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一季度
疫情与奋斗交织
“公诚勤朴”的西大科研人封校不停研
追求学术真理,永攀科学高峰
在多个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突破
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原创科技成果
快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为西大科技创新打CALL!
本期《科技创新动态》汇编了来自8个院系所的33项高水平科技成果。
目录
建立了页岩油藏多级压裂水平井的界面交互条件及耦合模型
揭示了东亚季风的周期性沉积模式并重建了晚中新世—上新世大气环流
为未来几十年类似上新世的气候预测提供了有价值的模拟条件
验证了构造非绝热态的透热化方法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采用降温结晶法制备了高质量、高稳定、厘米尺寸的二维钙钛矿(PMA)2PbI4单晶
为改善离子束放射治疗癌症提供理论参考
为获得高效锡基卤化物钙钛矿太阳电池提供了借鉴意义
解决了硅材料作为锂电负极材料的导电性差和体积膨胀效应大的难题
在提高陶瓷复合材料宽温储能应用上取得新进展
实现了炔基吲哚类化合物与偶氮萘的不对称环加成反应
为可移植材料表面功能性修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构建低pKa螺吡喃荧光分子开关揭示了线粒体膜电位随衰老逐渐耗散的科学事实
制备了SnSe超小纳米点分散SnSe/MoSe2@GN的复合材料
为研究光驱动的带有 Me3N-+ 阳离子基团的胆碱衍生物和K+的结合和交换提供了模型
为高活性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提出了氮气等离子体-液态苯相互作用的胺化反应策略
为功能分子和智能材料设计与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为环丁烷衍生物大规模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制备了首例基于阴离子配位超分子自组装体构筑的功能性材料
优化了湖相沉积岩心末次间冰期以来年代学框架
有关水土流失调查“八步法”被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采用
为设计高效的高级氧化工艺处理废水有机污染物提供了新思路
设计了一种可溶解的微针贴片
制备了具有优异的催化和燃烧性能的MxWOy-rGO/Al纳米铝热剂
设计了用于治疗感染性糖尿病伤口的策略
制备了以g-C3N4为催化剂载体的Bi2WO6/g-C3N4复合材料
为非纯二氧化碳的直接利用、促进碳中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方法
设计了一种治疗日光性皮炎可喷雾纳米药物水凝胶给药系统
设计了一种富含缺陷的负载牛血清蛋白修饰的二硫化钼多重纳米酶
为牦牛乳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开发枸杞子多糖作为功能性食品或膳食补充剂用于预防衰老提供了依据
研究了秦岭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川金丝猴的配偶关系信息、雌性迁移事件和单元外交配行为
在CYP28蛋白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数学学院
No.
1
侯江勇副教授团队建立了页岩油藏多级压裂水平井的界面交互条件及耦合模型
成果简介:侯江勇副教授团队研究了双重介质纳维斯托克斯耦合系统的非迭代区域分解算法,以及多级压裂水平井的数学建模与数值模拟。团队人员充分利用了耦合系统中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可以精确刻画管道流的优势,建立了页岩油藏多级压裂水平井的界面交互条件及耦合模型。为了求解该复杂的耦合系统,研究人员还提出了高效的非迭代区域分解算法,分析了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算法理论的正确性以及模型在实际算例中的有效性。
论文题目:
Modeling and a Robin-type decoupl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dual-porosity–Navier–Stokes system with application to flows around multistage fractured horizontal wellbore
发表期刊: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ma.2021.114248
地质学系
No.
2
张睿副教授团队揭示了东亚季风的周期性沉积模式并重建了晚中新世—上新世大气环流
成果简介:地球和土星之间轨道倾角存在一个长期频率扰动相关的17万年“非常规”斜率调制周期。与40万年长偏心率周期类似,17万年长斜率周期已被最新的天文解决方案证明是重要的轨道驱动力,或可作为古气候波动的“节拍器”指标。张睿副教授带领的新生代地质与环境团队最新的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的周期性沉积模式并重建了晚中新世—上新世大气环流。研究指出,斜率调制引起的沉积旋回也是晚中新世—上新世干湿交替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季风系统中发现的17万年周期变化是揭示长期气候规律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一发现改进了之前对于季风气候的判断,即只有40万年的偏心率周期有助于推动从晚中新世到上新世的气候变化。
论文题目:
The 173-kyr obliquity cycle pacing the Asian monsoon in the ea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from Late Miocene to Pliocene
发表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论文链接: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29/2021GL097008
No.
3
张睿副教授团队为未来几十年类似上新世的气候预测提供了有价值的模拟条件
成果简介:工业化引起的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将导致未来几十年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繁或永久性发生。因此,寻找地质历史上相仿的地质变化记录,为气候建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了解气候变化趋势至关重要。而地质历史上,最类似的气候变化是从较冷的晚中新世向较温暖的上新世过渡。因此,中新世—上新世气候变迁的研究是目前地球科学尤其是古气候领域中最热门的课题之一。虽然晚中新世至上新世的气候变化模式存在一些假设条件,但尚无获得大多数学者一致支持的方案。近日,新生代地质与环境团队联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意大利国家地球物理与火山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中国黄土高原的风成红粘土和海洋沉积物对晚中新世以来地球—火星倾角斜率调制的长期演化动力学有着明显的响应。该研究成功破译了陆地气候如何受到120万年周期产生的振荡沉积模式,该轨道模式是造成晚中新世干旱化和冷却及上新世的全球变暖等气候波动的主要原因。这一框架更新了先前的假设,即海洋和陆地碳库的循环有助于推动晚中新世冷却和上新世变暖,为未来几十年类似上新世的气候预测提供有价值的模拟条件。
论文题目:
1.2Myr band of Earth–Mars obliquity modulation on the evolution of cold late Miocene to warm early Pliocene climate
发表期刊: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论文链接: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2JB024131
物理所
No.
4
谢长建教授团队验证了构造非绝热态的透热化方法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成果简介:在凝聚态物理和理论化学领域中,精确处理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耦合运动是最大的挑战之一。1995年,Shin和Metiu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核与电子耦合模型(Shin-Metiu模型),因其在数值上可严格精确描述离子和电子的相关运动,为测试新方法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算例。自Shin-Metiu模型诞生以来,许多新方法和策略被提出来研究质子耦合电子转移过程的非绝热效应。在Shin和Metiu的开创性工作中,他们发现对于质子耦合电子转移的2-态耦合过程,完全正确的描述需要3个非绝热电子态,这与非绝热和绝热模型可以通过U变换相互转换相悖。谢长健教授团队利用离子和电子的导数耦合构建了严格的2个非绝热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导数耦合的2-态耦合非绝热态能重复严格精确模型的结果,验证了构造非绝热态的透热化方法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团队人员进一步提出了仅基于体系绝热能量的透热化方法,该方法避免了非常耗时的导数耦合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且不失精度,能广泛应用与实际体系质子耦合电子转移过程的研究。
论文题目: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nonadiabatic proton-coupled electron-transfer process in a diabatic representation: A model study
发表期刊:
PHYSICAL REVIEW A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A.105.022822
物理学院
No.
5
冯宏剑教授团队采用降温结晶法成功制备了高质量、高稳定、厘米尺寸的二维钙钛矿(PMA)2PbI4单晶
成果简介:冯宏剑教授团队采用降温结晶法成功制备了高质量、高稳定、厘米尺寸的二维钙钛矿(PMA)2PbI4单晶,采用铜离子注入改性显著提升了其X射线探测性能,实现了283 mCGyair-1cm-2的高灵敏度和2.131 mGyairS-1的低检测限,Cu离子注入后钙钛矿的带隙由原来的2.33 eV减少到了2.01 eV;介电常数由改性前的2.88增加到了改性后的3.82;离子注入后钙钛矿的PL谱强度明显增大;载流子迁移率寿命积从1.46 × 10-3 cm2 V-1增长到了 8.05 × 10-3 cm2 V-1。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高能Cu离子引入了额外的电荷转移通道,降低了激子束缚能,从而提高带边处激子的快速解离和快速提取,为离子注入改性二维钙钛矿在高性能X射线探测器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材料和物理基础。
论文题目:
Fabrication of 2D Perovskite (PMA)2PbI4 Crystal and Cu Ion Implantation Improved X-ray Detector
发表期刊: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论文链接:
https://aip.scitation.org/doi/10.1063/5.0076970
No.
6
冯宏剑教授团队研究成果为改善离子束放射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参考
成果简介:在离子束治疗肿瘤等领域,辐射诱导细胞死亡被用来精确地杀死病变组织,同时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影响。因此,在原子与分子水平上探究正常(α-)和突变DNA(λ-DNA)如何与低能离子束之间相互作用,阐明离子束辐射下细胞死亡过程中的直接电离损伤和间接二次电子损伤,对于了解离子束治疗中健康和癌组织的物化响应至关重要。冯宏剑教授团队利用实时密度泛函理论(real-time 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rt-TDDFT),研究了α-和λ-DNA在低能质子辐照过程中的非绝热物化特征。研究发现,碱基对的突变导致DNA分子局部化学环境的改变,包括注入质子轨道上的电荷密度、质子-DNA相互作用能、质子运动的力和轨迹、能量沉积和二次电子演化。通过分析这些含时演变的物化特性,研究人员发现当质子在λ-DNA的圆周力作用下沿螺旋轨道运动时,沉积能量对α-和λ-DNA都造成了初步的直接损伤,但对突变碱基对间H键长度造成了更小的影响。在离子束辐射下,λ-DNA的异常能量沉积与电荷密度及核-核相互作用势的突变有关。突变体碱基对之间形成了更稳定的键,并且存在于磷酸盐主链上的二次电子流动导致了随后的间接化学损伤。这些结果增进了对辐射诱导癌症细胞死亡的理解,为改善离子束放射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参考。
论文题目:
Ultrafast nonadiabatic dynamics of λ-DNA upon low energy proton irradiation
发表期刊:
Applied Physics Lerrers
论文链接:
https://aip.scitation.org/doi/10.1063/5.0081993
No.
7
张耀红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为获得高效锡基卤化物钙钛矿太阳电池提供了借鉴意义
成果简介:为提升锡基卤化物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系统研究不同电荷传输层基底对锡基卤化物钙钛矿薄膜的结晶性以及界面处电荷提取优劣的影响,对获得高效锡基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着重要意义。张耀红教授团队研究了电荷传输层对锡基卤化物钙钛矿薄膜的形貌、结晶性等性质,特别是钙钛矿薄膜中光生电荷提取的影响。研究发现,有机电荷传输层基底有利于获得更佳质量的锡基卤化物钙钛矿薄膜。同时,锡基卤化物钙钛矿薄膜中光生空穴提取速率要快于光生电子的提取。此外,电荷传输层/钙钛矿薄膜界面的电荷提取速率除受界面能级差影响外,还与界面电荷库伦相互作用能有关。该工作对获得高效锡基卤化物钙钛矿太阳电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文题目:
Influence of charge transport layer on the crystallinity and charge extraction of pure tin-based halide perovskite film
发表期刊: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495622000705?via%3Dihub
化材学院
No.
8
王惠教授、刘肖杰副教授团队解决了硅材料作为锂电负极材料的导电性差和体积膨胀效应大的难题
成果简介:王惠教授、刘肖杰副教授研究团队通过纳米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SHC纳米球均匀排列在氮掺杂碳纤维上的一维项链状、SHC纳米球定向排列的二维平面结构和SHC纳米球自聚集的三维结构的三种维度复合材料,解决了硅材料作为锂电负极材料的导电性差和体积膨胀效应大的难题。在全电池中0.5 A g-1循环200次后比容量仍有453.5 (1D纤维), 363.8 (2D平面)和407.1 mAh g-1 (3D微球)高比容量。文章发表在ACS Nano上,博士生朱瑞玉为本文第一作者。
论文题目:
Adjustable Dimensionality of Microaggregates of Silicon in Hollow Carbon Nanospheres: An Efficient Pathway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发表期刊:
ACS Nano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1c08866
No.
9
崔斌教授研究团队在提高陶瓷复合材料的宽温储能应用上取得新进展
成果简介:由于电介质复合陶瓷电容器具有快速的充放电速度和超高的功率密度,在超高功率电子系统中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在严酷的应用环境中,不仅需要优越的能量存储性质,其适用的温度使用范围也有待扩展。因此,电介质复合材料的宽温储能性能研究正受到广泛关注。崔斌教授研究团队通过设计芯-壳结构实现对界面和缺陷的双重控制,以期提高陶瓷复合材料的宽温储能应用。研究人员首先引入铁电相NBT和顺电相SrSn0.2Ti0.8O3(SST)以诱导较好的弛豫性,然后分别在其表面包覆界面缓冲层La2O3以构建具有芯-壳结构NBT@La2O3和SST@La2O3粉体,最后与BBS玻璃相复合制备NBT@La2O3-SST@La2O3-BBS储能复合陶瓷材料。其中,以芯-壳结构引入的La2O3起到了调节界面和缺陷的双重作用。最终在包覆1.0 mol%La2O3的样品中可以同时实现更高的综合储能性能,具有高η~82.1%,高BDS~275 kV/cm和中等Wrec~2.25 J/cm3。在20~150℃的超宽工作温度范围内,该样品的Wrec变化率在±10%以内,具有优异的储能热稳定性。因此有望在超宽温度环境中得到实际应用。
论文题目:
Interface and defect modulation via a core-shell design in (Na0.5Bi0.5TiO3@La2O3)-(SrSn0.2Ti0.8O3@La2O3)-Bi2O3-B2O3-SiO2 composite ceramics for wide-temperature energy storage capacitors
发表期刊: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35061.
No.
10
周岭教授研究团队实现了炔基吲哚类化合物与偶氮萘的不对称环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联苯并吲哚-芳基轴手性骨架化合物
成果简介:轴手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药物活性分子、天然产物、有机催化剂以及手性配体中。合成基于苯环或萘环芳基骨架的轴手性化合物方法较多,而不对称构筑五元杂环-芳基轴手性骨架存在较大挑战。周岭教授研究团队将富电子的吲哚引入底物,有效提升了炔基的活性,在手性磷酸催化下实现了与偶氮萘的不对称环加成反应。所得产物可转化为新型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及手性膦配体。此外,研究人员还提出了反应经过新型联烯亚胺中间体的机理,并通过理论计算对其进行了论证。
论文题目:
Organocatalytic cycloaddition of alkynylindoles with azonaphthalenes for atroposelective construction of indole-based biaryls
发表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211-0
No.
11
高玲燕副教授研究团队为可移植材料表面功能性修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成果简介:高玲燕副教授团队利用共价和非共价相结合的策略,基于三联吡啶和儿茶酚修饰的聚乙烯醇在可移植材料表面构筑了一类稳定的涂层材料,在具有长效广谱抗菌性能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干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增殖和分化,为可移植材料表面功能性修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论文题目:
A Metal-Ion-Incorporated Mussel-Inspired Poly(Vinyl Alcohol)-Based Polymer Coating Offers Improv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Cellular Mechanoresponse Manipulation
发表期刊:
Angew. Chem. Int. Ed.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201563
No.
12
郭媛教授研究团队通过构建低pKa螺吡喃荧光分子开关揭示了线粒体膜电位随衰老逐渐耗散的科学事实
成果简介:衰老是影响大多数生物的时间依赖性生理功能衰退现象,也是许多非传染性疾病最严重的风险因素。衰老细胞的逐渐积累被认为是导致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细胞衰老,线粒体和溶酶体在所有细胞器中经历了最显著的衰老相关病变。郭媛教授研究团队近年来沿着“溶酶体-线粒体轴”开展细胞衰老相关标志物精准识别工作,旨在探索细胞衰老的奥秘。近日,该研究团队基于螺吡喃原位开关策略开发了一种能够比率监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螺吡喃荧光分子开关TANG。与传统的螺吡喃分子不同,该分子开关被开发成具有低pKa(4.3)值,从而实现了对溶酶体酸性pH耐受并可特异性地被线粒体负膜电位原位诱导开环为带正电荷的部花菁结构,伴随荧光信号的比率变化。活细胞成像实验证实TANG能够精准监测细胞在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线粒体膜电位的微小变化,并揭示了线粒体膜电位随着细胞衰老逐渐耗散的科学事实。
论文题目:
A spiropyran with low pKa for tracking DNA G-quadruplexes and revealing the dissipation of ΔΨm with senescence using an in-situ switching strategy
发表期刊: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nb.2022.131618
No.
13
王惠教授、刘肖杰副教授研究团队制备了SnSe超小纳米点分散SnSe/MoSe2@GN的复合材料
成果简介:王惠教授、刘肖杰副教授团队通过水热法结合煅烧成功地将MoSe2纳米片垂直生长在GN基底表面,制备了SnSe超小纳米点分散在SnSe/MoSe2@GN的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SnSe首次放电后产物Sn全程存在并作为催化剂促进Mo/Na2Se(K2Se)转化为MoSe2的优势,MoSe2以纳米片分散在GN表面,在有效地防止材料发生团聚的同时提高了稳定性和导电性。在钠离子半电池中,在0.2 A g-1的电流密度下SnSe/MoSe2@GN循环充放电200次后可逆比容量高达444.8 mAh g-1,在0.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充放电1000次后仍保持比容量249.6 mAh g-1。在钾离子半电池中,在0.1 A g-1时循环充放电200次后可逆比容量可达248 mAh g-1。此外,在钠离子和钾离子全电池中,该电极材料在循环200次之后的可逆比容量分别可达187.6(电流密度为0.1 A g-1)和64.2 mAh g-1(电流密度为0.05 A g-1)。该成果以“Sn catalyst for efficient reversible conversion between MoSe2 and Mo/Na2Se for high-performance energy storage”为题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博士生胡雪娇为本文第一作者。
论文题目:
Sn catalyst for efficient reversible conversion between MoSe2 and Mo/Na2Se for high-performance energy storage
发表期刊: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35819
No.
14
吴彪教授研究团队为研究光驱动的带有 Me3N-+ 阳离子基团的胆碱衍生物和K+的结合和交换提供了模型
成果简介:迄今为止,成功实现光敏性的离散体系主要是共价大环和基于动态金属离子配位的大尺寸球状化合物或笼子,而常见的刚性小尺寸笼状化合物(如四面体笼)仍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吴彪教授研究团队将具有光活性的偶氮苯基团引入至二-桥联二脲配体中,其与磷酸根离子自组装形成了具有光活性的阴离子配位驱动自组装 (ACDA)体(四面体笼 T 和三股螺旋 H)。最引人注目的是, TMA+ 阳离子可以替换与[18]crown-6高选择性结合的K+ 离子,其以 [(TMA)2([18]crown-6)]2+ 三组分的方式被封装在四面体笼的空腔中,这与单独的 [18]crown-6 几乎不与 TMA+ 结合的结果相反。通过核磁滴定实验,证明了在四面体笼的帮助下, [18]crown-6 对 TMA+ 的结合比对 K+ 的结合能力(106 M-1)强约6倍。该四面体笼(trans-T)经过紫外光照射或者加热可以可逆的转化为顺式三股螺旋结构(cis-H),并伴随着 TMA+ 和 K+ 离子的可逆释放和捕获。因此,可以通过光和化学刺激实现 K+ 和 TMA+ 离子的可逆交换。K+离子和胆碱衍生物在生物系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时它们会协同作用以实现特定的功能。本工作可以为研究光驱动的带有 Me3N-+ 阳离子基团的胆碱衍生物和K+的结合和交换提供模型。
论文题目:
Light-Triggered High-Affinity Binding of Tetramethylammonium over Potassium Ions by [18]crown-6 in a Tetrahedral Anion Cage
发表期刊:
Angew. Chem. Int. Ed.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01789
No.
15
韩英锋教授研究团队为高活性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成果简介:近年来,将纳米颗粒限域在三维分子笼内成为控制纳米颗粒尺寸,溶解性以及催化活性的一种有效途径。韩英锋教授团队报道了一例含有多个三氮唑鎓盐位点的三维有机分子笼,其良好的空腔结构以及原位生成的卡宾位点有利于钯纳米颗粒在空腔内的成核和稳定。此外,通过卡宾位点的细微调节(从咪唑基卡宾到1,2,4-三氮唑基卡宾)可以显著提高笼内钯纳米颗粒的反应活性,表明优化功能位点对于改善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项研究通过构筑具有限域微环境以及可修饰卡宾功能位点的离散型分子笼来稳定小粒径的纳米颗粒,为高活性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论文题目:
N-Heterocyclic Carbene-Stabilized Metal Nanoparticles within Porous Organic Cages for Catalytic Applications
发表期刊: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论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c067/6563906
No.
16
田永辉教授等人提出了氮气等离子体-液态苯相互作用的胺化反应策略
成果简介:当前,以氮气作为氮源直接高效合成含氮有机物,仍然是化学领域的挑战之一。苯胺和二苯胺等芳香胺是一类重要的含氮化学品,其工业制备涉及高温高压的多步骤路线,所用氮源依赖于哈伯工艺合成氨。如果直接利用氮气对苯分子胺化,将提高原子经济性并降低碳排放。近日,田永辉教授等人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在常温常压下实现了从氮气和苯直接到苯胺或二苯胺的高效快速转化。在前期对氮等离子体/气态苯及其衍生物的反应动力学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氮气等离子体-液态苯相互作用的胺化反应策略。利用大气压DBD等离子体的非平衡特性有效激发活化氮气分子,同时气液反应结构使等离子体反应以相对温和可控的方式进行,提高胺化效率和选择性。在优化的等离子体放电条件下,总胺化产率可达到将近45%。通过发射光谱、电学和质谱分析,初步提出了氮分子亚稳激发态和氮分子正离子参与的两种反应通道。本工作中基于等离子体的胺化反应不涉及过渡金属和有机溶剂的使用,而且反应快速、装置简单、即开即关、易于和间歇性清洁电力整合,因此是一种潜在的高效、绿色、零碳排放的电气化芳胺合成路线。
论文题目:
Direct Amination of Benzene with Molecular Nitrogen Enabled by Plasma-Liquid Interactions
发表期刊: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03680
No.
17
韩英锋教授研究团队为功能分子和智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成果简介:韩英锋教授团队通过超分子模板效应辅助相控制,实现了超分子体系的分子内和分子间光化学反应。在冠醚功能化的金属氮杂环卡宾模板辅助下,同一超分子体系在溶液相中进行光照,可以专一地生成分子内环加成产物。然而,在固相或者晶态下光照,则可以几乎定量地得到双核的分子间环加成产物。这一研究成果让学术界对相控制的光化学反应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为功能分子和智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题目:
Phase-mediated controllable intramolecular and intermolecular photocycloadditions assisted by supramolecular templates
发表期刊:
Sci. China Chem.
论文链接:
http://engine.scichina.com/ doi/10.1007/s11426-022-1237-x
No.
18
韩英锋教授团队研究成果为今后环丁烷衍生物的大规模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成果简介:环丁烷衍生物是许多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核心骨架,[2+2]光环加成已经成为一种简单高效的合成方法来构造环丁烷衍生物。韩英锋教授团队发展了一种新型Au(I)–氮杂环卡宾(NHC)功能位点的模板催化剂,高效高立体选择性地实现了液相体系下金属卡宾模板控制的[2+2]光化学催化反应。此外,当底物为苯乙烯吡啶类衍生物时,该模板分子可在均相溶液中实现低至2 mol%的负载量。同时,克级反应的成功进行进一步证明了该策略的可行性。该项研究为今后环丁烷衍生物的大规模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文题目:
Supramolecular Template-Assisted Catalytic [2+2] Photocycloaddition in Homogeneous Solution
发表期刊:
CCS Chemistry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31635/ccschem.022.202201919
No.
19
杨栋副教授研究团队制备了首例基于阴离子配位超分子自组装体构筑的功能性材料
成果简介:基于阴离子配位驱动自组装(ACDA)策略已成功构筑多种超分子结构,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杨栋副教授研究团队发展了以阴离子配位驱动自组装体为核心,结合次级氢键体系多级自组装构筑功能性凝胶材料的新策略。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多种氢键给体和受体基团的配体。利用桥联二脲和PO43-配位形成三股螺旋结构,再通过末端胺/酰胺基团形成分子间氢键,高效的制备了一系列基于阴离子配位的凝胶材料。该凝胶材料展现出有效的粘附性和导电性,并且作为柔性导电胶可应用于多种常见基底。这是首例基于阴离子配位超分子自组装体构筑的功能性材料。
论文题目:
Hierarchical Self-Assembly of Adhesive and Conductive Gels with Anion-Coordinated Triple Helicate Junctions
发表期刊:
Angew. Chem. Int. Ed.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01793
城环学院
No.
20
徐新文副教授通过相对古强度优化了湖相沉积岩心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年代学框架
成果简介: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有一系列构造断陷盆地,具有沉积连续、厚度大的优势,是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理想材料。目前这些湖相岩心在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年代学框架主要借助14C测年。然而,对于整个末次冰期-间冰期来说(~120 ka),14C测年相对有限的测年范围(< 50 ka)制约了高分辨率研究的开展。地磁场具有全球同步变化的特点,海洋沉积物研究证实,通过与相对古强度标准曲线的对比,在绝对定年的限定下,可以提供更多的年龄节点,为末次冰期旋回沉积物提供更有说服力的年代框架。徐新文副教授团队通过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起了鹤庆孔湖相岩心末次冰期旋回的相对古强度曲线。同时,该研究成果验证了主要基于14C测年结果推测的MIS3泛大湖事件。在鹤庆孔湖相岩心中,基于早期的14C年龄框架,孢粉显示的高湖面和强夏季风事件出现在40-50 ka,对应于我国青藏高原周边报道的MIS3泛大湖事件。但是同一时期基于石笋氧同位素的印度夏季风降水和东亚夏季风降水均表现为弱夏季风事件,二者存在矛盾之处。基于相对古强度建立的年代学结果上,该强夏季风事件则下移至75-90 ka,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5a阶段(显著的暖湿时期)。与之对应,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印度夏季风降水和东亚夏季风降水均表现为强夏季风事件。由此可见,在湖相沉积物定年中,14C测年由于碳库效应的存在,其可靠性受到了挑战,配合其他测年手段进行相互验证和补充十分必要。除了释光测年外,相对古强度研究同样可以作为有效的研究手段。
论文题目:
Determination of the optimized late Pleistocene chronology of a lacustrine sedimentary core from the Heqing Basin by geomagnetic paleointensity and its paleoclimate significance.
发表期刊:
Catena
论文链接:
https://www.webofscience.com/wos/alldb/summary/4ea6642f-ee66-4cb8-a454-c472b9c86285-3937497f/relevance/1
No.
21
杨勤科教授团队提出的有关水土流失调查“八步法”被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采用
成果简介:自20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暴雨事件的增加成为水土保持的重要挑战。生产道路通常占流域总面积比例较小,但却在暴雨条件下成为重要的泥沙来源。深入认识道路侵蚀,尤其是其在特大暴雨过程中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是土壤侵蚀模型及水土保持措施优化的迫切需求。2019年8月10日至12日,受“利奇马”台风影响,山东临朐发生特大暴雨,是自1958年有历史记录以来的当地最大一次暴雨。水利部组织专家团队,由刘宝元教授带队在暴雨发生后2天即开始了对该场暴雨条件下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详细调查与研究,杨勤科教授团队在其中负责道路侵蚀和梯田损毁的相关调查与分析,提出的有关水土流失调查“八步法”被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采用。本研究旨在评价特大暴雨条件下生产道路侵蚀强度,并量化分析不同土地管理条件下(包括坡耕地、梯田、林地和草地)生产道路侵蚀的驱动因素。
论文题目:
Unpaved road erosion after heavy storms in mountain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发表期刊: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swcr.2021.04.012
化工学院
No.
22
徐抗震教授团队为设计高效的高级氧化工艺处理废水有机污染物提供了新思路
成果简介:过硫酸盐辅助光催化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在水环境修复中快速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效方法。徐抗震教授团队构建了一种新颖的g-C3N4/Bi2MoO6/PDS系统并应用于2,4-二硝基苯肼可见光照射下降解,60min内降解效率高达90.2 %。其增强的性能可以归因于g-C3N4/Bi2MoO6、PDS和可见光的优越协同效应。另外,该系统可以实现废水中污染物的非自由基氧化降解,而不是传统的自由基氧化过程。该研究为设计高效的高级氧化工艺处理废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论文题目:
Efficient activation of peroxydisulfate by g-C3N4/Bi2MoO6 nanocomposite for enhanced organic pollutants degradation through non-radical dominated oxidation processes
发表期刊: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1.08.198
No.
23
范代娣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可溶解的微针贴片
成果简介:由于细胞外聚合物(EPS)形成的致密屏障,伤口中存在的生物膜通常难以消除。范代娣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可溶解的微针贴片,它通过酶解破坏EPS基质的结构,并通过光热和化学疗法的结合杀死暴露出来的细菌。微针可以破坏生物膜的物理屏障并释放α-淀粉酶以降解EPS的细胞外多糖,使细菌对抗菌疗法敏感。此外,包裹在微针中的载有左氧氟沙星的聚多巴胺纳米粒子(PDA@Levo)可以在808 nm激光照射下同时实现抗生素和温和光热疗法(PTT,50°C),以协同根除细菌。酶解、抗生素和PTT疗法的联合使用有效地去除了生物膜。体外实验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膜的生物量分别降低到12.6%和31.3%。体内实验也表明α-淀粉酶-PDA@Levo微针(MN)可以去除感染伤口的生物膜、杀死暴露的细菌,从而减少炎症并进一步促进伤口愈合过程,而温和的PTT不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这种新的多模式治疗微针贴片在对抗与伤口感染相关的细菌生物膜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论文题目:
A dissolving microneedle patch for Antibiotic/Enzymolysis/Photothermal triple therapy against bacteria and their biofilms
发表期刊: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论文链接:
https://www.webofscience.com/wos/alldb/summary/e8218fb7-6343-4fee-84e9-7693deb39ef6-3937bdf4/relevance/1
No.
24
徐抗震教授研究团队采用原位组装法成功制备了具有优异的催化和燃烧性能的MxWOy-rGO/Al纳米铝热剂
成果简介:燃烧催化剂主要向含能化和纳米化方向发展。其中,纳米铝热剂的研究是燃烧催化剂向含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徐抗震教授团队采用原位组装法成功制备了MxWOy-rGO/Al纳米铝热剂,该铝热剂呈现出致密的层状堆积结构,能量释放可达3000 J·g-1左右,具有优异的催化和燃烧性能。此外,高氧含量的GO的引入也可以显著降低复合材料的敏感性,并作为包裹Al/ABO3或AB2O4纳米粒子的基质,显著提高固体推进剂的能量密度和能量释放率。
论文题目:
Energetic properties of new nanothermites based on in situ MgWO4-rGO, CoWO4-rGO and Bi2WO6-rGO
发表期刊: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1.133491
No.
25
范代娣教授团队设计了基于离子液体([VBIM]Br)的复合水凝胶(PBVP2)辅之外源性电刺激(ES)用于治疗感染性糖尿病伤口的策略
成果简介:细菌感染和抗生素滥用是皮肤受损后伤口愈合的主要障碍。此外,细菌定植、炎症期冗长、血管生成困难、胶原沉积不足以及其他代谢综合症(如糖尿病)都会阻碍伤口修复过程,因此,开发一种不依赖抗生素且能加速感染伤口愈合的多功能新型皮肤修复敷料已迫在眉睫。范代娣教授团队设计了基于离子液体([VBIM]Br)的复合水凝胶(PBVP2)辅之外源性电刺激(ES)用于治疗感染性糖尿病伤口的策略。该水凝胶由一个离子液体聚合物网络和一个聚乙烯醇(PVA)-硼砂动态硼酸盐网络组成。动态硼酸盐网络赋予了水凝胶优良的物理特性,使水凝胶能够完美地贴合伤口,并防止应用过程中的局部应力损伤。聚离子液体网络的引入不仅赋予了水凝胶优异的非释放性抗菌能力,还提供了良好的光学透过能力、抗炎能力以及蛋白吸附能力。重要的是,由于[VBIM]Br的存在,水凝胶具有适当的电导率。与外源性ES结合后,通过清除伤口定植细菌、降低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以及加速血管生成和胶原沉积,显著促进了糖尿病感染创面愈合,加速了皮肤结构和功能的重建,将愈合时间缩短至15天。
论文题目:
Ionic liquid-based non-releasing antibacterial, anti-inflammatory, high-transparency hydrogel coupled with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infected diabetic wound healing
发表期刊: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ompositesb.2022.109804
No.
26
徐抗震教授团队采用一步原位水热法制备了以g-C3N4为催化剂载体的Bi2WO6/g-C3N4复合材料
成果简介:寻找合适的催化剂载体是抑制团聚、增加纳米催化剂比表面积、促进其催化性能的有效途径。氧化石墨烯(GO)是一种性能优越的载体材料,但其复杂的合成工艺和高昂的价格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石墨氮化碳(g-C3N4)也是一种典型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具有类似于石墨烯的平面二维片状结构。徐抗震教授团队采用一步原位水热法制备了以g-C3N4为催化剂载体的Bi2WO6/g-C3N4复合材料,用作固体推进剂的燃烧催化剂。Bi2WO6/g-C3N4复合材料可以显著降低AP、RDX、RDX+NC 和TKX-50的分解温度和活化能,有效的提升RDX和RDX+NC的点火性能。
论文题目:
Effect of Bi2WO6/g-C3N4 composite on the combustion and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energetic materials: An efficient catalyst with g-C3N4 carrier
发表期刊: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1.11.131
No.
27
朱亮亮副教授团队为非纯二氧化碳的直接利用、促进碳中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
成果简介:极端天气频发引起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广泛关注,如何将大气中CO2浓度稳定在一个“健康”的水平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朱亮亮副教授研究团队开发了新型Ni-Fe双金属六铝酸盐氧载体,利用化学链干重整技术将从空气或烟气中捕集的非纯CO2(含O2杂质)不经分离提纯直接转化为高品质合成气。当O2与CO2的体积比为0.857:10时,新型氧载体在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CO2转化率(∼92%)及合成气产率(∼4.26 mmol/g),合成气氢碳比为∼2,可直接用于Fischer–Tropsch合成。当杂质O2含量极高(O2:CO2=38:10)时,CO2转化率仍然可达到50%以上,合成气产量可达到∼3.84 mmol/g。新型氧载体还原非纯CO2的良好性能,主要得益于Ni-Fe的协同效应:在甲烷部分氧化过程中,少量的Ni就足以活化CH4,而Fe的存在又增强了氧载体的抗积碳能力;在非纯CO2还原过程中,与纯铁基六铝酸盐相比,Ni-Fe双金属六铝酸盐活化CO2的能力明显增强,缓解了O2的竞争性氧化,避免氧载体被过度氧化,保证了合成气的高选择性。该工作为直接利用非纯二氧化碳、促进碳中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
论文题目:
Ni-Fe bimetallic hexaaluminate for efficient reduction of O2-containing CO2 via chemical looping
发表期刊: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22015698
No.
28
范代娣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治疗日光性皮炎的酶催化的半互穿(Semi-IPN)可喷雾纳米药物水凝胶给药系统(TDDS)
成果简介:日光性皮炎是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因紫外线辐射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皮肤损伤疾病,其病理表现为瘙痒、疼痛、红斑,甚至引起皮肤坏死,诱发皮肤肿瘤和皮肤癌变等,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药物治疗与紫外线防护对于日光性皮炎的恢复都至关重要。在临床上,采用药膏治疗无法持续性给药于患处,药膏长效保湿性和防紫外线效果差,且容易污染衣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水凝胶以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易于包封亲水性药物的能力使其成为特别有吸引力的药物递送系统。范代娣教授团队利用纳米载药水凝胶系统的优良特性,结合皮肤组织特点,设计出一种酶催化的半互穿(Semi-IPN)可喷雾纳米药物水凝胶,并被作为治疗日光性皮炎的透皮给药系统(TDDS)。研究以EDC和NHS作为羧基活化剂,通过酰胺键将3-(4-羟基苯基)丙酸(HPA)接枝到明胶(GEL)上得到明胶接枝物GHC。将线性聚乙烯醇(PVA)、甘油(Glycerol)和纳米药物地塞米松磷酸钠(DEXP)分散于GHC溶液中,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在H2O2的存在下催化GHC的酚羟基形成由C-C键和C-O键交联的三维网络结构而得到Semi-IPN的纳米药物水凝胶系统。该给药系统具有高含水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炎和强抗UVB辐射等性能,可有效粘附在动态皮肤表面,在实现日光皮炎的持续透皮给药的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用药舒适度。体外抗炎实验证明该给药系统可有效降低促炎因子(TNF-α)的表达,减轻炎症。
论文题目:
Sprayable nanodrug-loaded hydrogels with enzyme-catalyzed semi-inter 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Semi-IPN) for solar dermatitis
发表期刊:
Nano Research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2-4236-3
No.
29
范代娣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富含缺陷的负载牛血清蛋白修饰的二硫化钼(MoS2@Au@BSA)多重纳米酶
成果简介:范代娣教授团队基于糖尿病创面愈合面临的巨大挑战,设计了一种富含缺陷的负载牛血清蛋白修饰的二硫化钼(MoS2@Au@BSA)多重纳米酶,并将其锚定在可注射水凝胶上,通过自供氧的葡萄糖激活的级联反应响应创面微环境,促进感染糖尿病创面愈合。Au发挥葡萄糖氧化酶(GOx)活性催化葡萄糖氧化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H2O2),创面pH降低到3–4,有助于MoS2@Au@BSA纳米片发挥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进一步将产生的H2O2转化为羟基自由基(–OH)。该葡萄糖激活的级联反应避免了毒性H2O2的直接使用,并克服了慢性创面pH过高(碱性环境)对POD活性的限制,同时实现葡萄糖消耗和细菌死亡,能够缩短炎症期并促进创面愈合进入下一个阶段。当糖尿病创面pH再次返回到中性或弱碱性阶段时,纳米酶可模拟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清除创面活性氧,提供丰富的氧气缓解创面缺氧并促进葡萄糖氧化,保证葡萄糖激活的级联反应正常进行。通过在氧化葡聚糖(ODex)、MoS2@Au@BSA纳米酶和乙二醇壳聚糖(gC)之间形成希夫碱网络而制备的纳米酶可注射水凝胶展示了自愈合、形状自适应性和组织粘附性,并通过消耗葡萄糖、根除细菌、降低氧化应激、缓解缺氧等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
论文题目:
Injectable Hydrogel Based on Defect-Rich Multi-Nanozymes for Diabetic Wound Healing via an Oxygen Self-Supplying Cascade Reaction
发表期刊:
Small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200165
食品学院
No.
30
王仲孚教授、黄琳娟教授团队为牦牛乳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果简介:牦牛是高海拔地区的特有牛种,在恶劣环境中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为当地人们提供了肉、皮革、奶等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源。牦牛乳(Yak milk,YM)是一种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牛种的浓缩乳,糖蛋白是乳汁中主要功能活性成分之一,其良好生物活性的实现与糖蛋白结合型N/O-寡糖组有关。然而,目前对YM糖蛋白N/O-糖链的含量及组成分布研究较少。王仲孚教授、黄琳娟教授团队以牦牛乳与奶牛乳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质谱技术定性定量比较分析了YM和BM糖蛋白N/O-糖链的含量及组成分布的差异。该研究为深入研究牦牛乳糖蛋白N/O-寡糖结构与功能关系奠定了基础,为牦牛乳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题目: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yak milk and bovine milk glycoprotein N/O‑glycome by online HILIC-UV-ESI-MS/MS
发表期刊:
Carbohydrate Polymers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arbpol.2021.118918.
No.
31
黄琳娟教授团队为开发枸杞子多糖作为功能性食品或膳食补充剂用于预防衰老提供了依据
成果简介:枸杞子素有“红宝石”之称,是延年益寿的佳品,被誉为“长寿果”,多糖是枸杞子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表明枸杞子阿拉伯半乳聚糖主链的连接方式主要为→3,6)-Galp-(1→,但单一的甲基化分析难以明确其主链结构,枸杞子阿拉伯半乳聚糖的结构究竟是→6)-Galp-(1→为主链,在C3位存在分支,还是→3)-Galp-(1→为主链,在C6位存在分支还需要进一步被确认。另外,支链结构以及支链部分对于枸杞子阿拉伯半乳聚糖活性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黄琳娟教授团队通过乙醇分步沉淀法纯化枸杞多糖制备均一性的枸杞子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复合物。运用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部分酸水解、碱降解、1H和13C核磁共振、ESI-MS/MSn等分析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了枸杞子阿拉伯半乳聚糖的重复单元精细结构信息。抗衰老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阿拉伯半乳聚糖的糖链是发挥抗衰老活性的主要活性成分,糖链的支链和主链协同发挥抗衰老作用。该研究为开发枸杞子多糖作为功能性食品或膳食补充剂用于预防衰老提供依据,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枸杞子多糖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论文题目:
Revisiting the structure of arabinogalactan from Lycium barbarum and the impact of its side chain on anti-ageing activity
发表期刊:
Carbohydrate polymers
论文链接:
https://www.webofscience.com/wos/alldb/full-record/WOS:000760880200002
生命学院
No.
32
李保国教授团队研究了秦岭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川金丝猴的配偶关系信息、雌性迁移事件和单元外交配行为
成果简介: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因其毛色鲜艳,性情温顺,被称为猴中贵族。川金丝猴的社会体系以一雄多雌单元 (one-male unit, OMU) 和全雄单元 (all-male unit, AMU) 为基本组织结构,层层嵌套,形成复杂的重层社会。尽管川金丝猴的婚配制度是一夫多妻制,但雌性依然可以积极的表达择偶偏好。雌性常有单元外交配行为和婚外生育后代的情况发生,甚至离开原有OMU,迁移到新的OMU,从而建立新的配偶关系。因此,雄性之间的竞争往往异常激烈,他们不仅要为了食物和领地展开较量,抵御其他雄性的骚扰和挑衅,还要守护自己的家庭,防止雌性离开。李保国教授团队对秦岭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野生川金丝猴进行了为期3年的跟踪研究,记录了该群的配偶关系信息、雌性迁移事件和单元外交配行为,并对雌性在选择单元主雄、迁移对象和单元外交配对象时的年龄偏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雌性在选择主雄和单元外交配对象时,似乎使用不同的策略。选择正值壮年的雄性进行单元外交配,以及从较年长的雄性迁移到较年轻的雄性,似乎有一些潜在的益处促进了雌性的选择。雌性可能会感知到雄性衰老的早期迹象,并权衡雄性的等级与其衰老之间的收益和成本。
论文题目:
Female preferences for male golden snub-nosedmonkeys vary with male age and social context
发表期刊:
Current Zoology
论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cz/article-abstract/68/2/133/6284960
No.
33
朱维宁老师团队在CYP28蛋白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成果简介: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亲免蛋白是由高度保守的蛋白质组成,在细胞内高丰度表达,具有典型的肽酰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PPIase)结构域,部分PPIase可使脯氨酸发生顺/反式构象变化。植物中亲免蛋白包括FK506结合蛋白(FK506 binding proteins, FKBPs)和亲环素(Cyclophilins, CYPs)两大类。拟南芥叶绿体中有17个亲免蛋白(1个位于基质,其余16个在类囊体腔中)。16个类囊体腔蛋白包括11个FKBPs和5个CYPs,约占类囊体腔蛋白(共约有100个蛋白)的15%。CYP28是5个类囊体腔中CYPs之一,在光合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解析CYP28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对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朱维宁老师团队研究发现:CYP28蛋白具有弱PPIase活性;在稳定光下,缺少CYP28蛋白的拟南芥植株表型较大且早花,光合参数分析表明该蛋白影响PSII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下图);不同寻常的是,cyp28突变体中的PSII-LHCII supercomplexes (PSII-LHCII SCs)含量增加;初步研究显示,CYP28蛋白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Lhcb6上第139位脯氨酸的顺反异构调节PSII supercomplex组装和积累,进而调控植物的光合作用。
论文题目:
The immunophilin CYCLOPHILIN28 affects PSII-LHCII supercomplex assembly and accumul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发表期刊: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ipb.13235
转自:西大科研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