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优秀科研成果展示(十六)— 久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2022/6/1 10:57:48 阅读:350 发布者:
编者按:本期邀请我院内分泌代谢及免疫性疾病中心赵冬主任团队分享其在《Journal of Diabetes》发表的研究成果。
所刊杂志:
Journal of Diabetes(IF: 4.006,中科院分区:医学三区)
文章标题:
久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Association of Sedentary Time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内容亮点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病理生理学改变,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并加速发展,而患有颈动脉斑块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展为更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探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干预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改变,体力活动减少,且久坐的时间越来越长,从轻度活动到久坐的转变可能导致肥胖和2型糖尿病。目前尚无多中心研究探讨久坐和其他行为方式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影响大小。因此,我们使用国家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的多中心数据探讨了自我报告的久坐时间和其他生活方式行为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联。
本研究基于MMC数据,纳入2017年6月到2021年4月来自中国10个MMC分中心共计26664名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患者的生活方式数据,包括每周久坐时间、睡眠时间、吸烟、饮酒等信息,同时检测患者颈动脉斑块和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通过逻辑回归模型和亚组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与久坐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岁,每周久坐时间(weekly sitting time,WST)的中位数是35小时。随着WST升高,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升高,在矫正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后,WST和2型糖尿病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呈正相关。此外,在年龄亚组中,在18~4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久坐时间增加并不增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风险,而在4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久坐时间明显增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风险。在性别亚组分析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久坐时间均会增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风险。
因此,本研究结论为在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中,每周久坐时间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患病率呈正相关。(第一作者:柯静、李昆
柯静,女,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区级课题及院级课题共计7项。
李昆,男,研究实习员、公卫医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流行病学方法、糖尿病临床流行病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主持区课题1项,参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秘书组成员参与1项指南制定。
通讯作者:赵冬
赵冬,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内分泌代谢及免疫性疾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内分泌代谢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健康教育协会糖尿病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委,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代谢学系副主任。研究方向包括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肥胖与脂代谢、甲状腺疾病、炎症与免疫。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TVB、Stem Cell、Diabetes、JAHA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6项。担任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重点专项基金评审专家。
转自:潞河科研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