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10年国内高校增选院士排名,谁是下一轮“双一流”黑马?

2022/5/31 9:29:44  阅读:386 发布者:

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公布后,各高校纷纷行动、周密部署。其中,借助以院士为代表的高端智力助推学科建设与发展,成为高校重要举措之一

01

高校被建议引进全职院士

官方回应来了!

3月初,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板询问安徽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进度。网友建议,双一流评估最重要的是三大一基,其中安大最缺失的是大平台,大平台主要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以上,基于此,安大今年第一要确保国重实验室能落地,今年到明年要争取引进材料科学全职院士,要争取大科学装置有一点动作。

315日,省教育厅给予正式答复:

安徽大学正在培育筹建省部共建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期,科技部和省人民政府在合肥举行部省工作会商会议,明确支持依托安徽大学培育建设省部共建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省有关部门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力争该实验室早日获批。

两院院士,长期深耕学科建设,可谓各个领域的“顶梁柱”。院士之于高校,是犹如“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对此,不少高校重磅引进院士:

55日合肥工业大学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剑旗担任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学术院长

420日广州医科大学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担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有些高校邀请院士“把脉会诊”

430日安徽大学召开“强光磁试验装置”项目启动暨建设方案评审会,请来15位两院院士坐镇……

47日,两所“双一流”高校,官宣引进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圣彩于20223月受聘为河南大学特聘教授;邬堂春院士南山学者一级教授授聘暨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番禺校区举行

......

02

仅仅靠引进院士还不够

院士代表一个国家最高水平的科技顶尖人物和最高学术权威,在我国,通常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两院院士)。对于各大高校而言,两院院士数量也成为衡量其学术能力与师资力量的重要指标。

院士的加盟或“把脉问诊”,可以使高校在学科建设、科研领域得到专业指导、提升实力,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然而仅靠引进院士还远远不够,高校仍需致力于本土化领军人才的培养,打造学术团队文化,为高层次后备人才做好储备,才更有望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脱颖而出。

自“双一流”建设以来,两院分别增选了三次院士(2017/2019/2021年),共增选416人(不含外籍院士),其中有233人来自高校,占比达56%,可见高校已成为院士输出的主阵地。

从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国内顶尖高校。清华大学稳坐“头把交椅”,其两院院士分布比较平均,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8位。北京大学共入选14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入选人数与清华大学相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4位。其次是浙江大学,共当选10位院士,尤其在2021年院士增选中更是迎来大爆发,有5人当选,人才队伍力量雄厚。具体统计如下:

03

顶尖高校:“大户人家”

两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近10年来,两院共增选院士6轮,从增选人数来看,共新增两院院士756人(不含外籍院士);从当选单位来看,高校成为第一大来源,共有415位院士来自高校,占比达54.9%

而从总体上看,当选的两院院士主要集中在国内顶尖高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近10年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入选院士人数均在20人以上,远远多于其他高校。北京大学更是稳坐“头把交椅”,入选了32名院士,其中,科学院院士的数量明显多于工程院院士人数,达26人。而清华大学的两院院士分布比较平均,共入选29名院士。

而排在清北之后的就是“华东五校”了,浙江大学当选了16位院士,居全国高校第三,“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江大学为这句广为传唱的校歌作了最美的注解!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当选院士数量均在10人及以上。值得关注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选了13人,尤其是工程院院士队伍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几乎每届都会有至少一位院士来自北航,空天报国,北航站立潮头。此外,珞珈独秀的武汉大学当选了10位院士,尤其是2011年,爆发式地当选了5位院士(科学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2人),居当年高校当选院士人数前排。国防科技大学作为军中第一校,在卫国育人上更是不输阵,10年里共当选了10位院士,居全国前十。

在当选院士数量>5人的高校中,北京协和医学院占据一个名额,是仅有的一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足可见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医学界的特殊地位是无法忽视的,众所周知,中国近现代医学起步较晚,许多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手段需要国外引入。医学领域院士的评选也见证了中国医学研究的迅速发展。

04

“双非高校”:来之不易

从近10年增选两院院士的情况来看,来自内地高校的407位院士中,有367位来自“双一流”高校,占比达90.2%,几乎被“双一流”高校承包,来自“双非”高校的院士仅有4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竞选较之中国工程院院士更为艰难,6次当选仅有9人当选,这个当选概率放在上千所“双非”高校中,真是难如登天!

首都医科大学算得上是“一枝独秀”,近10年增选共有4位院士产生。紧随其后的是河北医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陆军工程大学、陆军军医大学,近10年均增选院士2人。此外另有28所“双非”高校均有1人当选,如大连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通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可以说,这33所“双非”高校实现了学校本土培养院士的重大突破!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现在,我国院士人数加起来不到3000人,可见其含金量之高。院士名额的稀缺和候选人数量的庞大,决定了一所高校能出院士必定是非常艰难的,尤其对先天资源禀赋不足的“双非”高校而言,本土培养出一位院士都是值得载入校史的大事。对于本校难出院士的高校来说,最简单、最直接的解决方法便是:本校没有,外面引进。当然,能吸引院士加盟的高校,实力也不容小觑。

而无论是本土培养还是重磅引进,各大高校已然闻令而动,响应号召,盯紧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奋斗目标,全力奔跑在实现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新跨越的路上!

05

"数据分析":院士评选有多难?

以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2011-2021年院士增选为例,分析我国院士评选之路有多难

0110年来共计49人当选,近两年增选院士的名额最多

2011-2021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总共评选产生了49位院士,近两年增选的院士数量是最多的,2021年是11人,2019年是10人,其他年份都是7人。2021-2011年的院士入选率是分别为13.1%14.3%10.4%10.4%7.8%10.1%。由此可见,院士的入选率是非常低的,不到15%。因此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成为院士,更多的人都是遗憾和错过。

2013年院士的入选率最低,达到7.8%

2019年院士的入选率最高,达到14.3%

0260岁是当选院士的黄金年龄,平均年龄是58.7

纵观2011-2021,从年龄的维度来看,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是58.760岁当选的人数是最多的,有5人,其次是53岁、55岁、59岁、61岁,分别有4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教授当选院士时的年龄最大,76岁;其次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郎景和教授,当选院士的年龄是71岁;再次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学浩教授,当选院士的年纪是69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教授当选院士的年龄最小,47岁;其次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教授,当选院士的年龄是50岁。

032人申报一次则当选,2人申报5次才当选

从当选院士申报次数的维度来看,26人申报2次当选,占到总人数的53%14人申报3次当选,占到总人数的28.6%。从这两项数据来看,申报院士是漫漫长路,首都医科大学的韩德民教授(20032007200920112013)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田志刚教授(20072009201120132017)都是申报5次,才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成功当选院士。因此,想要一次就通关,是非常难的。不过也不是没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胡盛寿教授和南通大学的顾晓松教授,就是只申报1次就成功入选,两人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当选院士。

04】院士提名当选的成功率大

2015年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的推荐(提名)办法开始“仅保留院士(包括院士组成的特别提名小组)和有关学术团体提名两个渠道,不受理个人申请,取消单位推荐和归口部门推荐的渠道”。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院士提名、科协提名”两种渠道。

通过整理发现,46人是通过院士提名的渠道,占到总人数的93.9%,仅仅有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的于金明院士1个人(2011年当选)是单纯由科协和省里的渠道来提名的。

06

难出院士,怎么办?

对于本校难出院士的非“双一流”高校来说,如何提升本校的人才梯队是高校建设过程中的头等大事。面对此般境况,各大高校纷纷寻求解决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便是:本校没有,外面引进。于是,各大高校间围绕院士而展开的“人才争夺战“硝烟四起,全国各地“挖”院士。

另外,在筹大学也是充分践行了人才是第一位的原则,招生还未进行,院士先“安家”,20208月,康复大学(筹)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及其团队共7人,计划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工作,提升学校在康复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而这也是继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尔丹任该校领导小组副组长之后,又迎来的一位院士。

诚然,院士的加盟能够给高校相关领域内的实力提升做出不少贡献,能够让高校在顶级科研领域内的发展得到专业的指导,尤其是一旦院士加盟,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团队;同时外界对这所高校的评价也会走上新台阶,毕竟能吸引院士加盟的高校,其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然而,“双非”高校要在未来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仅靠引进院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致力于本土化领军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优势,最大程度地挖掘人才潜力,打造学术团队文化,使梯队建设更加合理化,为高层次后备人才做好储备。也许,“双非”高校中已经有一批极具院士潜质的“黑马”。

转自:科研Z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