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科研圈,那些坚持却等不到花开的人

2022/5/24 11:20:23  阅读:2449 发布者:

相信科研圈的很多同仁和所长老王一样,经常在自己关注的自媒体账号推送里收到诸如此类“打破校史,发学校首篇Science的博士小姐姐,近日再发Nature”、“他读博期间连发3Science28岁任武大教授后再发Nature”、“两年5Science,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这个90后女博士到底多牛?”、“才貌双全,即是学霸,又是运动达人,这个博士小姐姐太飒了”的消息,以前我看到这种消息还进去看一下,后来索性就忽略掉了,瞄一眼题目,我大概就知道文章的内容了。

我称之为科研圈的“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就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这都是别人家的博士,跟我们大部分人其实没有太多的关系。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中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科研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幸运的博士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博士各有各的不幸。”

在科研圈除了这些“别人家的博士”,其他的大部分人在这个网络世界里根本没有名字。即使偶尔有一次,基本也都不是大家眼中的好消息。无外乎我们偶尔听到的博士、博士后跳楼自杀和类似这两天又被吵起来的旧新闻,武大博士后去社区当社工。

20203月疫情暴发期间,童文平学长曾翻墙救下一名八旬大伯,因而受到媒体瞩目。

2002年童文平顺利考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在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中科院和浙大有过短暂的科研经历。20115月份,他进入武大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这一做,就是6年。

2002年到2017年,15年的时间过去,醉心于科研的童文平学长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2018126日,39岁的他考进杭州灵隐街道庆丰社区做了一名社工,负责就业管理方面工作,月薪五六千元。戴上紧箍,不能拥抱你;放下紧箍,不能保护你。或许童文平学长也能体会至尊宝的无奈吧!

15年,人生有多少个15年?

人生没有多少个15年,这个世界上却有很多童文平。

这个本来3月份的新闻被媒体这几天又翻炒之后,知乎上很多科研圈的答主也开始跟进。在浏览这些回答的过程中,通过一个纪录片我又知道了谢颖秋老师。

谢颖秋老师在1999年取得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02月赴美。他进入大众的视野是因为2008年播出的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大洋彼岸》系列之《未完的路》。这个纪录片拍摄的时候,谢颖秋博士后已经做了七年。

出于好奇,我也从头到尾看了这个十几年前分辨率特别低的纪录片。

从纪录片里,你会感觉到他很努力,他的步伐一直是那么的匆忙,他对记者说:

“我想也赶快多出几篇文章,多出文章,出好文章。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很忙的原因,一直加班加点地去做。我就想发表很多的文章,希望有一天能做海归,做一个有成就的海归,能够回到自己的祖国,能够自己开辟一片天地,自己做独立的实验室,这也是我什么特别着急、特别加班加点的去做。”

可是努力的他并未有得到努力所对应的回报,谈到动情处,三十多岁的谢颖秋在镜头面前哽咽了:“有时候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走到这个地步。这也是我常常问自己的问题。我就觉得,也不是我自己的追求太高了,可是就是没有机会。”

据说谢颖秋老师回国做了一小段时间之后又回到美国去做博士后了,后来去了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该大学网站显示,谢颖秋老师目前为该校的助理教授。算下来谢老师应该快有五十岁了。

这两个故事,不是大家天天看到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不光人长得漂亮帅气、科研还做得好得不得了的故事;也不是大家想看到的那些28岁就当教授、90后就顶级科学期刊CellNatureScience发到手软的故事;更不是那个本科出自二本的华侨大学博士生第一作者发Nature将获50万奖励的故事。

然而,这两故事进入大家视野的频率可低多了。即使进入了大家视野,很多人还会批判性的认为童文平学长和谢颖秋老师个人性格存在问题,不愿意去承认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不愿意去承认有比他们坚持时间更长却结果更差的人。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看屌丝逆袭的故事,大家更喜欢看成功者所谓的成功学,而不愿意从他们眼中的失败者那里取经。然而成功者往往容易夸大自己的努力与聪明才智,而故意忽略掉外界因素对自己成功的作用。

有很多人吐槽童文平学长2008年发表的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BBRC)和谢颖秋老师2008年发表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觉得他们学术水平不行。如果用2021年的标准去评判13年前那个你根本不熟悉的学术圈,未免有些幼稚。当今的博士毕业标准和2008年相比,是不是也高了几个数量级呢?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行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当媒体铺天盖地为了噱头去宣传这些学术界人生赢家的时候,很多年纪轻轻的硕士博士很快上头了。就像脱口秀演员呼兰所说的:“我看过很多历史,也读过很多兵法,但那一刻我还是上头了!”为什么别人可以,我就不可以?!

于是数量庞大的硕士博士开始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也可以成为那颗别人眼中最闪亮的星。和这些学生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导师也是时不时地用这些鸡汤轮番轰炸自己课题组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就像十几年过去了,谢颖秋老师遇到的情况现在很多博后还在面对一样;现如今的硕博和导师激励自己和鼓舞别人的方式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确实有少数人成功了,而就是这少数人的存在让我们看来有些荒谬的画大饼方式至今仍经久不衰。比如,某网红科学家所说的“做科研最不重要的素质是智商”,又比如他又说过的“在研究型大学里就不该谈就业”。让大家感觉好像只要努力做科研,我们都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科研做好了,就业自然没问题。

当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能成为那极少数人的时候,内卷当然就不可避免的开始了。就像谢颖秋老师在球场说的:“打球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迪。打球就像人生走过的每条路一样,非常坎坷。在这里大家时间都很紧,都想打出高质量的球,所以就采取了比赛淘汰制。”

可是现实是现实,理想归理想。最后,那些大多数以为自己也可以成为一颗闪亮的星的中的大多数,成了那些在科研圈等不到花开的人。并不是他们不够努力,不够优秀,或许只是球发出的那一瞬间差了那一丝一毫的距离,最后以一分之差失掉了比赛。或许是平台太不给力,或许是经费不到位,又或许是遇人不淑,又或许是其他多种多样的原因。

说实话我在国内并没有遇到太多的童文平和谢颖秋,但是当我到国外做博士后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周围有太多的童文平和谢颖秋。

他们都很努力,他们有的人运气不好,错过了唯一一次发顶刊的机会后就再也没有遇到第二次。我认识的一个年近五旬的老师,当年Nature已经修回了但是因为一个问题没回答好文章与顶刊无缘最后只去了一个十分的杂志;另一个老师文章在Nature修回的过程中被另外一个课题组抢发了,Nature以没有新意为由拒绝了他们。他们中有人最后放弃了科研事业,博士后去做护士、博士后去卖保险、博士后去卖房子、博士后去开餐厅、博士后去当社工、博士后去干装修等等。这些哪个在国内媒体都可以给你吵半天。为什么在国外吵不起来了,因为国外太普遍了。随着国内这些年效仿国外学术界的“非升即走”模式、学术界竞争的地狱模式开启,以后这种博士后去做社工的新闻将不再是新闻。

尤其是以拼工作量著称、社会需求没那么大而博士培养数量又不小的某些学科,其实博士几年的科研生活,很多时候是在简单重复。这些实验室很多时候拼的都是谁更有更多经费、谁能雇到更多的搬砖工人、谁的搬砖工人更不要命,谁就会更成功。如果没有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在合适的阶段走到合适的位置,一步慢步步慢,把号练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童文平学长说:“感觉自己在挖矿,一个富矿,越挖越想继续,一待就是六年。”

谢颖秋老师的同事说:“博士后研究就像矿工挖矿一样,或者说就像石油工人找石油一样,有时候你发现一个地方,它是一个贫矿区或是没有石油。你挖了半天,你什么都挖不出来。无论你把命搭进去,你都挖不出来,也没有煤也没有石油。”

多希望童文平老师早些年能遇到谢颖秋老师的这个同事,两个人交流一番,或许今天我们就看不到这个新闻了。

可惜我们希望的事情没有发生,反倒是新闻采访中童文平博士后的导师张翼也认为,童文平一个蛮有爱心的人,不过做科研的天分和资质是一般的,本人并不适合长期在科研领域耕耘。谢颖秋老师的老板Yun Qiu觉得自以为很努力的谢颖秋还不够努力。

张老板没有及时劝退她认为资质一般的童文平,谢颖秋也没有因为自己努力在学术圈大有作为。

世界就是这么讽刺。

更讽刺的是童文平学长和谢颖秋老师,两个人都是符合那种大众对于科学家的完美期待。为了追求科学事业甘坐冷板凳很多年、童文平学长甚至为了追求论文的高质量和心中的那个科学设想而完全不着急写论文,可以肯定的是童文平学长肯定不是一个会为了发论文而去灌水的人。而就是这种人,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的学术圈,都没有成功。

那怎样才能在学术圈成功呢?如果你愿意听一个像我这样在学术圈坚持了十年还在等待花开的人一句劝的话,我会告诉您:

“在合适的时间,选对方向跟对人,努力好运人变神,所有条件,缺一不可”。

祝你好运!

转自:学术严选

文章来源于月牙山研究所 ,作者所长老王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