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生信SCI接下来的趋势?
step1:生信还值得学习么?
给你一个课题方向,你会如何拆解并设计课题,变成一个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分析流程图吗?
1.首先分子怎么来?是看文献一个个猜(如果看文献来猜的话,每一个筛选步骤下来,需要调研的文献远超你想象),还是通过自己动手用公共数据筛选?接下来信号通路选哪条,表型应该靠哪个?
2.你写在文章或者课题里,为什么选了这个不选哪个?依据是什么?靠谱么?
虽然现在纯生信难发了,但国家鼓励发展的大数据科研时代,无论是基础文章中的分子、机制、表型的筛选,还是和临床研究结合,用高通量生物信息学数据构建临床变量的预测模型,都是很好的给你的科研增加论证维度,提供依据。
其次,发生信SCI是目前最具有性价比的选择,具有周期短、起效快的特点。
与之前纯生信几天一篇SCI的速度相比,现在虽然纯生信不好发,也大概率需要补充实验验证,但相比基础科研文章以年为单位的实验量起,生信结合实验,速度还是快上许多的。
未来生信在生信研究中的比重肯定会越来越高,也会有越来越的科研工作者掌握生信,生信会逐渐成为医生的刚需技能。
相比之前很多人没听过生信,再到都听过生信,再到很多都多少会一些生信了,生信在不断发展中。与之相对应的,生信的发文章的门槛也会越来越高。
如果你做的是纯生信研究,会有审稿人要求你补实验,补越来越多的的实验;
如果你做的是纯基础或者临床类的研究,在投稿的时候,肯定也会有严谨的审稿人要求你做一组生信解释一下你的分子、机制、表型和临床变量怎么筛选的 。
综上:
1)趁着今年,还有一些期刊还收纯生信文章(主要非肿瘤),然后有一些3-5分的期刊对生信的分析难度还没这么高,能发尽量多发,多攒点文章。
2)把生信当作自己科研路上的好工具用起来,有机融入到你在科研中的每个环节,有大数据思维的科研会事半功倍。
当你在没有资源,没有经费的时候,通过学习生信,有了一些文章的积累之后,会有更多的课题,能有机会申请到名校名导的研究生,获得更好的科研资源和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没什么不可能的,这几年我们就有不少学员成功借助生信中了国自然/评上副教授/985考博成功等等,唯一后悔的就是当年要是多发几篇就好了
)。
step2:该怎么学习?
1)把握好的学习方向,有好的学习资料。除了基本的生信入门资料以外,其实最好的资料就是已发表的生信SCI。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部分也是最难的课题设计思路必不可少的积累。看得不够多,自然很难有想法;知道的不多容易脑袋空空,自然不知道怎么设计有创新的课题。
这部分需要实打实的自己的思考,才能消化吸收,而不是别人给你个分析套路,那也是别人会的不是自己真正掌握的,这样后期SCI写作思路也会受限,更别说后期argue审稿人的时候了。自己的课题,本就该自己最了解。
2)用心与时俱进地学,不停留表面本就会的内容。也是见过老学员思维懒惰,2019年学会了也顺利发了生信SCI,结果2021年需要文章了,又按2019年的思路再整理了一篇,结果发现投不出去。思路肯定要与时俱进更新的,保持对最新生信SCI的研读,拆解,思考,让自己不断进步。
3)大量实打实地实践操作分析,而不只是停留脑海里:我觉得我会了。就拿最基本的分析思路流程图来说,实打实地画一遍,其实就可以看出你到底真正掌握了分析核心,还是只是模仿了。
看着好像都会了,实际自己一画,马上脑袋空空——数据集挑哪个?标准怎么定?几个数据集?多少基因合适?挑选什么功能?怎么解读数据?要分析免疫么?为何?怎么设计有创新意义的课题
?。。。
问题多了,很容易放弃,这也是课题设计阶段是最难的原因。拆解,自己实打实画出文章思路,什么时候画的时候没有思维停顿,前后逻辑非常清楚,那这个思路你也就真正掌握了。
难,肯定难,不然你怎么比别人快走那么多步?所有选择都有代价,有的不过是先苦后甜罢了
。
小结:生信这门技能,科研的应用越来越广!而越年轻的时候,能否有一些SCI打基础,对未来的发展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越早做打算越好,预计还有2年时间,需要SCI的早点学起来~
转自:科研指导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