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制胜:同盟国为何能取得二战胜利?
2022/5/24 11:15:50 阅读:219 发布者:
所评图书:
书名:《制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
作者:(美)维克托·戴维斯·汉森
译者:张炜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4月
二战期间,轴心国和同盟国一共制造了80万架军用飞机、运输机、教练机,其中有30万架在战斗中被击落,或受到严重损毁被废弃,约35万名飞行员和机组成员丧生。盟国的产量是轴心国的三倍,尤其是重型轰炸机、运输机、战斗轰炸机等关键类别的飞机生产上,盟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完爆对手。
空军是二战期间军事拨款中最大的单项支出,平均占主要交战方支出的三成。而美国的空军支出甚至超过了四成。这也因此成为了一项传统,空军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步兵损失,还能远距离地摧毁对手的工业设备和生产战争物资的能力。
当然,空军军事打击成为了主要军事手段,也造成了一个额外的后果。从古至今,文人领军的杀戮残酷指数远远要高于纯粹意义上的军人领军。空军以及后来的制导武器投入战争,进一步使得战争变得抽象化。二战期间,无论德国、日本对苏联、英国、中国的空袭,还是战争中后期,盟军反攻期间对德国、日本本土的轰炸,都经常造成一片火海,平民死伤无数,这丝毫没能引发轰炸命令下达者的半点怜悯之心。也就是说,统御军队的指挥官不必深入一线,而是在后方就可以下达命令,通过武器杀戮对方的军力乃至平民,这无疑使得战争的军民伤亡被严重扩大。
德国曾经寄望于通过轰炸来迫使英国投降。事实上,二战全面爆发前,意大利、德国、日本以及英国都出现了鼓吹空军会让地面战斗消失的军事观察家。这种预判显然不能说是错误的,只是大大超前。时至2022年,俄罗斯也不能仅凭空袭来迫使乌克兰投降,仍然需要大量投放地面部队。
自然,德国战略意图的落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不能更好地运用空中作战手段。而且,德国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较为超前的V-2导弹,而不是致力于重型轰炸机的研发和制造,这削弱了对英国以及日后的苏联的空中打击力度。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马丁和伊莉·安德森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在其所著的《制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一书中指出,1945年,也就是二战即将结束时,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如果能够获得制空权,甚至仅仅形成空中优势,持续下去,就会对敌国的陆军、海军、工业设施、居民中心进行毁灭性的打击。但如果没能获得这种优势,空中作战就会变成消耗,考虑到飞行员的培养、飞机的制造、空军作战能力的训练和积累都需要很高成本,这就意味着战争支出的陡增。
《制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书中指出,二战期间,空军本身实现了高速的技术突破——1939年战争刚刚爆发时,英国还在使用双翼型的鱼雷轰炸机而在1945年,德国就有了me-262喷气式战斗机和V-2导弹。而美国在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时,采用了巨型的B-29轰炸机。
这也反衬出航空母舰的重要性。《制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书中指出,轴心国和同盟国的航空母舰数量对比为16:155。航空母舰不仅是海中巨无霸,而且还注定为同盟国带来空中优势。
1945年,曾经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被苏联红军和英美装甲部队从东西两侧夹击。相较而言,英美军队因为获得了己方战斗机群的护卫,所以给防守的德军带来了更迅猛的攻击;而苏联红军则必须通过更强的战争意志去击溃对手。
空中力量也并非无所不能。作战双方都配置了大口径机关枪、机关炮、高射炮,再加上恶劣天气的影响。飞机中弹的概率也很高,也无法在飞机外壳上广泛加装装甲。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战争期间飞机员死亡数量如此巨大的原因。即便飞行员成功地从被击落的飞机中跳伞,通常也不能幸免,只有战争期间袭击日据地区的美军飞行员,在降落到中国农村后,才会得到中国农民的保护。
《制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这本书分别从空军、海军、陆军和两大阵营政治与军事决策等视角,审视了二战战争进程,探讨了同盟国最终取胜的深层次原因。仅就空中作战而言,同盟国确实取得了相较于轴心国的压倒性优势。书中指出,开战之初,轴心国因为军备武装开展更早,更为充分,军事动员得力,因而拥有领先的空中军力。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制造的飞机,超过美国和英国。1939年,日本甚至生产了两倍于美国的飞机。这些使得轴心国军民高度自信,坚信哪怕仅靠空军,也可以摧毁自己的对手。
但1939年以后,如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在书中所说的那样,英美两国“通过部署远程战斗机护航、重新调整目标、将雷达整合进防空系统、研发新颖的战术、生产更多更好的飞机、培训更具战斗力的机组人员”,让轴心国的优势很快就荡然无存,而且还逆转获得了更大的领先优势。
其实,在不列颠空战期间,英国空军就击退了德国空军,打破了敌手不可战争的神话。在法国战役期间,德国损失了1400多架飞机,而不列颠空战期间,德国还失去了1600架飞机和近3000名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制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与略》书中指出,德国的这项损失事后被证明是致命的,因为1941年爆发的苏德战争期间,德国已经无法形成足以快速击溃苏军的空中力量;而且,苏德战争期间,英国空军阴魂不散地空袭德国本土的工业城市,这削弱了德军通过本国工业体系补充装备的能力。
到了1943年,也就是美国将其汽车工业转变为飞机和坦克生产体系,产能得到充分释放的第一年,德国本土的工业城市如汉堡等,开始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后,盟军空军又摧毁了德国的石油供应和交通系统,此举让德国的飞机无法高频出战,而坦克军备则成为了被动挨打的靶子。类似的事情也出现在1944年、1945年的日本,日本战时工业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分散,但其国土的狭小性,使其分散和隐蔽基本上不具有太大意义,特别是美军动辄使用燃烧弹进行攻击,更是让日军的地面防卫失去了基本意义。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