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科研开挂策略:先“广撒网”,后“深挖井”

2022/5/17 11:16:22  阅读:165 发布者:

Natur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艺术、电影、科研等具有创造性的领域中,个人事业生涯的显著特点是存在巅峰期,期间高影响力作品不断涌现。此外,巅峰期的出现符合随机分布,通常只出现一次,不同职业的巅峰期持续时间有所不同,艺术家为5.7年,电影导演为5.2年,科学家仅为3.7[1]

人人都渴望巅峰期,但我们尚不清楚巅峰期是如何出现的?是否具有某种规律?

2021年,《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对2128位艺术家、4337名电影导演、20040名科学家事业生涯发展轨迹进一步深入解析,利用深度学习与网络科学方法构建了个人创造性作品的高维表征,研究了事业巅峰期的开启规律与特点[2]

在众多可能影响事业发展与成功的因素中,学者们最为关注“广撒网”(探索,exploration)策略与“深挖井”(开发,exploitation)策略[3]

“广撒网”策略:个人需要在特定领域构建知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提高其在该领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深挖井”策略:个人需要在其所涉及过的领域中进一步进行远超现有能力的尝试与搜寻,以拓展深化现有知识。

“广撒网”策略使个人可以开创新领域,构建新知识,积累领域声誉,其风险很大,但可以增加通过意外组合而发生颠覆性或突破性创新。而“深挖井”作为一种保守策略,可能会扼杀创意,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限制持续产出高影响力作品[3,4]

该研究发现:在巅峰期之前,个人倾向于采用“广撒网”策略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或研究主题,而在巅峰期采用“深挖井”策略,进一步强化现有风格或研究主题。此结果对这三个领域均适用。若“广撒网”之后没有“深挖井”,或“深挖井”之前没有“广撒网”,亦或是先“深挖井”后“广撒网”,这些策略激发事业巅峰期的概率很小,而先“广撒网”后“深挖井”的组合策略,在三个领域的表现都优于基线(艺术家、导演和科学家分别比基线高出20.5%13.8%19.2%),并且是所有策略中唯一具有积极影响的策略。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广撒网”作为一种高风险、增强差异的策略,增加了人们偶然发现新的、具有突破性想法的机会;随后的“深挖井”允许个人专注于该焦点领域,发展知识与增强能力,并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发现。这也表明不是所有的探索都是富有成效的,如果没有有前途的新想法,“深挖井”也无法产出高影响力作品,从而开启巅峰期。因此,将探索置于开发之前才有可能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创造性。

值得注意的是,先“广撒网”再“深挖井”的策略不止适用了科学家、艺术家、电影导演,该策略与自然和社会技术环境中观察到的策略非常相似[5],从动物觅食到人类认知搜索,从多臂赌博机算法到强化学习算法,从社会网络的中介到闭环之间的角色振荡,再到商业周期中创新策略的变化,表明此研究发现的先“广撒网”再“深挖井”策略可能具有普遍性,超越了个人职业。

参考文献

[1] Liu L, Wang Y, Sinatra R, et al. Hot streaks in artistic,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careers[J]. Nature, 2018, 559(7714): 396-399.

[2] Liu L, Dehmamy N, Chown J,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onset of hot streaks across artistic,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career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1): 1-10.

[3] Kuhn T S. The Essential Tension: Selected Studies in Scientific Tradition and Chan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 Chicago Illinois, 1977.

[4] Uzzi B, Mukherjee S, Stringer M, et al. Atypical combinations and scientific impact[J]. Science, 2013, 342(6157): 468-472.

[5] Cohen J D, McClure S M, Yu A J. 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 How the human brain manages the trade-off between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7, 362(1481): 933-942.

转自:口袋科研 2022-05-14 12:00

文章来源于林墨 ,作者让科学家更懂自己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