中逐渐生成研究问题。三段程序式扎根理论主要是归纳—演绎逻辑,主张研究是从归纳到演绎的运动过程:由数据材料生成概念时用归纳,用扩展了的数据收集进行概念澄清时用演绎。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则更好理解,是在归纳逻辑的基础上采用建构思路,即强调研究者的反身性和实用主义背景。在实际应用中,3 种流派的操作性不同集中体现在编码环节,贾旭东等(2020)对扎根理论三大流派的编码过程及其演进进行了梳理、对比,提出了 3 种流派编码流程图,对于扎根理论研究者深刻理解 3 种流派的操作区别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3.1.1.3 研究方法规范性


“宣称”一直以来,扎根理论因其规范的研究流程深受研究者认可,但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强调一些规范性特征,致使研究方法“套路感”强,进而造成方法的“刻板印象”,如过分强调三级编码、过度强调理论层面的内容(包括理论抽样、理论饱和)、过分强调无须进行文献回顾等。分析发现,扎根理论方法规范性“宣称”导致的“刻板印象”是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出现质量问题的重要缘由之一。例如,扎根理论过分宣称编码规则的机械范式与客观性,导致研究者在研究中过度追求三级编码与客观性,而忽略了理论生成过程中的互动过程以及理论推进方法的使用(备忘录、不断比较等)。再如,扎根理论研究抽样策略中初始抽样的缺失,多是由于过度强调理论抽样是扎根理论的重要特征,导致研究者认为“理论抽样就是扎根理论抽样的全部”,进而忽视了初始抽样;早期经典扎根理论呼吁研究者们要带着“空白的大脑”进入田野,造成了扎根理论似乎不需要进行文献回顾这一刻板印象,即使后期不断有研究者强调扎根理论研究与文献回顾的关系,但这一问题至今依然是扎根理论研究中的争议点,也是造成大量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未在相关文献中整合理论框架的原因。扎根理论固然有其相对规范的一些特征,但不同流派的关键特征也会稍有区别,过度的规范性“宣称”会给研究者尤其是初学者造成理解偏差。


3.1.1.4 控制措施缺乏


相较于其他质性研究范式,扎根理论有较为规范的研究流程,但其方法论在提出时未伴随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明确的研究报告撰写规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误用,如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中的抽样策略不规范、文章撰写不规范、研究报告证据链不足等问题。在质量控制措施方面,尽管一直以来都有研究者提出相关保障措施(Glaser et al.,1967;Charmaz et al.,2020),但由于操作性或实用性不足,至今未达成学界共识。在研究报告撰写规范方面,至今也未有明确标准。纳入的36 篇研究理论生成过程部分的报告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研究报告了从原始材料到一级编码、二级编码直至理论生成的完整过程,而有部分研究仅用一句或几句话展示了编码过程。


3.1.2 研究者层面


扎根理论是明确以构建“理论”为目的的,但在推进过程中,如何把访谈材料抽象为概念、范畴与理论,研究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景怀斌,2017)。Glaser(1998)认为,扎根理论研究者应有 3 种能力:概念化数据、容忍一定程度混乱、容忍倒退。Corbin 等(2008)认为,扎根理论研究者的特征是有能力批评地分析情境、抽象思考,对有益的批评保持开放,对研究工作全神贯注等。Charmaz 等(2020)认为,研究者在数据解释和类别整理中需要起到不同的作用。国内学者景怀斌(2017)在谈及扎根理论编码的“理论鸿沟”时提到,研究者对理论形成有着关键的作用,大致表现在价值观因素、学术素养以及研究者的个人心理特征 3 个方面。因此,Fendt 等(2008)提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扎根理论研究。目前,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不佳涉及的研究者层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研究者研究能力的 3 个不同层级上——研究者的一般研究能力层、扎根理论专项研究素养层以及研究者质量保障意识层,分别对应量化思维的干扰、扎根理论知识不扎实以及质量保障意识不足 3 个问题。


3.1.2.1 量化思维的干扰


质性研究范式的出现打破了量化方法独大的局面,两种研究范式虽不对立,但逻辑不同,现今两种研究范式有走向融合的趋势,但融合不是指用量化思维进行质性研究,也不是用质性思维进行量化研究,而是多从三角互证的 思 路 进 行 ,形 成 更 加 坚 实 的 证 据 链 ,用 以 提 高 研 究效度。


目前,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存在用量化思维进行质性研究的情况。1)抽样策略中,初始抽样缺失、理论抽样不规范、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迭代过程欠重视的问题,表层原因是研究者无法有效区分初始抽样与理论抽样,而深层原因则是研究者受量化思维的主导,认为扎根理论抽样策略与量化抽样一致,只需要“一次性”抽样,且在抽样完成后进行“一次性”数据分析,这与扎根理论的抽样逻辑大相径庭。2)在理论饱和检验部分,量化思维也有着较大影响,如有研究者一次性收集资料后预留一半资料以备理论饱和检验,这一思路与量化研究中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资料收集与分析逻辑相吻合,却与扎根理论的逻辑背道而驰。3)量化研究多数分析过程由分析软件完成,更多注重对结果的解读,质性研究过程的呈现对于研究信度、效度有着较强的支撑作用,而目前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等现象,无不显示着量化思维的干扰。


3.1.2.2 扎根理论知识不扎实


知识不扎实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不扎实以及理论能力稍逊两方面。扎根理论的整个研究过程十分缜密,它将结论建立在原始资料、研究者、前人研究成果等多元互动的关系上,其间所使用的理论抽样、编码技术、理论饱和等都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使其生成的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朱德全 等,2021),研究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研究者)只有对扎根理论的基础知识进行充分、系统的学习与掌握,并具备较高的理论能力,才能进行高质量研究,产生高质量成果。体育领域扎根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体现在研究多从模仿做起,即研究者的扎根理论基础知识多来源于对前人研究的模仿,而非对经典原著的深刻、系统学习,对于扎根理论不同流派及其方法论演变过程也未进行有效探究,造成研究者对扎根理论的规范性、严谨性认识不足,表现为未建立完整、清晰的扎根理论抽样逻辑,文献整合意识缺失,理论生成过程证据链呈现意识不足,将对二手数据的编码称为扎根理论研究等。理论能力则是对研究者的更高要求,包括理论储备、理论敏感性、理论提炼能力等。扎根理论研究是以生成理论为目的,理论敏感性不足会导致研究者在理论生成过程中无法及时捕捉到理论生成点,进而造成研究结果解释力不足。


3.1.2.3 质量保障意识不足


质量保障意识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意识地关照研究的信度、效度。体育领域多数扎根理论研究者质量保障意识不足,如纳入的 36 篇研究中仅有个别研究者在研究中使用了三角互证(又称“三角检验”)且进行了互证结果报告,多数研究者缺乏三角互证意识,研究效度难以保障。总的来说,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层面的原因是普遍的,不是体育领域特有的,方法学的不断进步、清晰与完善对于每个学科而言都十分重要,也有利于研究者的学习与进步。研究者层面,研究者研究能力不同层级中的不同问题是造成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欠佳的最主要原因。基于此,为避免由于方法学要件缺失、误用以及研究人员方法学素养不足所致的研究质量问题,本研究借鉴 质 性 研 究 质 量 管 理 策 略(Flick,2021b)以 及 体 育 领 域CiteSpace 类 研 究 的 信 度 、效 度 控 制 策 略(霍 炫 伊 等 ,2018),提出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控制策略。


3.2 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控制


所谓控制,实质就是对研究变异的控制,研究变异控制得越好,效度也就越高(石岩 等,2020)。本研究针对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操作性问题、现实性问题及其原因,从信度威胁与效度威胁层面提出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的控制策略(表 2),信度控制针对操作问题,效度控制针对现实问题。



3.2.1 信度控制策略


Glaser 等(1967)强调,“扎根理论的可信度”是指扎根理论相关的严格标准,即研究者是否严格按照扎根理论方法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扎根理论“理论来自数据”的本源特征决定了扎根理论研究者必须对研究程序进行规范性报告,这也是保障扎根理论研究结果高信度的基本要求。


针对目前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信度问题,即抽样策略不规范、理论生成过程不完整的问题,本研究提出扎根理论研究程序规范性控制流程“抽样控制→理论生成控制”(图 2),并提倡“过程控制”(霍炫伊 等,2018)思路,确保不会因为研究程序不完善或不规范而导致研究信度失真。


3.2.1.1 抽样控制


体育领域多数扎根理论研究存在抽样策略不规范问题,对此,本研究提出在研究流程中增加“抽样判定”环节(图 2),通过抽样判定明确扎根理论研究设计的迭代路径,进而避免“一次性抽样”“一次性数据饱和”所导致的研究质量问题。抽样判定指除初次抽样外,研究者在每次(n)抽样前增加判定问题“抽样标准是否基于 n-1 样本的结果”,如若是,则继续进行数据收集,如若否,则返回n-1 数据分析结果。如此循环,直至理论饱和,停止抽样。


值得注意的是,扎根理论研究过程中有关抽样策略的阐述不可或缺,初始抽样以及理论抽样的阐述不仅是抽样的说明,同时也是扎根理论研究的“迭代过程”的说明,即在研究方法部分细致展现“初始抽样(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理论抽样标准 1—理论抽样 1(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理论抽样标准(2...n)—理论抽样(2...n)(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直至饱和的迭代过程,这一过程阐述的严谨性以及层层深入是保障研究信度的重要证据。


3.2.1.2 理论生成


控制理论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数据处理过程以及编码过程,扎根理论成也编码,败也编码。扎根理论 3 种流派的编码流程不同,选用不同扎根理论流派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需按所选流派的编码流程分别对应理论推进思路。目前,无论是扎根理论研究还是普通的质性研究都已有明确的数据分析保障策略(徐建平 等,2005),常用的如执行编码员协议/编码一致性检验(Creswell,2015)、三角检验(陈向明,2020)、三角互证(石岩 等,2020)等。Rich‐ard(2013)提到,作为分析过程的一部分,监测和讨论编码是很重要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为质性数据分析过程提供了一种可靠性检验,增加了解释的严谨性。因此,本研究倡导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者在编码时将“理论生成过程检验”增加为数据分析程序中的固定流程(图 2),用以保障编码信度,同时提高扎根理论研究的可靠性。


理论生成过程检验,是指在扎根理论数据分析阶段,以保障分析信度、效度为目的,基于“三角互证”思路,在理论生成的 3 个阶段分别提出检验措施。其中,最初的概念生成与发展阶段是理论生成过程中检验比重最高的部分,主要采用研究者三角互证依次进行概念来源真实性检验、理论饱和检验以及编码一致性检验;理论推进阶段采用理论推进过程准确性、完善性检验;理论构建阶段采用核心类属统领性检验以判断最终提取的类属是否可以有效的统领其余类属、囊括全部原始材料、达到研究目的。此外,在研究报告撰写中,建议研究者在充分展示理论生成过程的同时,将理论生成过程检验的结果同步报告,以充分呈现理论生成过程的证据链,保障研究质量。


3.2.2 效度控制策略


量化研究中的效度一般是指所测量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而质性研究的效度追求更准确、情境化、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虽然质性研究对效度有更为广泛的诠释,但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性研究,均是努力通过有效的控制,追求效度最大化(石岩 等,2020)。研究效度的考察应贯穿选题、方法选择及使用、研究人员选择以及结论的得出整个研究过程(宋改敏 等,2010)。方法适配问题只是目前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遇到的最直观的效度问题,且方法适配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人员的方法学素养。基于此,本研究从系统性视角对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目前及未来可能遇到的效度威胁提出效度控制策略。


3.2.2.1 研究选题与方法适配控制


一项研究要完成既定的研究目标并取得预期的研究发现或结论,必须要借助于特定且合适的研究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先进或好坏之分,任何时候都要为研究内容服务。


Gibbs(2018)指出,扎根理论研究的呈现应该明确两个问题,即为什么使用扎根理论以及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否为合适且必要的。但在实际研究中,有研究者不是出于研究问题而决定扎根理论方法的使用,而是基于对这种研究方法优越性的习惯和普遍性的信念(Bry‐man,2007),即研究者方法选择时有“自动行为”。Flick(2021a)指出,在进行方法选择时,要注意排除研究者的自动行为。换言之,就是要避免在进行研究问题与扎根理论方法适配性检测前,想当然地高估扎根理论在每一个研究问题上的潜力。


为避免由于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不适配而造成的研究质量问题,本研究从选题效度及方法适配两个层面提出控制措施(图 3)。宋改敏等(2010)认为,质性研究的选题效度可以通过交流验证与文献支撑两个方式来保障。而在扎根理论研究中,由于文献回顾的特殊性,本研究建议仅采用交流验证的方式来保障效度。交流验证是指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对话来检核研究的效度,以建立一个双方都统一的观点(陈向明,2020)。方法适配性检验主要采取专家法,即除研究者本人外,寻找 1~2 名方法学专家或领域内“小同行”进行方法适用性评估,借鉴问卷调查效度评价中的专家评价表来设计扎根理论方法适用专家评价表,以做好研究方法选择的控制,进而保障选题与方法适配的效度。此外,建议研究者在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充分介绍选题与方法的契合度、研究流派的选择及其原因。



3.2.2.2 研究人员方法学素养控制


扎根归纳过程的理论飞跃是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飞越,而不是“数据”自身的飞越,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方法学素养对理论的形成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景怀斌,2017)。开展扎根理论研究的前提就是研究人员的方法学素养水平,因此,建议体育领域研究者在扎根理论研究开展前进行方法学素养自测(表 3),通过自评了解自己对扎根理论的认知水平与应用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表 3 的 8 个题项外,研究者的方法学素养还包括相关的认识论、方法论等知识储备;方法使用、选择过程中的规范认知评价以及在面临复杂情景时的行为等。此表 3 仅从予研究者思路角度出发设计,未来如有需要还可以编制扎根理论研究人员方法学素养量表,以从更加科学、规范的视角测量研究者的方法学素养,更好地保障研究质量。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也要注重方法论本身的学习,克服对扎根理论“日用而不知”的现状,掌握扎根理论不同流派的观点立场与理论逻辑,学会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融会贯通、各取所需,不必囿于单一的扎根理论流派和刻板的研究程序(朱德全 等,2021)。


3.2.2.3 研究结论的现实相关性控制


研究结论的现实相关性是指研究结论不应只停留在学理性层面,而应该做到问题从现实中来,研究结论回到现实中去。Flick(2021b)指出,现实相关性主要考量的是研 究 的 伦 理 问 题 ,而 伦 理 问 题 又 包 含 人 文 伦 理 与 研 究伦理。


人文伦理一般指是否做到了参与者知情同意以及是否有对参与者进行匿名保护等。如若扎根理论研究为干预性质,则需要遵循干预伦理原则,即自治原则(尊重个体的权力)、善行原则(做好事)、不作恶原则(不造成伤害)、正义原则(特别是分配的公正与公平)(Green et al.,2004)。同时,干预研究应该直接或间接地为所研究领域带来利益,即研究结论(得出的新理论)如若能提出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建议,那么研究才是令人信服与可靠的。


人文伦理的检验建议研究者采用受访者交流验证,并在研究中对交流验证过程进行透明、公开的呈现。研究伦理是指研究结果及结论是否有新知识的贡献,如 若 没 有 ,则 被 视 为 不 符 合 研 究 伦 理(Department ofHealth,2001)。研究者们应该清晰认识到,三级编码并不是扎根理论研究的终点,理论提出并不意味着研究结束。理论提出后,与核心文献进行理论发展探讨是扎根理论研究意义的重要呈现。与领域内既有理论进行对比、讨论,分析提出理论与既有理论的关系,是发展还是驳斥等,对领域内的理论发展及研究自身意义的体现都有着积极作用。


因此,从重视“理论发展”模块与保障研究质量的视角出发,本研究提出研究伦理验证策略(图 4),即在理论生成后增加“理论发展判定”,判定“研究结果是否与领域内既有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在保障研究理论生成的同时,推进研究者对研究结果与既有理论的对比讨论工作,提高研究质量的基础上,同步深化研究价值。


3.3 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本土化展望


本研究选用了 Hutchison 等(2011)提出的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评估指南对国内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但要明确的是,任何标准都不是唯一正确的,此标准亦然。Hutchison 等提出的评估指南只是目前较完整、适用于体育领域且已经过实践检验的指南,其在评价时也存在一定的缺憾,如缺少文献回顾的评价指标以及缺少明确的评价标准等。但好在学界对于扎根理论文献回顾问题已逐渐达成共识,一般建议在研究开始前进行广泛的文献回顾,但避免高相关的核心文献,在理论生成后,进行核心文献回顾,以便与既有理论进行对话(陈向明 等,2020)。


而有关扎根理论研究质量评价,学界还未有明确的操作化评价标准。Smith(2011)提出解释现象学(IPA)研究质量评价指南,并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认为“合格”研究需要满足 4 个标准:1)遵循 IPA 的 3 个理论原则(现象学、诠释学和特则取向);2)研究过程足够清晰透明、条理清晰;3)言之成理;4)每个主题都有足够的证据加以支持。并基于此提出“优秀”的研究在合格的基础上,还要满足文章中心突出、分析深入,资料翔实、解释很具说服力以及引人入胜、发人深省。Shea 等(2009)提出的系统评价类研究质 量 的 测 评 工 具 AMSTAR(a measurement tool to assesssystematic reviews)量表也有明确的判定标准,根据文献对各个条目报告符合度进行打分,“完整报告”计 1 分、“部分报告”计 0.5 分、“未报告”计 0 分,满分 27 分;评分≤15 分认为有严重信息缺陷(低质量),15.5~21 分认为有一定缺陷(中等质量),21.5~27 分认为相对完整(高质量)等。


本研究借鉴 Hutchison 等(2011)提出的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评估指南、侯力琪(2019)提出的解释现象学(IPA)研究指南以及 AMSTAR 量表(安妮 等,2013),尝试构建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规范性核查清单,并设置评价标准(表 4)。拟定第 3、5、6、7、8、9、10、13、14 条为关键条目,评价标准为:1)无或仅 1 个非关键条目不符合,则该研究认定为高质量;2)超过 1 个非关键条目不符合则认为中质量;3)1 个关键条目不符合并伴或不伴非关键条目不符合,则判定为低质量;4)超过 1 个关键条目不符合则为极低质量。当然,这份清单并非是唯一、固定不变的,随着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不断推进,核查清单也会有所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核查清单仅能作为评估工具来使用,尤其鼓励研究者进行规范性自检。扎根理论研究规范性核查清单的提出是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本土化的一种探索,未来研究者根据国内体育领域的不同需求也可适时进行本土化改进,如研究者扎根理论方法学素养量表的编制等,但务必要以规范化思路为基底。


结论


1)我国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整体欠佳,主要存在操作与现实两个层面的问题,操作层面包括抽样策略不规范、理论生成过程不完整,现实层面包括方法适配性不足等。扎根理论方法学层面存在研究方法边界不清、流派过多易混淆、方法规范性“宣称”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缺乏的问题;研究者层面受量化思维干扰、扎根理论知识不扎实以及质量保障意识不足,是造成扎根理论研究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


2)质量控制策略的提出是解决现阶段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问题的主要手段,包括信度控制策略与效度控制策略。信度控制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包括抽样阶段增加“抽样判定”、理论生成阶段增加“理论生成过程检验”;效度控制解决现实层面的问题,包括保障研究人员方法学水平的“方法学素养自测表”、保证选题效度的“交流验证法”、保证方法适配的“方法适配性检验”以及保障研究结论现实相关性的“交流验证法”与“理论发展判定”。


3)国内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处于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未来,要从我国体育学实践出发,从解决规范化问题出发,构建我国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规范性核查清单,充分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建构本土理论,探索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发展。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