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 100 万!副教授直升教授,硕导变博导,这篇 Nature 打破多个校史!
2022/6/15 17:28:11 阅读:135 发布者:
6月2日,据贵州中医药大学团委官方微信刊文,为激励表彰该校硕士生导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彭立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校党委经研究决定:奖励彭立同志个人100万元,支持以彭立同志为带头人搭建科研平台;聘任彭立同志为学校四级教授(原为副教授),并增列为校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原为硕士生导师);按程序选拔彭立同志为二附院临床医学实验室副主任。
据官微介绍,这是贵州中医药大学建校近60年来,首次空前力度对做出重大科研贡献个人给予重奖。
那么,疑问来了,彭立是谁?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重奖?这就要从最近的一篇Nature文章说起:贵州中医药大学迎来首篇Nature!
蛰伏12年,
发表该校乃至整个贵州的首篇Nature
4月27日,德国慕尼黑大学心Mohanta博士/Habenicht教授课题组联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硕导彭立课题组联合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正刊发表题为“Neuroimmune cardiovascular interfaces control atheroscler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外膜和大脑之间可以交换神经信号,从而实现大脑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感知和控制。
慕尼黑大学Mohanta博士和彭立为共同第一作者,彭立负责通过病毒示踪实验鉴定动脉-大脑-神经环路(artery-brain-circuit,ABC)所涉及的通路。
据官微介绍,此项耗时12年,具有开创性、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发布后,国际医学界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神经免疫信号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是对该领域有价值的贡献”“这项基础研究将开创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新思路”。
同时,该成果也实现了贵州中医药大学及整个贵州在《Nature》正刊发表高质量医学科研论文“零”突破,代表该校科研水平在这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上有了一席之地,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该研究发现,广泛分布的神经-免疫-心血管互作(neuro-immune-cardiovascular interface,NICIs)出现在小鼠和人类动脉粥样硬化中,斑块对应的外膜段显示出广泛的轴突网络,包括轴突末端的生长锥,与免疫细胞形成连接,并局限于中膜平滑肌细胞附近。
通过使用伪狂犬病毒跨突触示踪技术,发现了小鼠NICI建立的动脉-大脑-神经环路(artery-brain- circuit,ABC),腹主动脉外膜伤害性传入通过脊髓T6-T13背根神经节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多个感觉和交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被追踪到脑干和杏仁核神经元,交感神经通过脊髓中间外侧神经元和腹腔神经节从延髓和下丘脑神经元投射到动脉外膜。
动脉外膜NICI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代理前哨传感器和效应器,他们通过识别炎症的炎性信使来识别斑块的位置和血管发炎的位置,然后,他们将炎性信号通过神经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处理这些信号,并将效应信号发送回发炎的血管,这会对炎症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恶化。
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进展期间,脾脏交感神经和腹腔迷走神经活动增加,作者利用外科手术或化学药物切断了病变动脉和大脑之间的交感神经连接,八个月后作者比较了接受治疗的小鼠和未接受治疗的小鼠,在接受过治疗的小鼠中,动脉粥样硬化外膜神经-免疫-心血管互作解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少,斑块稳定性增加。因此,外周神经系统利用神经-免疫-心血管互作组装动脉-大脑-神经环路,阻断该环路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对此,彭立在接受动静贵州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将珍惜荣誉、不负厚望,进一步攻坚克难,争做科研成果的创造者、科教兴校的奉献者、崇高品格的引领者,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作新贡献、再添新光彩。
彭立简介
彭立此前的个人介绍: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舌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厦门市高层次留学人才。
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主要采用免疫学技术、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形态学技术、网络药理学技术、基因组学技术等研究手段,开展斑块形成、破裂的分子机制研究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8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与高水平SCI论文5篇,参编或主编专著4部。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673-6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