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时期,后金—清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并未形成固定的邸报、京报、小报等新闻传播系统,其新闻传播活动的记录,掩埋于大量未曾发掘的传世史籍以及民间遗存之中。这些史料需要进行系统的收集、文字校勘、释读内容、考释疏证等研究工作,才能更好地为学界开展研究提供便利条件。然而现实情况是,后金—清文献多为满文,由于满族统治者的少数民族文化敏感,后世修史,对此时段发生的事多语焉不详,或有意篡改;从笔记、诗文、碑刻、谱牒、口碑等民间文献、文化遗存中析出史料,亦皆需与正史对照考辨,无疑增加了搜集、整理的难度。所以具体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清前时期的文献史料
满族在东北建立的后金—清政权,官方语言为满语,官私文献的主体是满文,因而与清前中期和清末相比,清前时期的文献数量不多,但把握起来难度却很大。后金—清政权的同时期,亦有明朝、朝鲜、蒙古等多个政权,都与其交往繁密。有关清前新闻传播的记载,在官方正史中较为丰富和系统,如《三朝辽事实录》《明史》《明实录》《清史稿》《清实录》,以及文人笔记、谱牒等最为常用。其中,王在晋撰《三朝辽事实录》十七卷,一一据羽书封驳邸抄塘报,有较高史料价值。但尚有大量满文文献、官方文书及方志等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目前已经整理汉译的满文文献数量有限,如清太祖《满洲实录图》、罗振玉编印《清太祖太宗实录》四册、故宫编印《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外国文献中,朝鲜保留的大量中文文献因不存在语言文字的障碍而需要格外关注,如《朝鲜王朝实录》《朝鲜史料汇编》《燃藜室记述》《燕行录》等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虽有部分史学学者已开始使用,但新闻传播学界尚未留意。仍未得到充分挖掘的朝鲜《李朝实录》,较之《明实录》等明朝文献对女真族的记载还要完整、详细,应当保留了清前时期新闻传播的珍贵史料。尤其是朝鲜奎章阁所藏明、后金史料,如《春坡堂日月录》《朝闻野记》《续杂录》等,或描写战事,或记录外交、见闻等,其中不乏重要的新闻传播史史料,是以往研究中所忽视的。对上述文献进行全面搜索,从中打捞新闻传播史史料,并进行系统整理、辑录、考释,是一项重点研究内容。
(二)清前时期的檄文、邸报、塘报史料
檄文是后金—清政权较为普遍使用的官方信息传播方式,类似于政府公文。其中,著名的有努尔哈赤于1618年所发“七大恨”,以及皇太极于1627年出兵朝鲜讨伐“明将毛文龙”等。这些檄文通过布告、传阅、散发等方式广为传播,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相生相伴,承载了清前时期重要的新闻事件,是研究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线索。
清前满族地方政权,官方邸报尚未形成,而彼时明朝邸报为政府传递政令,关于后金的相关消息屡见不鲜,积累了丰富的新闻传播史史料。塘报作为军事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亦为明朝所倚重,同时因明、后金—清之间战争不断,塘报往来频繁,也是重要的新闻传播史史料来源。在打败明朝、统一辽东的过程中,后金—清政权通过明朝邸报所记录的重要信息,包括军事调配、朝廷政策倾向、农民起义的影响等,判断明朝在辽东的布防,制定相应的对策。同时通过明朝塘报获取重要的军事机密信息,在明强金弱的局面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从“萨尔浒之战”开始有针对性地瓦解明朝在辽东的防御。因而,通过明朝邸报、塘报,不仅可以获取后金—清与明朝作战的军事新闻史料,更可窥见其击败明朝、统一辽东过程中军事情报系统或机制的构建情形,建立古代新闻传播与军事之间的互动脉络网格。
(三)清前时期的谕旨、奏折、告示、通告史料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官方文书形式,上谕、告示、奏折和通告等在沟通官府与民间,维护政权统治的同时,也是新闻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清前时期的上谕、奏折、告示和通告等文书在某些方面尚不成熟,其语言、文字、行文、发布方式等也各具特点,表现出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特色。此时的后金—清尚处于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时期,军事和政权建设并重,梳理这一时期的谕旨、奏折、告示等史料,不仅是还原彼时新闻传播历史轨迹的必要前提,更关乎入关后清代此类新闻媒介的传承与变化,是目前新闻传播史学界史料整理以及研究的盲区。
(四)清前时期的碑刻、档案史料
后金—清延续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传播活动的一些方式和特点。碑刻是北方少数民族用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活动的重要媒介。满族前身女真人曾建立金代,在辽金时期曾有大量的碑刻承载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丰功伟绩。其碑刻传统在清代亦有继承,皇帝出游,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均有碑刻记录,同时期重要历史人物作为彼时活动的亲历者,其碑刻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新宾满族老城等辽宁省境内的满族文化遗址,保留了大量碑刻,从清前碑刻文中发掘新闻传播史史料,是新史料发现的重要途径。
档案作为一级史料,是新闻传播史史料最传统、最基本的来源文献。清前时期官方档案存留不少,但由于满文的文字障碍,使得可利用者极为稀少。这个缺憾一方面可以通过同时期明朝的档案文献予以弥补,另一方面,已经译出的部分《满文老档》(部分)等重要清前档案,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但目前新闻传播史学界尚未很好利用。对此类档案文献进行逐书查阅,全面搜索,从中析出新闻传播史史料,系统整理,将是对新闻传播史学界的一大贡献。
(五)清前时期的盟誓史料
盟誓是后金—清与蒙古、周边少数民族交往,处理重大事件时所常用的一种仪式,在少数民族政权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盟誓,是一种类似于今天自媒体形式的古代新闻传播方式,这种具有浓重宗教色彩的誓约仪式自春秋时期出现后,广泛兴盛于北方游牧文明中,在游牧民族的政治生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后金崛起过程中,曾不断与周边的蒙古部落、朝鲜王国发生冲突。盟誓则成为后金与其他政权建立外交关系以及处理内部纷争的重要手段,曾多次与明朝、蒙古、朝鲜及其内部进行盟誓。通过盟誓,努尔哈赤、皇太极先后成为了北方地区各类同盟的“盟主”,以公开的身份领导女真、蒙古及东北的汉人进行各种战争,建立和巩固后金政权,在促进满族、蒙族及东北汉族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盟誓作为一种公开的声明,与檄文的讨伐性质不同,带有正式的外交声明性质,其自身拥有极强的道德和诚信认可,兼具公信力和法律效力,体现了由传统的神灵宗教约束向国家法律体系过渡的阶段特征,因而不仅承载着重大历史事件,亦是军事新闻、政治新闻的重要载体。对清前盟誓相关文献的发掘,会有不少新的发现,或可修正、改变传统对这一时期新闻传播史实的一些认知。
(六)清前时期的口述、田野调查史料
除在学界尚未利用的萨满、口传说部、盟誓等口碑中发现新史料外,田野调查是基于人类文化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路径,对现有史料进行补充和完善的重要研究方法。清前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阶段,其政治与社会生活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文明遗迹。相较于中原统一王朝,东北地方政权更多地具有传统的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在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的背景之下,满族虽创建了满文,但传世的文字材料比较有限,多集中于对王朝内部重大事件的记录,且大多语焉不详,很难进一步发掘其中的新闻传播史史料。而田野调查方法恰可以丰富这一时期的史料来源,虽然其中的史料价值有待进一步考证,却极大地弥补了传世史料在此方面的不足。
后金—清政权所在的东北地区保留了大量清代早期历史遗存,包括重大历史事件的碑刻以及清昭陵、清福陵、清永陵和清代皇帝历次东巡所留遗迹,还有为数众多的满族村落。这些珍贵的调查对象不仅是清前时期新闻传播史史料的重要来源,也是研究清史的重要依据。可以依据传世文献及地方志等设计相关的调查提纲,确定调查对象,制定调研计划,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与录入,对比传世文献,补充新发现史料,从中整理出有价值的新闻传播史史料。
总之,清前时期的新闻传播史史料来源广而杂,搜集整理难度较大。需要在充分把握官方正史文献等基本史料的基础上,侧重对东北地方档案、朝鲜等外国文献的搜索,并结合满族历史文物与遗迹的实地调查,尽可能发现新史料,以实现对清代新闻传播史史料的彻底打捞与全面梳理。
(七)知识谱系的构建
清前是整个清代初建阶段,一方面,其政权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东北少数民族及地方区域特点,带有游牧文明色彩,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辽金时期女真族的文化。因此,在其文化构建过程中,诸如骑射、剃发、议政等传统皆有保留。同时还吸纳中原王朝文化,仿习明朝政治等。在这一过程中,新闻传播媒介成为其间的重要纽带。从努尔哈赤起兵檄文“七大恨”到皇太极谣言“计除袁崇焕”,后金—清统治者擅长并熟练使用各种传播方式服务于其政权建设。观察与研究清廷于1644年入主中原后在政权各个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很有必要回顾和考量清前时期的经验。
就清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而言,其史料的积累完成于后金—清政权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新闻传播史史料既体现一定的内在逻辑,又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对清前新闻传播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不能单纯理解为新闻传播活动史料的收集整理,而要回到历史本源,放眼清代的大历史,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史料收集与整理发现规律,方为上乘。因此,遵循整个清代新闻传播史总体内容与发展规律,结合清前历史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这一时期新闻传播史史料的全面梳理,以时间为经,以媒介形式为纬,搭建清前新闻传播脉络网格,自然呈现其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和运演规律,不仅可以为清代新闻传播断代史书写提供基本的前提,同时可以为清代新闻传播史史料学的建构积累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