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现在学习发表生信SCI如何少走弯路?

2022/5/31 11:43:57  阅读:229 发布者:

 自学是非常有勇气的行为,而且通常学得会更扎实一些,当然,对应时间也不会短。适合本身对生物信息学或者大数据感兴趣,喜欢钻研自己动手实操并遇到问题自己摸索解决的同学。时间,精力都非常重要,也非常考验人。往往自学能成功的,做其他事哪怕零基础也不用太担心,因为本身会更重要的:自我学习能力。

以下几点把握好重点,还是能少走弯路的。

step1:什么是更重要的?

你要清楚得知道,你学习生信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发文章,还是就是为了系统地学习生物信息学,以后从业?

目标不同,学习的重点是完全不同的。

生信SCI的重点是一篇SCI,而生信分析,只是SCIfigures的一种手段罢了。一篇SCIfigures的手段可以基础科研,也就是常规的做实验,也可以临床数据,也可以我们的生信数据。而一篇SCI最重要的,也是一篇SCI的产出过程:课题设计-数据分析处理整理-SCI写作-选刊投稿-返修-发表,这些环节中,课题设计是最重要的,而后的其他流程,有经验速度远大于没经验。没有经验的人不知道这些难度,很容易预期太高折腾自己;

而如果是为了系统学习生物信息学,你该把它当成一门课程去认真学,入门,进阶,需要的技能,方法论等等,学习的过程和资料是截然不同的。

step2:主动思考,积极靠自己去解决问题

很多同学加了很多微信群,抛出了问题,没人答疑,然后自己也就放在那了。

有些问题等啊等啊,就忘了去解决。

还有人知道自己问题是什么,比如说课题重点就在于如何寻找可研究的单基因?然后自己不去好好琢磨这个问题,不愿意下苦功夫。

其实最直白的方法就是PubMed把单基因的文章多找N多篇,去一一拆解,有的文章是会告诉你作者是怎么挑选这个单基因作为研究对象的。方法文章是有的,但很多人不愿意花时间去琢磨。

还有一种是,别人告诉了3种寻找单基因的方法,但不知所以然,始终挑选不出理想的方法。别人挑选的思路是别人掌握的,你并不一定理解,自然也不知道具体筛选指标的潜在意义,然后自己筛选的过程会把这些指标定死,而错过很多值得研究的基因。

其实指标可以很灵活,但这些标准如何衡量,需要自己花时间去摸索,尤其是方法论背后的思路,这些都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去积累的,模仿不了。

世上最难的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人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面对的具体情况不同,很难去网上找统一的答案。

step3:心态和耐心

发文章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然那么多人花了那么多时间,还是零文章。

发文章少不了耐心和积累。都说已发表的文章是最好的学习资料,然而你真正实打实地去研读文章又有多少篇?

很多人图快是直接看到公众号的解析?而很多公众号挑选的文章,本来就是偏简单好方便吸引你入门学习,但你如果以为这样模仿复现就能发文章的话,很容易文章砸手里。

公众号的文章,你要注意别人解析的是否是最新的文章?还是多年前的文章(多年包括去年)?然后告诉你纯生信,发文简单,直接复制等等。

耐心些,生信学习一开始慢,熟悉了之后才会慢慢变快。尤其是课题设计阶段,你图快,课题思考地不够有创新性,或者缺少可行性,那么这样的课题出来 ,又有什么意义?很容易分析着分析着,因为出不来理想的结果,课题直接毙了。

最怕的就是分析到最后都写完一篇SCI投稿了,结果投稿的过程才发现,课题思路太老套了,现在根本投不出去。舍弃又觉得可惜,又折磨了一遍心脏。

再加上现在生信行情确实越来越卷,3个月前的文章,现在又很难投出去,也是有的。1+的不一定好投,5+的不一定难投。

总之,第一篇生信SCI的产出是非常难的,凡事的第一次都很难,但只要第一次发出来了,后续就是经验积累的过程了。

第一篇SCI,会走很多弯路,有些弯路是不得不走,而有些弯路自己前期勤快点思考是可以规避的。

成长总不太让人觉得舒服,所以反过来,如果学得很轻松,那大概率学得还不达标。多做有门槛的事,比同期人更好一点,就容易脱颖而出了。

小结:生信这门技能,科研的应用越来越广!而越年轻的时候,能否有一些SCI打基础,对未来的发展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越早做打算越好,预计还有2年时间,需要SCI的早点学起来~

转自:科研指导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