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Science+2!
2022/5/24 15:05:46 阅读:237 发布者:
近日,北京大学在2天时间内发表3篇顶级期刊。继5月18日,北京大学王兴军教授课题组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John E. Bowers教授课题组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文章“Microcomb-driven silicon photonic systems”后,5月19日,北大再添2篇Science。
2022年5月19日,北京大学方精云及王少鹏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Multispecies forest plantations outyield monocultures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condi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编制了匹配的单物种和多物种种植园的全球数据集,以评估多物种种植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与单物种林分相比,多物种林分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地上生物量分别高出 5.4%、6.8% 和 25.5%。这些积极影响主要是种间互补性的结果,并受到叶片形态和叶片寿命、林龄、种植密度和温度的差异的调节。该研究结果对设计造林和再造林策略以及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实验研究与现实世界的实践联系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6363
2022年5月19日(正式出版),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华方圆研究员带领的保护生态学课题组牵头7个国家研究人员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在Science 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题为“Th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 contributions and trade-offs of forest restoration approach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汇总分析了来自全球53个国家地区、264个野外研究的近2.6万条数据,发现与结构简单的人工林相比,天然林可以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实现地表碳存储、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的生态系统服务,但是人工林在木材生产方面具有优势。
该篇文章首次从“多种红利”的视角,构建和分析了现有最完备的人工林与天然林配对数据集。结果表明,天然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表碳存储、土壤保持、水源涵养这三种面向环境的生态系统服务方面都比人工林成效更好。人工林相比天然林成效的差距在土壤保持方面尤其突出,并且在水源涵养方面随气候的干旱程度增加而越发严重。这些发现提示,如果森林恢复的主要目标是生态益处,那么即使不从生物多样性的考虑出发,我们也应该优先恢复天然林。恢复的方式需要因地制宜,基于土地退化程度、水热条件、距离动植物种源地距离等因素,灵活采用自然恢复、人工种植多种本地乔灌草植物、人工辅助促进自然恢复等一系列方法。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l4649
来源 | iNature
转自:学术公开课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